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0-11-24 17:00 编辑
宁波地理百科全书《四明谈助》
因为采访古桥、古戏台、古塔的缘故,走了四明的许多山山水水,有些在峡谷深处,有些在山坳尽头。突然有一天某人介绍了《四明谈助》这本书,说:你们去过的地方,这里都有涉及。
于是,翻开这本书,写到了二灵山上的二灵塔,我们曾经坐船登岛,费了很多功夫才见到了这座古塔。书上说:“二灵,谓山灵、水灵。湖之中一山突然,水四环之,不与陆接。”
写到了山遥水远却景色美丽的小村栖霞坑,书上说:“坑上有栖霞岭,从奉邑董村达嵊县唐田等处路。坑内多应姓聚居。两岩崇竦,饶竹木,夹溪逼视,曲突相错……”
我们探访过的古桥、古塔,诸多古迹竟都能在书上寻觅到踪迹。突发奇想,若是有驴友以此书为指南,一一探寻书上提到的地方,以毕生之力能否走遍?
宁波古代地理学
有两本仿《水经注》体例的人文地理书,十分不错。
古人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天与地是与人类相关的两大最直接的主题。混沌初开,人类便对天地有一种敬畏心,并不断地摸索。汉代的扬雄说“通天地人者曰儒”,这是对读书人做学问的要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古代士子在年轻时都有一段游学生涯。可见熟悉地理是很重要的。
宁波地方上的地理学,一是以方志为基础的,方志里都会介绍山水形胜,所谓“山川,地理也。”二是有许多学者精研地理,比如黄宗羲就著有《四明山志》、《今水经》、《匡庐游录》,姚燮著有《四明它山图经》等等。三是考据地理学,全祖望曾经七校《水经注》,并著有《汉书地理治稽疑》6卷。
宁波有两本仿《水经注》体例的人文地理书,十分不错。一是南宋高似孙的《剡录》,一是清人徐兆昺的《四明谈助》。
■背 景
郦道元之《水经注》
要谈这两本书,先得说说《水经注》。《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致在明清时产生了一门学问叫做“郦学”。在郦道元之前,汉代桑钦曾撰有一本《水经》,专述河流,系统纲领,但十分简略。而且几百年间,沧海变桑田,水流改道,需要重新编写。郦道元抱着“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想法,借为《水经》作注,并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将其137条水道就支流等补充发展为1252条,而且把沿水道的山陵、水文、气候、土壤、植被一网打尽,把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人物、掌故、神话串在一起,可谓是我国公元6世纪时期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可以让读者读地理时感受到时间的沧桑之感,读历史时有空间的真实感、具体感。而且郦道元的文字极其优美,描写山水的文章十分动人,后代文人墨客的山水游记也常从《水经注》里取经。
高似孙的《剡录》
嵊之有志自《剡录》始,为地志纪山水的范例。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他的籍贯有三种说法,一说鄞县人,一说余姚人,一说嵊县人。其实都讲得通,鄞县人,后迁居余姚,晚又卜居于嵊县。据他在《剡录》里写的籍贯,应该是宁波人,“似孙,鄮人也”,鄮是宁波的古地名。他的父亲高文虎“闻见博洽,多识典故”,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高似孙从小熟读经史典籍,旁涉诗词文赋及众流百家之书。他一生著述不停,传世的尚有《史略》6卷、《子略》4卷、《纬略》12卷、《骚略》3卷、《剡录》10卷等,涉猎史学、目录学、博物学、饮馔学、方志学等等。
《剡录》是现存极少的宋代县志之一,嵊县令史安之修,高似孙纂,成书于嘉定七年(1214年),次年刊本。史安之在序里这样写道:“录皆高氏所作,凡山川城池、版图官治、人杰地灵、仙庐仙馆、诗经画史、草木禽鱼,无所不载。”而且在唐代郑言平的《剡录》和宋代俞瑞《剡东录》失传之后,“嵊之有志自《剡录》始”。高似孙在序里写道:“永和至皇宋嘉定几千年,史君尹剡,访似孙,录剡事,剡始有史”。
《剡录》的体例是模仿《水经注》的,脉络井井有条,成为地志纪山水的范例,所记先贤人物、分人士、孝行、列女、仙道、高僧诸目,每事必注其所据,可为地志纪人物的范例。而且《剡录》所收集的唐以前的资料,现在大都亡失,可作为辑佚之资。
《剡录》记载了王羲之、王子猷、谢安、戴逵、戴颙、孙绰、阮裕等人的事迹,提出“山川显晦,人也”的想法,说明要重视人才,这也是一个亮点。
徐兆昺的《四明谈助》
这是一本有故事、有趣味的地理书,受许多人推崇。
