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城市变迁古旧街巷消失 ......

[复制链接]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6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0-26 22:03 编辑

城市变迁古旧街巷消失 杭州着力恢复老地名
日期:2010-02-25 作者: 来源:钱江晚报

    两幢老楼留住了两条久远的巷子

  城市变迁古旧街巷消失,杭州近年着力恢复老地名

  “湖墅南路浅水湾城市花园小区里有两条旧巷子,历经时代的变迁,一条只剩50米不到,另一条也就六七十米长。不过最近我们这里搞了个寻找历史旧街巷活动,这两条巷子都挂上了崭崭新的地名标识,你们有空可以来看看。”

  昨天上午,读者苏先生打进本报热线85055555,和我们分享他的新发现,“看到老底子的地名又重回我们的生活,感到特别安慰和欣喜啊。”

  两幢老楼守护着两条旧巷

  苏先生所说的两条小巷都在浅水湾城市花园小区内,一条叫万物桥巷,另一条叫徐公巷。虽然经过时代变迁,两条巷子都成了小区内的通道,不过大抵上还是保留了原有的走向。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小区内。这两条巷子确实短得可以,万物桥巷只需70多步就能到头,而徐公巷更是只需走58步。

  住在徐公巷7号的老居民徐奶奶说,老底子这两条巷子都很长的,有一两百米呢。不过城市开发得快,老房子一片片拆掉,高楼一幢幢建起来,两条小巷也变了样子。

  “要不是这两幢老楼,这两条巷名怕是就没了呦。没有挂上这两块新地名牌前,这里就是用笔在墙上涂了几笔做个标识的。”徐奶奶指着嵌在老房墙上的那两块巷名牌子说。以前巷子两边都是连绵的门牌号,而现在的徐公巷只有一块徐公巷7号的门牌,万物桥巷更是连门牌号也没有了,两处巷名成了两幢没有拆迁的老楼的专属地名。

  “我猜,这两条巷子怕是杭州市里最短的巷子了吧。”苏先生比着两条相交的巷子说。

  它们曾经合称“移风易俗”巷

  这两条旧巷以前到底是怎么样的,何时建何时兴何时在城市翻新中被蚕食,说到这些,苏先生、徐奶奶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记者只好去杭州市地名办寻找答案。

  根据杭州地名志记载,万物桥巷始建于明朝年间,它东起外万物桥接余塘巷,西折北至里万物桥,原长250米,宽3米。而它的得名就是一个误会所致。

  古书《梦粱录》卷七记载:“接待寺南日望佛桥。”后来,因为民间口耳相传,望佛桥被念成了万佛桥,最后又变成了万物桥。这座桥始建于大明正德年间,因先有桥后有巷,所以巷以桥名。

  而徐公巷始建于清朝年间,东起万物桥巷,西面无路。长约180米,宽2.5米,据说当年是一个姓徐的乡绅所建,因此得名。

  在上世纪60年代,万物桥巷曾经和附近的新河坝巷、伞坛巷合称为易俗巷,而同时,徐公巷也易名为移风巷,两条交会的巷子刚好合称为“移风易俗巷”,既符合当时社会的进步的需求,又充满了时代的特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两条巷子又都恢复了各自的原名。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渐渐隐退在闹市中,都从原来的一两百米,锐减到了现在的几十米。

  旧城翻新湮没旧巷无数

  不仅仅是万物桥巷、徐公巷曾经处于濒临消失的尴尬境地。

  徐光寿大伯在米市巷一带生活了50多年了。在他孩提时代的记忆里,湖墅南路上这样蜿蜒的小巷有很多很多。“后来城市要开发,不少巷子消失了。”

  记者从拱墅区地名办了解到,历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已经消失了100多条巷子。而这只是拱墅区提供的数字。

  根据有关资料,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中,杭州消失街巷698条。翻看这些消失名单,大多为清朝、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老地名,甚至有些宋朝时就已存在了。

  另外,记者从杭州市地名办了解到,杭州目前保有街道巷弄3500余条,但在最近3年中,就有近百条街巷因为改造退出了舞台,其中也包括一些有些年代的老街巷。

  上城区是杭州的老城区,这个地方稍一整治就带出了大变动。据杭州市志记录,仅仅西湖大道修建,就让20多个老地名消失了,包括原来的涌金路、羊坝头、营门口、大井弄、庆和弄、庆慎里、夭桃弄、平和里。

