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自我提醒的股市常识 一位象山籍高手的论文

[复制链接]
cathy 发表于 2007-5-2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我提醒的股市常识-一位象山籍高手的论文(上)

道-琼斯曾说,趋势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换言之,趋势会自我强化,直至自我否定。当上证突破3800点的时候,当股市突破历史最高点的时候,我们是否处于这样的自我强化之中呢?
  在市场群体中,个体也只能是渺小的一分子,在著名投机家的经验谈里,都重复了这一点---顺应市场。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财力,最终都要被市场吞噬。
  技术改变了一切,使短线客们忙碌起来,对着现买现卖价一回车,“成交回报”已经显示在屏幕上。权证允许当天买卖T+0,成交最活跃的交易者一天平均买卖六七次。网上有人贴出自己的交易记录,一天二十几个来回,可谓锱铢必较,几个点的盈利或亏蚀都要变现或止损。
  巴菲特曾说:“股市与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自助者,但与上帝不同的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几乎每一位投资大师都提到过“自助者天助”的投资真理。
  有人说,买了基金,基金经理人会替基民做判断,但问题是,买基金仍然是风险自担,意味着唯一对你金钱负责的仍旧是你自己。基金界的权威统计是,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不能战胜市场。把钱投资在基金,长远看不能战胜市场,更何况你要支付基金经理的管理费用,没开始投资已经先支付掉一笔成本。反正不管怎样,我是不相信基金的,不管它以前的业绩怎样.
  即使是投资大师也多从破产开始,屡次赔本出局,痛定思痛,总结出投资制胜的诀窍。曾有人采访过美国顶尖的期货高手,几乎无一例外地先尝到小甜头,于是加大投资,接下来账户清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市场扫地出门,终于认识到市场的凶险。身处市场,如同进了澳门的赌场,小赚总会把人留住,赚多了还想再来,最终免不了输光了金钱。投资股票的投资者也面临着同样的未来,要么把钱留给市场,要么在炒作中学习到战胜市场的诀窍,最终获得超出市场的投资回报。
  在《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中,两位大师都是把保本放在第一位,因为投资市场,一旦丧失了本金,就丧失了参赛的资格。两个人都尽力规避风险,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承担的风险越大,预期利润就越高,但投资大师不相信风险和回报是对等的,他只在平均利润期望值为正的前提下投资,因此他的投资风险很小,或根本没有风险。“市场总是对的”,很多投资理论认为,市场反映了它背后所有的因素,价位反映一切,但巴菲特和索罗斯都用长时间的思考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明确且具有内在连续性的投资哲学,这样的哲学是不会跟风而变的。有了主见,你就不会被市场的日常波动弄得筋疲力尽,无所适从。
  投资成功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原则和投资方法。而所有的原则和方法都是建立在对规律的认识上。在这屡创历史新高的疯狂时刻,我摘了几条时刻提醒自己:
1.保本,在保本基础上赚钱
  纳粹占领匈牙利影响了年轻的索罗斯,生存就是指保住本金。对索罗斯来说,一笔投资损失,不管是多小的损失,都是退向生活“底线”的一步,是生存威胁。
  早期的艰苦生活也让巴菲特痛恨财富的损失。他的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投资法则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
  大师心里的那本账,其实普通投资者也能算得清楚——如果你损失了投资资本的50%,必须将你的资金翻倍才能回到最初起点。如果你设定年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2%,要花6年时间才能复原。对年平均回报率为24.7%的巴菲特来说,要花3年零2个月。
  1987年,索罗斯判断日本股市即将崩溃,于是用量子基金在东京做空,在纽约买入标准普尔期指和约,准备大赚。但在当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指创纪录下跌了22.6%,日本政府也支撑住了东京市场。索罗斯遭遇两线溃败时没有犹豫,他严格遵循自己的第三条风险管理法则,全线撤退,他以低于自己报价10%的价格卖出了所有期指合约,赔光了全年利润,但保住了本。

2.止损
  如果你没有事先确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
  一般投资者在入市前都没有设立这样一个系统,所以无从判断什么时候该卖掉赔钱的股票或基金,赚钱的股票或基金又该持有多久。
  利润和损失会让这样的投资者感到紧张:当一笔投资小有盈利时候,他担心这些利润会化为泡影;为消除压力而出手。而面对损失时,他可能会告诉自己那只是纸面损失——他希望那只是“暂时”调整,价格很快就会反弹。如果损失越来越大,他可能对自己说,只要价格反弹到他的买价就抛出。而价格继续下跌,对持续下跌的恐惧最终取代了对价格反弹的期望,他会全部抛出——往往这个时候是价格最低点附近。

