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历史
2010年11月29日09:24 来源:《光明日报》
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历史--中国共产党新闻
近日,南京市首批认定了12个千年古镇,并将陆续为其“树碑建亭”。同时,一些被撤销的“千年古镇”也有望恢复老地名。这是“南京文化人办的一件有文化的事”。
古老地名消亡危机,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不久前举办的2010年济南地名文化论坛传出一条消息:济南500条老街巷中,已有200余条老街巷的名字消亡。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2200多年的城建史上,老祖宗留下了许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但10年间,老地名丢了1031个。姑苏古城,有1192个老地名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间消失。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更是如此,近几十年来,近2000个老地名被湮没,列入首批保护的23个老地名中,现存的只剩了3个。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特征,更是历史人文的形象记忆。一个镇、一条街、一座桥,往往见证了一方水土的沧桑和辉煌。比如,“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诗中的“秣陵”就是秦汉时期南京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又如,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的小丹阳,传说是当年吴太伯南奔的第一站,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曾经此前往钱塘。从这些古地名中,我们读到的是一连串珍贵的历史记忆。因而,当一个古镇或一条古街的名字消失时,一处民俗、一脉文化、一段历史仿佛也由此“沉默”了。
对老地名的消失,其实并不只是百姓、专家学者,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也都感到十分惋惜。但客观分析,这些老地名的消失,有些实属无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旧城改造,小街小巷的拓宽延伸,导致了一些路名重新整合。而在各地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先后有众多的行政镇改为街道,一些千年古镇也就随之消失。这是发展带来的“必然”。从长远看,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即使是千年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一个“过客”。“消失”和“新生”,此起彼落,变是一种“自然”。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避免以及弥补这个过程带来的“缺憾”。
令人欣喜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导引下,目前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而且有些地方也已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在南京,一方面,变更的行政区域尽可能沿用古镇的名字,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学者到古镇收集资料、调研考证,为每个古镇“树碑建亭”,并撰写碑文,其主要内容包括,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典故、文物古迹、乡土文化、民间传奇等。这样,原有的古镇即使被撤销或合并,但“名去碑在”,子孙后代仍可“见碑思故”,寻找相承的历史和文脉。当前,在加快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多做这样一些树碑立传的工作,对于保护历史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