  再比如运河广场建成后,就有裕新街、横天仙弄、直天仙弄、复兴里等多条巷子消失了。

  城市翻新不应去除旧时痕迹

  前不久,拱墅区举办了一个历史街巷寻访活动。作为两条年代久远的巷子,万物桥巷和徐公巷自然也不会落下。重新拥有标识后,它们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对于老居民来说,它们是回忆。徐光寿大伯说,“现在能把这些老巷子一一重新标识出来,我觉得很有意义。”

  而对于新居民来讲,这些巷子则是历史前进留下的足迹。住在浅水湾小区里的李小姐说:“我们一家都是2008年搬过来的,听说这一带原来很热闹。杭州的老巷子,都是有些故事的,现在给这些老巷子恢复标识,能让我们重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挽救那些濒临消失的街巷文化。”

  苏先生也很高兴:“这两条巷子虽然短,但是总算留下来了,总算正儿八经地保存了原有的地名。我们都知道,城市要发展,是不得不进行翻新的,但是翻新过程中,理应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点痕迹。正是有了这些痕迹,才使得我们的这座城市有别于其他的现代化城市,有一份独具的魅力。”

  老旧街巷

  重回人们的视野

  “我们最近也在努力,想尽可能恢复一些蕴含历史气息的老街旧巷,不过是有选择性的,像有些名称不太好听的,或者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巷子,肯定不在考虑之列。保留恢复一些地名,主要是想让我们这座城市完好地保存曾经有过的韵味。”拱墅区地名办一位姓徐的负责人说。

  这些过去的故事正在被重视,杭州的历史地名正如文物一样被努力保留下来。

  杭州市地名办一位负责人说,在新一轮的杭州地名志里,历史地名将作为专门一章节收录那些消失掉的地名。而且在杭州各个城区地名规划中都有规定,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地名将记录在案,在新建城市道路的时候,必须要沿用这些老地名。同时,在杭州街巷的改造中,许多街巷的历史和故事也正在被重新挖掘出来。

  比方说,这些年来,诸如南宋御街、运河景区内的不少老街巷都“重见天日”,而一些历史悠久的街巷也都得到了恢复。

  记者从杭州市地名办了解到,这3年来,还有始建于宋朝的金刚寺巷、始建于清朝的里马弄、大浒弄、福缘巷以及始建于民国的三德里等近10条街巷恢复了古时的叫法。这样让杭州多了几分人文历史,让古代杭城与现代杭城并存。

  旧巷地名

  使用很有讲究

  “最近,祥符桥那一带新造了很多房子,又有很多巷子没有了。”拱墅区地名办的徐老师说,“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会把巷名移到邻近的地方,仍旧使用下去。像大浒社区那边,原来有条巷子叫‘大浒弄’,造了新房子后,那条路没有了。我们就把附近的一条新路命名为‘大浒街’。”

  在保留古旧街巷地名上,其实很有讲究。

  比如说,前段时间,上城区劳动路上有一条巷子,就从“劳动弄”改回了宋朝时的名称——府学巷。这条巷子因环绕着杭州孔庙而得名,曾先后更名为文庙街、阿太庙弄、劳动弄。

  去年,杭州孔庙修葺一新后,重新焕发了青春,而为了让当地的文化气息更浓厚,将劳动弄重新更名为府学巷的提议也应运而生。

  为此,有关部门多次征求了当地居民的意见,并且查阅史料,终于在2009年9月份,由杭州市民政局批准了这一更名。

  现在,这条获得新生的小巷东起劳动路25号,西折南至旧仁和署,北塞。长152米,宽4米。

  不过,杭州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也说:“要恢复一些古旧的街巷名称,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首先就是老百姓的利益,比方说户口登记等一些列问题都很麻烦,加上国家也有相关规定,所以想要大规模恢复一些古旧地名不太现实,但一些可以留存我们杭州文化底蕴的地名,还是值得保护的。”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6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也是一种文化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26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地名的由来|西湖