3.不预测
  全球最伟大的投资人巴菲特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永远无法预测股市,永远不要预测股市。
  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马克·泰尔曾经是“要想赚大钱,必须先预测市场的下一步动向”信念的虔诚实践者,但他最终发现,在他结识的几十位市场“权威”中,在市场预测上比自己高明的一个也没有。而他见过的基金经理中也没有一个擅长市场预测。
  在此轮牛市前,沪深股市持续5年的下跌,有哪个基金经理或分析师事前成功预测?
  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投资者也是如此,基金经理如果认为自己对市场波动有敏锐的嗅觉,适当选时进行波段操作,无疑将会提高收益并降低风险。但如果基金经理完全依靠选时获利,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股市波动根本不能准确预测,选时操作不但很难获利,而且可能早晚会让你赔掉老本。

4.不盲从
  巴菲特的良师益友,被称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讲过一个寓言,来描述投资者因股市巨大影响力而产生的盲目性——一个勘探石油的人死后要进天堂,圣·彼得在天堂门口拦住他:“你虽然有资格进入天堂,但留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了,我无法把你安插进去。”这一位听完,想了一下提出一个请求: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里的石油业者说一句话。圣·彼得觉得这没什么,就答应了。于是他对着天堂里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大门顿开,里面所有人都疯狂冲向了地狱。圣·彼得吃惊之余请这一位进天堂,但他迟疑了一会儿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去吧,传言说不定是真的呢!”
  即使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遇到市场冲动也往往无法做到理性。金融学家用羊群效应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
  巴菲特则用旅鼠的成群自杀来比喻投资者的盲目随大流。旅鼠常年居住北极,繁殖能力很强,理论上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但到了丰年,它们就会大量繁殖,使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比如一公顷内有几百只之后,就会发生奇怪的现象:这时所有旅鼠都变得焦躁不安,开始四处乱窜,并且停止进食。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旅鼠会显出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仿佛一声令下开始沿着一定的方向进发,星夜兼程,一路狂奔冲向大海。
  巴菲特指出投资中的旅鼠行为就是“无意识的模仿同类的行为倾向,无论这样的模仿是多么的愚蠢”。
  事实上,基金选择和动物的选择并无二致。在寒冷的熊市中,持续低迷的行情,基金经理们也会抱团取暖,持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防御性股票,希望共同度过寒冬。在刚刚过去的熊市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基金都买入大致相同的防御性股票,而符合这些基金选择标准的防御性股票又相当有限,因此每只基金都持股有限,加上防御性股票本身的特点,于是在那一轮熊市,相当数量的基金跌破净值并曾长期在净值之下徘徊。上涨阶段,基金经理同样会盯牢一些大致相同的股票,抱团取利。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如果有我不愿买的股票,那它一定是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
  所以,不管现在基金板块红得多么耀眼,不要指望你的基金能跑赢大市。

[ 本帖最后由 skyhood 于 2007-5-27 01:44 编辑 ]
 楼主| cathy 发表于 2007-5-26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提醒的股市常识-一位象山籍高手的论文(中)

5.不熟不做
  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有他自己的领地,越成功越专业。沃伦·巴菲特是“股神”,而乔治·索罗斯掌控对冲基金,彼得·林奇是王牌基金经理,吉姆·罗杰斯则在大宗商品市场上成绩斐然。巴菲特说:“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知道多少,而是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自己不懂什么。”
  在股指上扬.基金飘红时,很多人都会认为投资股市比做其他生意容易多了,只要看看盘,在电脑上按几下,或通过电话委托几个号码,就能在几秒钟内完成交易。但在股市上,把辛辛苦苦做了几年生意挣到的钱全赔进去的故事,并不鲜见。
  林奇曾感叹:“难怪人们在房地产市场上赚钱而在股票市场上赔钱。他们选择房子时往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而选择股票只用几分钟。事实上,他们在买微波炉时花的时间也比选择股票时多。”
  缺少专业知识的人们一直是狂躁期中损失最大的群体。他们往往是在好时光几乎就要结束的时候才实在忍不住投入,成为恰好是在泡沫破裂而股市全面崩盘前辛苦买入的那最后一拨人。

6.迅速决断
  索罗斯能在发现情况1秒钟内,就向他的经纪人下达全部清仓的指令;而巴菲特也能在10秒钟内否定他所听到的大多数投资建议,这都因为他们有非常明确的投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让他以闪电般的速度分清合适和不合适的投资。我坚持我的判断过程不超过1分钟.