宁波的方志类书中,许多人都最喜欢《四明谈助》,因为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有趣味”的。谈助,即是助谈,聊聊天中感受文化,就像汪曾祺先生说跟沈从文先生聊天是一种文化享受。宁波文保界的前辈洪可尧先生,熟悉宁波的掌故,人们称之为“洪太公”。据说他的案头有两部书,一为五百万言的《鄞县通志》,一为《四明谈助》。宁波现在文保界的“领头杨”杨古城先生也对《四明谈助》一书十分喜爱,在没有重印之前,曾经在天一阁内借抄过大半的内容。2000年宁波出版社出版由周冠明先生点校的《四明谈助》,2003年重印第二版。据说是近年来引用率最高的地方文献。
爱游山水也爱聊掌故,所以去出书
徐兆昺,字绮城,清嘉庆间贡生,他是宁波城厢人,在《四明谈助·序》里自署“小江老学究”。小江即今咸塘街一带,咸塘街在现在天一广场的位置。《鄞县志》这样介绍徐兆昺:“官诸暨训导。生平致力乡邦地理,尝仿高似孙《剡录》著《四明谈助》四十六卷,以地志随纪人物,经纬分明,辞义赅博,于郡县沿革、山溪险夷、旧迹原委、门阀盛衰皆可考见。”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很少,而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四明谈助》一书。这本书开始写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前后,成稿于道光三年(1823年),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且成书之后无钱开雕,却在同好中互为传抄。道光五年,适逢选期。徐兆昺委以诸暨学训,方得俸入刊行,于道光八年成书。
为何徐兆昺要编这本书,其实理由很简单,他生长在四明,喜欢游山玩水,喜欢考证掌故,但以前没有哪本书全面介绍四明各地的历史人文景观,他就萌发汇编这样一本书的念头。他希望在空间里把古今往来时间中的人物、景观都串在一起,于是想啊想,有一天,当他看到高似孙的《剡录》时,感到“得我心矣”,因为高似孙的《剡录》“以地纪人物,纯仿郦道元《水经注》例,脉络井井”。
博学强记加实地考察,才写得有趣
徐兆昺十分博学,他更不辞辛劳到现场去考察,我们可以在书中找一些佐证。如在“董氏亦园”条:“园在都宪桥西,观音寺前城下。旧传永昌太守山云公别业。询之后人,知是永昌从弟蛟云先生所筑。乾隆戊子、己丑间,曾数游其处,见菜圃中犹存古松五六株,大可合抱。碧沼一方,础石花栏,零星历乱。后数年,地已易主,松亦摧为薪矣,石坊上‘亦园’二字,尚是乐窝先生手迹。此园恐亦系故家旧物。不然,园之兴废相距不过五十年,何以有合抱之松?询之董氏后人,亦不知也。”这里面有两处询问,并有一疑。园子的兴废相距不过五十年,却看到古松可以合抱?为何,问了后人,不知其所以然。
在“栖霞杭·立石幢”条:“土人称‘立石岭’,以岭上有石数仞,如人立,故名。欲观徐凫岩瀑布,必登此可全见首尾。但陡峻错崿,且有缘崖线路,恐失足,无事宁莫登陆,记丙子四月,从杖锡返董村,过此岭,路仅五里。自未到酉方下尽,其险恶可知。”记载了一次在奉化的考察,并告诫别人,没事情不要去爬这样险的路线。
在“南湖林氏”条里有:嘉庆壬申腊月(1812年),快雪初晴,与黄东井、王小竹、卢蓬庐诸友赴二簋之约,游历林亭。因忆少进蓬庐与主人佩弦、刘君定国读书园内,风景依然。而定国已久眠地下,抚今追昔,未免有情,作《满庭芳》一阕……”记载了一次雅集,并留有一首词。
从书中可以看出,徐兆昺也不过一个平凡的人,日子过得很简单,读书、雅集、游山玩水,和朋友聊聊四明掌故,却做了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专家点评
宁波文保专家杨古城:《四明谈助》是我未露面的导师
《四明谈助》是浙东最丰富的地域文化之书籍,作者收集丰富,涉猎广泛,填补历代正史之不足。但他毕竟是“谈助”,带有故事传说性,又却正是文史研究和文化探胜不可少的指路宝典。举凡山川险夷、州县沿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衙署第宅、寺庙宫观、水利交通、市舶外贸、人物事迹、艺文著述,都有涉及。
近20年以来,我有幸拜读,获益匪浅。书中提到的地点以清代宁波府属六邑即鄞、慈、镇、奉、象、定为主,旁及当时绍兴府的剡(嵊)县、上虞、余姚三县,多达一千多处。涉及之广泛,至今我仍然只能探访其中一小部分,浙东山水人文的优秀和厚重,可能几辈子也探究不完。《四明谈助》可谓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地域山水人文百科全书,是我不露面的“后台”和导师。【张落雁 周东旭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