来杭州待一段时间,一定就会知道“武林门”这个地方。古杭州城有十座城门,城门的连接线上就是城墙。民国时期,城墙和城门均被拆除 ,但相关的地名都保留了下来。从这些地名在今天杭州城的位置可以看出福州西湖女尸,民国之前的杭州是非常袖珍的,武林门已经是杭州最北面的城门了。武林门和“武术”、“江湖”没有任何关系。相传那时门的南面,有一座虎林山,或者又叫虎陵山,但吴音讹为武林山。山高不过三丈,长不过百步关于西湖的诗句,是北山的余脉。其实,杭州地处平原,叫做“山”的地方很多,却没有一座有真正的山的气势。武林山是一座小小的山坡而已。此门最早叫“余杭门”,因门外有武林山,明代将门的名字改成武林门,一直沿用至今。

杭州上城区有潮鸣街道(建国北路南口附近),那一片的商店和小区也以“潮鸣”命名,这片地区的中心有条不起眼的小巷叫“潮鸣寺巷”。为什么那里叫“潮鸣”呢?原来,潮鸣寺巷里以前有个“归德院”,据传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逐时,曾在这里落脚。晚上,门外响声大震,赵构以为金兵追至,正准备逃跑,探子来报,说这是钱江潮声。于是,赵构就写下了“潮鸣”两字,由此,归德院就更名为“潮鸣寺”,这个地方也得名潮鸣。现在潮鸣寺已不存在,但地名保存了下来。

杭州另外九座古城门是: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凤山门、侯潮门、清泰门、望江门、庆春门、艮山门西湖歌舞几时休,其中很多地名至今被沿用。其中钱塘门(湖滨路庆春路口,钱柜外面)、涌金门(西湖大道西口)、清波门(柳浪闻莺附近)组成了杭州西部边界。钱塘门因杭州古名“钱塘”而得名(有人说杭州又名“钱塘”是因为吴越国国君钱缪为杭州人民造了海塘扬州瘦西湖,使杭州摆脱了钱塘江海潮的侵袭,但杭州自秦代即名“钱唐”,唐代为避讳改为“钱塘”,所以海塘说不太可信);“清波门”来源不详,可能是面对着西面西湖的清波吧;“涌金门”因靠近传说中西湖金牛涌现之地而得名。凤山门(万松岭路东口)因在凤凰山下得名     
西湖花园,是杭州的南大门。其余五座门组成了杭州的东部边界,基本是沿着贴沙河(就是环城东路旁边那条河)而建。艮山门在建国北路环城北路口,因位于艮山(现已不存在)而得名。《易》中说:“艮”为“北”。艮山,即城北之小山。由于北宋首都汴京有“艮岳”西湖传说,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国之思。从艮山门向南到庆春东路西口附近就是庆春门,传说因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由此门入城而得名。再向南到清泰街东口就是清泰门,名称来源不详。望江门位于江城路望江路口,如果说“杭州九大古城门”的话就不包括它西湖景观,应该得名于在这里可以遥望钱塘江吧。望江门往南到雄镇楼附近就可以找到侯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名。其实侯潮门比凤山门还偏北,离钱塘江还有不小的距离,真不知古人为何在这里侯潮。
熟悉杭州的人可以发现,古代的杭州城四面环水,北到大运河(环城北路段),南到钱塘江,西临西湖,东临贴沙河,实在是相当狭小。这片地区,就是杭州所谓老城区,直到现在仍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保俶是杭州曙光路和北山路之间一片地区的称呼,原因当然是这里有座保俶塔。可是,为什么那座塔要叫“保俶塔”呢?五代十国后期,宋朝崛起灭后蜀、南汗、南唐,统一大势日趋明显。吴越国尊奉
中原政府,协助灭南唐后,宋太祖招当时吴越国主钱俶入朝。于是钱俶携带妻、子、家人入朝,吴越国上下惶恐。钱俶统治期间,国内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对外尊奉中原政府,吴越国无大战祸。百姓在都城西湖边修建“保俶塔”,祈求上天保佑钱俶。保俶,就是保佑钱俶的意思。
保俶塔以北不远处有个地方叫松木场,这在杭州也算是比较出名的地方了。事实上,杭州自隋唐以来“商贾并辏”,工商业比较繁荣,许多地名往往带有经济色彩。“松木场”的来源考证到两种说法:一说那里就是古代商人堆放松木的仓库,二说“松木”是“棕毛”的谐音,棕毛场有很多做棕绷、棕绳的作坊,到后来以讹传讹叫成了松木场。
松木场再往北有条路叫马塍路,其实那一带在有这条路之前就叫“马塍”。浙大学生,只要坐过817路公交车,应该都不会忘记这个地方。首先声明,“塍”念cheng,而大多数人包括公交车报站都念teng。“塍”,即田间土路之意;马塍地区原是皇家马苑跑马的地方,因而得名。
当然,和中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杭州不少地名留下了大家族的烙印,如骆家庄、蒋村、华家池、丁家山、茅家埠、章家桥、焦家村、方家棣等等,不计其数。当然,这些地名到现在也仅仅是个地名了,估计骆家庄一带已没几个人姓骆了吧。
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杭州还有许多地名和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紧密联系起来,每个地名后面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由于这些地名的来历在旅游相关书籍上有详细记载,加之这里篇幅有限,故不一一介绍了,比如九溪、灵隐、龙井、虎跑、六和塔等等。坟一街,坟二街,坟三街~~~
解放前这片都是坟地,58年大练钢铁,挖出棺材练焦炭修的路,当时就叫坟一街,坟二街,坟三街,后来觉得不好听,所以按同音改叫文一街,文二街,文三街