7.大道
  常态下,股票的价格,走的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轨迹,这可以称之为股价运动的大道。技术分析的鼻祖查尔斯·道的“道氏理论”主要有6个基本规则:
  1.一切影响价格的因素都反映在平均价格之中。
  2.价格运动可分为三种趋势,趋势定义是,连续出现的波峰和波谷都趋向一个方向,上升的趋势包括连续上升的波峰和波谷,下跌的趋势则由不断创新低位的波峰和波谷构成。
  趋势的分类,按时间长短分为三级,主要趋势短则一年,长则数年;次要趋势持续3个星期到3个月,它是主要趋势的调整;短暂趋势是最低级的趋势运动,是次要趋势中更小级次的波动,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星期。
  调整通常可以使价格回到主趋势升降幅度的1/3到2/3,最常见的回撤约为一半。趋势运动的一个贴切比喻是,趋势运动犹如海浪运动,大的趋势是涨潮落潮,即潮汐运动;潮汐之上有波浪,波浪之上又有水纹。完整的海流里总是波波相连大浪套小浪,既向着一个方向流动,也有回流,也有飞溅的泡沫。
  3.主要趋势通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升能量的积聚阶段,此时,经过了大跌市的痛苦经历,市场气氛惨淡,但此时市场开始反弹,先知先觉的聪明人进场买入,这时坏消息已经为市场所消化,价格到了跌无可跌的境地。但大部分投资者仍未摆脱熊市阴影,不敢轻举妄动。第二个阶段是主升阶段,经济环境转暖的好消息开始传布,更多投资者转入购买方,股票价格迅速上升。第三个阶段,也有人称为“猫狗阶段”,好消息铺天盖地,整个投资界都处于亢奋,言空者屡说屡错,没人相信市场将涨到头。这时,先知先觉的投资人看到了危险的苗头,开始抛售。所谓“猫狗阶段”,形容高潮中市场鸡犬乱飞。
  4.各种指数必须相互确认。
  5.成交量必须与趋势一致。
  6.一个趋势的终结,必须有确凿的反转信号出现才能确立。在这里,道氏与后来凭借计算机进行交易的很多数量投资者不谋而合。趋势一旦确立,就会持续一段时间。当趋势未曾发生反转时,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顺势而为。不过,要确定一个即将形成的趋势是大趋势还是小趋势,是回撤后继续以往的走势还是从此一去不回头,需要通盘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有时还是要用到一点模糊判断。

8.玄机—浪
  说是玄学,的确是玄想的结果。前会计拉尔夫·艾略特大病一场后,躺在病床上开始了他的新职业——琢磨道-琼斯指数。那时他已经快60岁了。1946年,在艾略特去世前一年,离群索居的冥思苦想导致了波浪理论的集大成著作《自然法则——宇宙的秘密》的问世。
  波浪理论里,股价运动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构成的,一个单元包括上升状态的5个趋势运动(也就是“浪”),下降状态的3个趋势运动。而大的浪中又含有更低一级的小浪。在艾略特那里,按时间长度,浪大浪小有严格分期。最大级次的浪延展200年,而小级别的浪一天的走势里便会多次出现。尽管上升5浪下跌3浪构成了波浪理论的基本形态单位,但上升与下跌浪却不是对浪最本质的提法,本质的提法应该是进攻浪与调整浪。
  波浪有很多可能的比例关系,知道了第一浪的高度,就可推算出第五浪在哪里结束,一个进攻浪完成,可以推算出调整的点位。数浪的妙处就在于对未来的精确预测,但危险也恰恰在此,因为是一个自圆其说的体系,以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无论什么样的走势都能数浪,但同样的走势,能数出多种组合,偏偏又都符合波浪规则。
  波浪理论只针对指数,而非个股,说明它是对大众行为的解释,如果参与的人群不够广泛,市场能够被个人或机构的意志左右,走势就可能不遵守波浪规则。

9.情绪
  在市场效率一统天下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发现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1987年波及全球的股灾就是典型的现象之一,在没有重大不利的消息下,道-琼斯一天内下跌了22%,而这一下跌又如多米诺骨牌迅速传遍全球。在香港,一日内恒生指数竟下跌了33%。不久,股灾以股价的全面回升而告终。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与事件相关的重要信息。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做过统计。上世纪美国股市共发生过53次10%以上的波动,平均每两年一次。25%以上的下跌共15次,六七年一次。看来,人类的行为与旅鼠相近,也是周而复始的。1999年初,德国与意大利的两位经济学家发布了他们的股票市场研究报告,他们利用数学模型对股票市场进行分析后认为,股市波动相当程度上与交易者的行为有关,而非像一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所认为的主要是由公司业绩,利率变动等因素决定。也就是说,股市波动有较强的非理性特征。股市经常会出现的熊市、牛市的大起大落,主要由“噪音交易者”的行为引起。因此,博傻的原则就是比谁比谁傻,谁比谁没有理性,再不值的垃圾股也敢买,而且是价格越涨越买。只要不接最后一棒便不是“傻”,而是精明地利用了千载难逢的赚钱良机。

10.暗示
  技术分析的一大前提是无论经济、社会还是微观的经营环境,都反映在股票价格中,换言之,股票价格反映了它背后一切博弈的因素。
  图形分析之前,有两个概念应该着重强调,它们就是关键点位和趋势线。一个行情触及关键点位或趋势线的次数越多,越证明其有效。但反过来,一个趋势线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有效。所谓“百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图表分析中,股票箱、上升或下跌通道都是关键点位作用的结果。甚至反转形态中M头,W底也是关键点位的杰作。

11.反转
  反转形态的研判没有定例,但可以归纳出几个特征:
  一、事先必有趋势存在;
  二、现行趋势的重要趋势线被破坏后,反转即可能发生;
  三、反转前的趋势运动影响着反转的规模,而反转形态的规模又反过来影响随之而来的趋势的大小;
  四、顶部形态历时通常短于底部形态,但其波动性强;
  五、底部形态的交易量小,顶部形态的交易量大;
  六、在向上突破时,交易量往往是很好的辅助判断工具,所谓交易量验证走势。

12.单边
  进入单边市场后,我们会发现自己面临的是比反转形态远为赏心悦目的图形。线条流畅、波折减少,K线图和连线图都显示出简洁的形态,有时还富有几何图形的美感,绝不是市场无趋势时或在顶部底部的那种磨人的走势。
  不能在不恰当的时候忘“形”,失态会断送一段美满的人生前程,可见“形”是很重要的。在股票的走势中尤其如此。
  人气也是构成此类图形走势的重要因素,当人气充盈,士气高昂时,我们在走势图上看到的应该是一幅万马奔腾的动人图景。若到了大势已去,全军覆没的场景也在急速毫无抵抗的走势中显示出来。单边里还包括有控制的上升和下跌,诸如台阶式上升与下跌,通道式上升与下跌,缓坡式上升与下跌,究其原因,这样的形态节约能量,能以较小的力量把现有趋势延续得更长。比如台阶式下跌,一段盘整后,只要主力以少许筹码把股价打下一个台阶,人气涣散的市场就无法集结出反弹的多头力量。这样的下降就会近乎“无限期”地延续下去。
 楼主| cathy 发表于 2007-5-26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提醒的股市常识-一位象山籍高手的论文(下)

13.均线
  平均线就是平均交易成本。通常使用的短则5日,长则是年线。
  移动平均线是平滑的走势线,又是对过去若干日内股价变动的总结,反映的是传统势力的阵地所在,对平均成本的突破在股价走势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技术分析里,最重要的概念是趋势。当股价沿着一定趋势行进的时候,平均线因为时滞效应,总应该落后于现有价格的脚步,但因为它不断追踪价格的走向,与价格的关系亦步亦趋。也就是说,如果趋势没有变化,股票价格总在均线的一个方向,上涨时在均线的上方,引领均线向上,下跌时股价在均线的下方,均线如同追兵,不停地压着价格,弄得它喘不过气来。
  短线太贴身,股价不断穿越均线。选择均线应以股市的强弱,而进入长与短的调整,而不要错把调整当反转。
  经典的均线法则来自美国投资家葛兰维,他归纳出了八条用均线确定买卖时机的原则,在投资界里影响深远:

  买进信号:
  1.当平均线从下降逐渐转为盘局或上升,而价格从平均线下方突破平均线,为买进信号。
  2.当价格虽跌破平均线,但又立刻回升到平均线上,此时平均线仍然保持上升势态,还为买进信号。
  3.当价格趋势线走在平均线上,价格下跌并未跌破平均线并且立刻反转上升,亦是买进信号。
  4.当价格突然暴跌,跌破平均线,且远离平均线,则有可能反弹上升,亦为买进信号。