哑巴弄,傻婆桥
故名思议,这地区周围哑巴和傻子比较聚集,现在哑巴弄还有,傻婆桥改名叫娑婆桥了半道红这个名字开始我也很纳闷..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个地名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是与《水浒传》有关,当时梁山好汉从武林门城墙一直打过来时杀了很多人,从而使半道红一带的石板路一片血红;二说是这一带夹路两旁有许多铁匠铺,晚上,路两旁的打铁匠用铁锤敲打烧红的铁器时,迸发出许许多多的火花,从空中飘落,景象甚为壮观,所以才得名。在《西湖游览志》的说法:半道红,相传旧时夹路栽桃数里,春天桃花开时,如火如荼,灿烂似锦,花落如红雨。所以才得名

草菅巷
解放前,穷人死了后,拿草席一卷就丢在这条巷子,任风吹雨吹,野
狗拖咬,草菅人命,所以叫草菅巷,解放后还起这名岂不是为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抹黑,所以改名叫草营巷,小时候见造房子时挖出破碎人骨堆积如山,可见传言不假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10-2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菅巷改为草营巷恐怕是因为那个新领导是个大老粗,不识几个字,念错了所以将错就错吧。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2-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牧:改个地名不能飞黄腾达

2010年12月03日14:03  南海网

  人不出息,找个算命的卜一卦,高人指点换个名字。这是生活中不算太罕见的可笑事儿,当事人和围观的往往还很有理。只是可惜,真没见谁改了名就飞黄腾达。改名闹剧不仅一再上演,还扩大到行政行为。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樊城本身就是古称,和襄城是互相扶助的秭妹城,守襄必守樊、破襄必破樊自三国就是常识。如今莫明其妙的搞成了“改名是大打文化牌”,也不知这文化从何而来。很大可能,2007年以来参与论证的专家真的都不懂关公水淹七军之地在何处。

  襄樊改名为襄阳,算不算成功的“一字改”各人有各人的观点,但多年来被网民尊称为“砖家”的专家学者,算是又一回彻底贬值。这次首当其冲的名人就是金庸,金庸武侠传天下,做历史学博导输得一塌糊涂,可见金大侠当真不是全才。这次襄樊更名,他是出来表示赞成名头最大的。殊不知在哙炙人口的文学名著《神雕侠侣》中,金大侠已经把著名的史上襄樊大战演义成了襄阳大战。小说再传奇不是史实,褒襄而贬樊不是乱来的,砖家怎能乱砸?

  相关报道,特别是湖北当地的报道中,“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的说法挺响亮,同时“襄阳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襄樊为襄阳,以更开放的胸怀融入当今中国主流经济圈,势在必行。”的声音也随处可见。改名是为GDP,行为本身就是畸形。事情原本是一地因人杰地灵得山水之胜而扬名,现在倒过来思考,讲起来头头是道,细一琢磨跟本不通,有因取个好名字就游客云集的名胜?