  卖出信号:
  1.当平均线从上升逐渐转为盘局或下跌,而价格向下跌破平均线,为卖出信号。
  2.当价格虽然向上突破平均线,但又立刻回跌至平均线以下,此时平均线仍然保持持续下跌势态,还为卖出信号。
  3.当价格趋势线走在平均线下,价格上升却并未突破平均线且立刻反转下跌,亦是卖出信号。
  4.当价格突然暴涨,突破平均线,且远离平均线,则有可能反弹回跌,亦为卖出信号。

14.指标
  股票市场的运动是最复杂的社会运动,用研究物理运动的方法研究它本身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得出的公式基本上是经验公式,经不住科学推敲。
15.安全边际
  经常有人向股神巴菲特讨要投资秘籍,每当这种时候,股神总是向人们推荐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对安全边际的定义是,对于你即将买入的股票,它的价格要低于内在价值,价格比内在价值越低,安全程度越高。沃伦·巴菲特在看准一只股票之后,总是重仓持有,并且长达10年。
  股价是最表面的,也是最富欺骗性的东西,它的高低并不和安全程度成正比。大多数情况下,你需要去看市盈率而不是股价,这也是格雷厄姆告诉人们如何估算股票内在价值的方法。将公司的净利润除以总股本,得到公司的每股收益(EPS),然后用股价除以每股收益,就得出了著名的市盈率(P/E)。如果你打算购买一只股票,得知它的市盈率为10倍,而这个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为20倍,那么,这只股票就有很高的安全边际。彼得·林奇对市盈率提出过一些中肯的意见,一是永远不要买市盈率过高的股票,这将为你节约大量的金钱和减少你的痛苦。如果一只股票的市盈率低于公司增长率的分子,那你可能找到了购买公司股票的机会。举个例子,假如一家公司的增长率为15%,市盈率只有10倍,这家公司的股票就可以考虑,如果市盈率不到增长率分子的一半,那你应该重仓持有它。
  除了市盈率估值,市净率(P/B)估值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用公司的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就得到市净率。市净率体现了公司股价和净资产之间的比价,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甚至低于每股净资产,也就是市净率小于1,那这家公司肯定被低估了。

16.空中楼阁
  如果大家都认为这只股票会上涨到100元,大家的汹涌认购就会将100元变为现实,尽管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可能只有10元。
  经济学家总是夸夸其谈,如果让他们投资期货或者股市,十有八九会血本无归,凯恩斯是个例外。他既不像技术分析派埋头于各种图表形态之中,也不像基础分析派占卜公司的未来业绩,而是通过分析大众投资者心理来评估股票的心理价值,凯恩斯的理论被人称为空中楼阁理论。
  凯恩斯并不热衷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他的做法是揣摩人们的心理,比如说大家参加选美比赛的投票,从100张照片中挑选出最漂亮的6张,谁的选票最接近最后结果,谁就是赢家。对于投票者来说,如果想成为最后的赢家,需要做的不是挑选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6个人,而是大多数人认为最漂亮的6个人。在空中楼阁思想指导下,凯恩斯认为,如果你测算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是30元,但是公众认为这只股票只值20元,即使你的测算方法准确无误,你用25元来购买这只股票也是愚蠢的行为,价值取决于其他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就像工商银行以3元上市,如果大家都认为它可以涨到10元,也许它就真的涨到了10元,至于它的真实价值是1元还是2元,这已经不再重要。
  不过这种操作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危险性和刀尖舔血无异,即便一些心智超群的人也难以全身而退。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是一场仅次于荷兰郁金香热潮的集体投机活动,大科学家牛顿也参与其中,最终输了个精光,只留下一句传世名言:我可以计算出天地的运行轨迹,却无法测量出人心的疯狂程度。

17.10年10倍
  华尔街有一个词汇叫做tenbagger,意思是指能涨10倍的股票,对于那些希望在投资上有所成就的人们,寻找一只tenbagger应该成为其必修课程。
  中国股市出现过tenbagger吗?答案是肯定的,万科.金融街.中集集团.张裕.苏宁电器.贵州茅台.驰宏锌锗等股票都有过10倍的涨幅。
  彼得·林奇将公司划分为6种类型:
  1.稳定缓慢增长型公司:规模巨大历史悠久的公司,这些公司已经度过了快速增长期,开始放慢其增长步伐。
  2.大笨象型公司:大笨象公司的规模巨大,增长速度比稳定增长型略快,在经济衰退或者股市不景气时可以考虑持有一些。
  3.快速增长型公司:快速增长型公司的特点是规模小,年增长率为20%~25%,有活力,公司比较新,如果你仔细挑选,你就会发现这类公司中蕴藏着大量能涨10~40倍,甚至200倍的股票。快速增长型公司不一定非得属于快速增长行业,这种类型的公司往往容易产生tenbagger。
  4.周期性公司:投资这类公司的关键在于提早发现其衰退或者繁荣的迹象。
  5.转型困境型公司:那些遭受过沉重打击,通过转型开始走出困境的公司,如果转型成功,同样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
  6.资产富裕型公司:那些实际价值被投资者忽视的公司,某家公司或许业绩一般,但是它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对这种公司就应该进行价值重估。

  一只理想的tenbagger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所在的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公司有良好的业绩增长纪录,未来10年内能够每年保持25%的增长;
  3.公司拥有优秀的管理层;
  4.最好在所处行业具有龙头地位……
  有一个“72法则”可以简单快速测算出你的资金翻番需要多长时间,用72除以你的预期年收益率的分子,得出的数字就是你的资金翻番需要的年数。假如你预期年收益是9%,你的资金大概在8年后翻番,假如你的预期年收益为12%,大概需要6年的时间实现翻番。
 楼主| cathy 发表于 2007-5-26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股市中拥有这样一位象山籍高人而鼓掌!
成根 发表于 2007-5-27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与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自助者;但与上帝不同的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身处市场如同进了澳门的赌场,小赚总会把人留住,赚多了还想再来,最终免不了输光了金钱.

   虽然偶不是股民\基民,阅读此文获益匪浅.
虽然偶不知作者尊姓大名,佩服!佩服!!
虽然文章长了一点,偶奉劝股民\基民们认真地读一读.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7-5-27 07:24 编辑 ]
空子 发表于 2007-5-28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咱象山人写的?PFPFPFPF
 楼主| cathy 发表于 2007-5-2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是一位在北京的象山人,尊重作者暂不透露姓名的意愿,还望斑竹见谅
大番茄 发表于 2007-6-14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吧,这篇文章是抄的吧,是22条军规的节选
 楼主| cathy 发表于 2007-6-1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番茄 于 2007-6-14 19:45 发表
不会吧,这篇文章是抄的吧,是22条军规的节选

100%的原创,文中如果有引用,都写明了出处.
大番茄 发表于 2007-6-23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原版的吧

炒基金的22条军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4:27 三联生活周刊
  1、保本

  从400万美元起家到至今已超过百亿美元,一夜间拿走了泰国人1/5的财富;打败了英格兰银行;掀起了东南亚金融危机——被称为“金融大鳄”的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4年后,纳粹入侵了匈牙利。

  作为纳粹占领区的一个犹太人,索罗斯当时只有一个目标:生存。这个目标就成了他日后投资策略的根基。生存就是指保住本金。对索罗斯来说,一笔投资损失,不管是多小的损失,都是退向生活“底线”的一步,是生存威胁。

  同是在1930年,沃伦·巴菲特出生在一个离布达佩斯十万八千里远的一个小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巴菲特不到1岁时,他父亲工作的银行倒闭了,他家的所有储蓄都随这家银行一起烟消云散。就像纳粹占领匈牙利影响了年轻的索罗斯一样,早期的艰苦生活似乎也让巴菲特痛恨财富的损失。多年后,他的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投资法则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

  大师心里的那本账,其实普通投资者也能算得清楚——如果你损失了投资资本的50%,必须将你的资金翻倍才能回到最初起点。如果你设定年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2%,要花6年时间才能复原。对年平均回报率为24.7%的巴菲特来说,要花3年零2个月。

  在保本基础上赚钱,而且避免赔钱比赚钱要容易。

  保住资本并不意味着在投资市场上畏手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作为一位市场生存大师,索罗斯的父亲教给他三条直到今天还在指引他的生存法则:“冒险不算什么;在冒险的时候,不要拿全部家当下注;做好及时撤退的准备。”

  1987年,索罗斯判断日本股市即将崩溃,于是用量子基金在东京做空,在纽约买入标准普尔期指和约,准备大赚。但在当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指创纪录下跌了22.6%,日本政府也支撑住了东京市场。索罗斯遭遇两线溃败时没有犹豫,他严格遵循自己的第三条风险管理法则,全线撤退,他以低于自己报价10%的价格卖出了所有期指合约,赔光了全年利润,但保住了本。他比别人更清楚:本是底线,保住本就有可能再赢。

  2、止损

  如果你没有事先确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

  投资大师不会在不知道何时退出的情况下就投资。退出策略因人而异,与每人的方法和系统(包括风险承受的能力)有关。但不管方法如何,在投资时就应该知道什么情况会导致赢利或亏损。凭借这投资标准,就能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兑现这些利润或接受这些损失。