  从技术角度,国务院批准襄樊改襄阳,算是开了个恶例。中国是文明古国,各地多有旧称,而且名称重叠关系复杂,简称、别号到处都是。这个路子发展起来,南京可改金陵、建邺,西安可改咸阳、长安……别的不说,就是地名的重叠麻烦也要多多,这次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同时,原襄樊市襄阳区也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算是一揽子改名玩儿。日后西安改为咸阳,现在的咸阳很纠结。

  改名是为旺地,单纯说这一动机也实在是宿命论。一地一郡,能否地富民安,还是取决于人,人杰则地灵,如果这人其蠢无比,折腾出花来又如何?说句要下拔舌地狱的话,湖北这帮“改名达人”以及跟着起哄的专家学者媒体,都是蠢人。

  徽州改黄山前两年已经嘘声四起,新郑改轩辕炒得挺欢,如今一个襄樊改襄阳颇吸引眼球。这改名闹剧,不知还要连本上演到何时。我喜欢读金庸小说,由少及长没有厌弃;但我一点儿不反对拿金大侠开涮,特别是看到网友这句话:“改什么襄阳,索性改成郭襄得了。”是啊,反正是闹剧,为何不闹得彻底些。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2-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更名不能不算经济成本帐  
2010年12月04日 11:09:04  来源: 东方网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据称,从2007年起,襄樊市政府就启动更名的调研工作。有市民认为,“襄阳”地名是历史文化遗产,改名后以更开放的胸怀融入当今主流经济圈,势在必行。涉利行业则纷纷表示,真是天上掉下“大馅饼”——城市更名,将给印刷业、制证制牌业带来千万经济增长。(12月3日《武汉晚报》)

此次改名的好处,正如专家讲的更凸显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扩大该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旅游业有一个较大的促动……但城市改名毕竟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要事,岂能只算进账而不算成本帐?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将给印刷业、制证制牌业带来千万经济增长,但反过来说这不是增加的纳税人和政府财政的千万经济负担吗?襄樊市在更名之初考虑充足相应的成本了吗?

有必要搬出去年的一则改名提议。“石家庄市是否改名”成为一些河北省内媒体和网站上热议的话题,去年8月,石家庄市政府为此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没有为石家庄市改名的规划。为什么民间讨论得热气腾腾,而官方却报以“冷冷清清”的态度呢?原来石家庄官方从经济方面考虑更名成本高昂,觉得这个成本帐不能不计。

不妨一起来细看他们所算的成本帐:更改“石家庄市”名称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一个省会名称涉及到社会各界和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比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省、市、县、区地图的改版重印;市、县、区、乡、镇、村、居、公、检、法、司、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及凡涉及石家庄市名称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中直、省直及外商驻石单位名称的变更;所有单位公章、财务章,检查、核定、证明、记录等各类印章的变更;标牌、标记、牌匾以及各类户籍、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的变更;出版物、公文纸、红头文件纸,单位信笺等带有石家庄市字头的印刷品都要废弃重印。据有关专家估算,若更改石家庄市名称,废旧换新,没有10亿元人民币是完不成的,而不可估算的经济损失要远远大于此。

很显然,石家庄更名的成本帐,现在算给襄樊市已经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更名为襄阳市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但对于其他更多希望通过更名来扩大城市影响力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够起到一点降温作用。如果仅仅就城市名的改动而改动却又不计成本,或者仅仅算改名后的收入“进账”,却无视比之更难以预估的费用“出账”,那这样的单刀直入是危险的,也是难以真正达到扩大城市影响力的。其中除了有约定俗成之外,还应该看清它的可行性和社会承受力,尤其是不能完全抛开经济账不算,像过去那种为了政治账而不顾一切的历史已经无法复制了。(周稀银)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2-4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历史