  从事投资必须承认中间有可能出错,这不可避免,止损离场可避免小错成大错,免得泥足深陷。投资过程中有的意外足以致命,如果能小心利用止损点,就可化险为夷。

  不仅要止损,同时要止盈。止损可以是动态的,譬如,伴随股票或基金价走高,止损的价格可以提高到某均线或某价位之上,价格一旦调整,立刻出局。止盈则可按赢利达到一定目标出局设定,如果仓位重,则可把止盈价格设立多重,抵达某个目标则卖出部分,同时结合止损提高,则可保证安全。

  但一般投资者在入市前都没有设立这样一个系统,所以无从判断什么时候该卖掉赔钱的股票或基金,赚钱的股票或基金又该持有多久。利润和损失就都会让这样的投资者感到紧张。当一笔投资小有盈利时候,他担心这些利润会化为泡影;为消除压力而出手。而面对损失时,他可能会告诉自己那只是纸面损失——他希望那只是“暂时”调整,价格很快就会反弹。如果损失越来越大,他可能对自己说,只要价格反弹到他的买价就抛出。而价格继续下跌,对持续下跌的恐惧最终取代了对价格反弹的期望,他会全部抛出——往往这个时候是价格最低点附近。

  这与索罗斯的成功秘诀“保住资本和本垒打”正好相反。

  普通投资者对止损的运用通常会有以下三类毛病:第一,自以为常胜将军,不屑设止损点;第二,心中有止损点,手中却无止损盘;第三,随意用一个金额作为止损点。

  大师的出色业绩和一般散户惨痛的教训都证明,有几点值得每个投资者严格遵守:其一,必须在入市前设定止损点,之后才可安心视察市势发展。其二,设定止损点后,千万不可随意取消,或在失利情况下将止损点退后。其三,将止损点远离一些重要价位,避免被一网打尽。最后,入市方向正确时,可以将原定的止损价位,跟随市势的发展逐步调整,保证既得利益的同时尽量赚取更多利润。这时候,经调整的止损点可称为止盈点,可以将止盈点逐步降低,保证既得利润和尽量多赚。

  3、不预测

  每逢牛市,在电视电台的证券频道节目上,在报刊的证券版面上,每天都会看到众多专家在内的无数投资人在想方设法预测股市下个交易日、下周、下月、下季、下年的走势。全球最伟大的投资人巴菲特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却说:永远无法预测股市,永远不要预测股市。

  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他在自己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在他看来,投资者经历的就是两种情况:上涨或下跌。关键是你必须要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所利用,千万不要让市场误导你采取错误的行动。

  事实上,如果那些活跃的股市和经济预测专家能够连续两次预测成功的话,他们早就成了百万富翁,越是活跃就越说明他们还是在靠预测为生。每次预测的结果总是表明:事前,预测总是很模糊;事后,很多预测专家跳出来宣布他们早已预测市场会如何如何。

  马克·泰尔曾经是“要想赚大钱,必须先预测市场的下一步动向”信念的虔诚实践者,但他最终发现,在他结识的几十位市场“权威”中,在市场预测上比自己高明的一个也没有。而他见过的基金经理中也没有一个擅长市场预测,而且他们几乎全都不能稳定地为他们的投资者盈利。除非他们利用预测别有用心要利用你的趋势。

  国外如此,国内同样如此。在此轮牛市前,沪深股市持续5年的下跌,有哪个基金经理或分析师事前成功预测?无论是曾经经历的大熊市,还是此轮暴涨,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基金经理事前成功预测到了涨跌的具体点数和准确时间,也没有哪个基金经理可以成功靠波段操作获利。

  如果一定要寻找规律,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妙趣横生,这理论是多年来林奇在家里举办鸡尾酒会,听离他最近的10个人谈论股票时总结出来的。

  “在市场经过一段时间下跌之后,没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涨时,人们都不谈论股市了。如果这时有人过来问我将怎样谋生,我会回答‘试试买点基金’。他们听完后会很有礼貌地点点头就走了。即使不走,他们也会很快把话题转到即将进行的大选,或者天气情况之类,很快他们就会同旁边的一位牙医谈起有关治疗牙斑问题。”

  当10个人宁愿与牙医谈论有关治疗牙斑的问题,而不愿意与一位基金经理谈论股市的时候,在林奇看来,股市极有可能出现转机了。

  当股市已经开始反弹上涨15%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林奇依然会告诉大家去买点基金,但新到的客人只会在去和牙医谈话之前,在林奇的身边多逗留一点时间,只是为了和他谈论一下股市有多大风险。这时人们谈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疗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个阶段,股市已经上升了30%,一大群兴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围在我身边,而忽视了牙医的存在。许多热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边问我该买哪只股票,甚至牙医也这样问我。酒会上的每个人都把钱投在了某一只股票上,并且他们都在谈论股市的走势。”

  “第四个阶段,所有客人都簇拥在我周围,但这一次是他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甚至是牙医也会给我推荐三五只股票。当然这些股票仍在上涨。但当邻居们都来告诉我应该买哪只股票并希望我听从他们意见的时候,征兆已经很明确——股市已经达到高点并且是到了该下跌的时候了。”林奇说。

  当然,“鸡尾酒会”理论也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是在大牛市氛围中,每个投资者会因为朋友、家人及同事的影响而尝试预测市场。别人的成功投资故事会让自己更相信我也能成功,但是别人可能只会谈论自己的成功,却闭口不谈自己的失败。而当前的成功可能导致人们因自负而承担更多的风险。历史上的幸运、当前的冒险结合起来,就会诱使投资者犯大错误。

  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投资者也是如此,基金经理如果认为自己对市场波动有敏锐的嗅觉,适当选时进行波段操作,无疑将会提高收益并降低风险。但如果基金经理完全依靠选时获利,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股市波动根本不能准确预测,选时操作不但很难获利,而且可能早晚会让你赔掉老本。

  4、不盲从

  巴菲特的良师益友,被称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讲过一个寓言,来描述投资者因股市巨大影响力而产生的盲目性——一个勘探石油的人死后要进天堂,圣·彼得在天堂门口拦住他:“你虽然有资格进入天堂,但留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了,我无法把你安插进去。”这一位听完,想了一下提出一个请求: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里的石油业者说一句话。圣·彼得觉得这没什么,就答应了。于是他对着天堂里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大门顿开,里面所有人都疯狂冲向了地狱。圣·彼得吃惊之余请这一位进天堂,但他迟疑了一会儿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去吧,传言说不定是真的呢!”

  格雷厄姆通过这则寓言告诫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实际上,在大熊市或大牛市中,跟风总是盖过理性思考,这是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钱的铁律。即使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遇到市场冲动也往往无法做到理性。

  金融学家用羊群效应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具体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巴菲特则用旅鼠的成群自杀来比喻投资者的盲目随大流。旅鼠常年居住北极,繁殖能力很强,理论上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但到了丰年,它们就会大量繁殖,使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比如一公顷内有几百只之后,就会发生奇怪的现象:这时所有旅鼠都变得焦躁不安,开始四处乱窜,并且停止进食。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旅鼠会显出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仿佛一声令下开始沿着一定的方向进发,星夜兼程,一路狂奔冲向大海。

  巴菲特指出投资中的旅鼠行为就是“无意识的模仿同类的行为倾向,无论这样的模仿是多么的愚蠢”。美国的一位基金经理曾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机构投资者是群居的动物,我们观察相同的指标,聆听相同的预测,像旅鼠一样,我们往往在同一时间向相同的方向迁徙,这种行为加剧了价格的波动。”

  事实上,基金选择和动物的选择并无二致。在寒冷的熊市中,持续低迷的行情,基金经理们也会抱团取暖,持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防御性股票,希望共同度过寒冬。在刚刚过去的熊市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基金都买入大致相同的防御性股票,而符合这些基金选择标准的防御性股票又相当有限,因此每只基金都持股有限,加上防御性股票本身的特点,于是在那一轮熊市,相当数量的基金跌破净值并曾长期在净值之下徘徊。

  但羊群效应不仅出现在股市低迷期,上涨阶段,基金经理同样会盯牢一些大致相同的股票,抱团取利。尽管由于股市整体上涨,基金经理抱团同样可以盈利,但其业绩总体仍会输于大盘。实际上,与普通投资者相同,孤独同样也会让基金经理感到不安。投资那些不被市场普遍看好的,甚至受到其他同行排斥的股票,而投资成败关系到基金以及基金经理本人的事业生死存亡时,更会让基金经理感到不安。而投资与同行们类似的股票,即使业绩不佳也情有可原,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当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像旅鼠一样盲目地跟随市场追涨杀跌时,他们忘记了自己和前辈们为这个市场所付出的“血淋淋的代价”。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如果有我不愿买的股票,那它一定是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

  所以,不管现在基金板块红得多么耀眼,不要指望你的基金能跑赢大市;如果你真希望通过持有基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认真去挑选基金经理,而不要只看这只基金今天涨了多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9 01: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