2010年11月29日09:24   来源:《光明日报》
留住老地名就是留住历史--中国共产党新闻

  近日,南京市首批认定了12个千年古镇,并将陆续为其“树碑建亭”。同时,一些被撤销的“千年古镇”也有望恢复老地名。这是“南京文化人办的一件有文化的事”。

  古老地名消亡危机,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不久前举办的2010年济南地名文化论坛传出一条消息:济南500条老街巷中,已有200余条老街巷的名字消亡。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2200多年的城建史上,老祖宗留下了许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但10年间,老地名丢了1031个。姑苏古城,有1192个老地名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间消失。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更是如此,近几十年来,近2000个老地名被湮没,列入首批保护的23个老地名中,现存的只剩了3个。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特征,更是历史人文的形象记忆。一个镇、一条街、一座桥,往往见证了一方水土的沧桑和辉煌。比如,“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诗中的“秣陵”就是秦汉时期南京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又如,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的小丹阳,传说是当年吴太伯南奔的第一站,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曾经此前往钱塘。从这些古地名中,我们读到的是一连串珍贵的历史记忆。因而,当一个古镇或一条古街的名字消失时,一处民俗、一脉文化、一段历史仿佛也由此“沉默”了。

  对老地名的消失,其实并不只是百姓、专家学者,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也都感到十分惋惜。但客观分析,这些老地名的消失,有些实属无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旧城改造,小街小巷的拓宽延伸,导致了一些路名重新整合。而在各地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先后有众多的行政镇改为街道,一些千年古镇也就随之消失。这是发展带来的“必然”。从长远看,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即使是千年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一个“过客”。“消失”和“新生”,此起彼落,变是一种“自然”。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避免以及弥补这个过程带来的“缺憾”。

  令人欣喜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导引下,目前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而且有些地方也已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在南京,一方面,变更的行政区域尽可能沿用古镇的名字,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学者到古镇收集资料、调研考证,为每个古镇“树碑建亭”,并撰写碑文,其主要内容包括,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典故、文物古迹、乡土文化、民间传奇等。这样,原有的古镇即使被撤销或合并,但“名去碑在”,子孙后代仍可“见碑思故”,寻找相承的历史和文脉。当前,在加快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多做这样一些树碑立传的工作,对于保护历史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楼主|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2-13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应拾起本土民间传说

■市政协委员建议收集“历史碎片”■今后在道路景观整治中加以运用
发布时间: 2010年12月10日15时49分    稿源: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民间传说和典故,合肥也不例外,可惜不少零星地散落或即将消失于不同区域。记者从市政协第134号提案的答复函中获悉的,合肥近期将逐步分片收集这些“历史碎片”,在道路景观整治、城市规划、特色街区打造中加以运用。

  我们的城市变得千城一面

  “没有地理记忆的城市,是缺少历史内涵的城市,老厂、老房、老桥、老路、老码头等老地名和老故事便是它的记忆之一。”梁碧宇说。市政协委员梁碧宇曾在今年两会时提案建议,尽快开展合肥市城市环境记忆研究,整理“历史碎片”,为城市注入历史文化内涵,突显合肥特色。

  政协委员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开展合肥市城市环境记忆研究,发掘整理历史文献、地名典故、历史传说、名人逸事、民间传说等与地域相关的非物质历史文化内容,并通过编制专项规划使这些城市记忆与具体的地域和地块建立起关联关系。这样便可通过规划设计要点使城市记忆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雕塑、浮雕、立碑等各种形式,使我们的街区告别黯然、重拾风韵,让久已褪色的城市记忆鲜活起来,再现历史的点点滴滴,合肥城市不同区域的特色处处都能突显。

  合肥已开始打造特色街区

  市规划局对134号提案进行了答复。他们认为,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的做法,为合肥在保护本地历史遗产方面作出了示范。合肥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和重要景点的命名上,以文化名替代地域名、外来名、借用名,从而使城市空间贴上文化的名片,永恒地活在人们的心灵中,比如根据姜夔的传说而建的白石景点,将“桐城路桥”命名为“赤阑桥”等。但是,合肥现有的地理记忆资料很零碎,也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出版,面对快速度的城市扩张和建设需要,历史遗产的基础调研工作已经显得滞后。

  市规划局已经计划开展这方面的调研工作,近期将结合景观整治和打造特色街区的具体项目,逐步分片收集地名典故、历史传说、名人逸事、民间传说、历史变迁和遗迹遗存等与地域相关的历史文化内容,在道路景观整治和城市规划中加以运用。

  异地同题

  外地“历史碎片”捡得火

  上海对跨黄浦江两岸的世博会园区的工业建筑采取了保护性开发,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厂……这些老建筑将被用于展馆、管理办公楼、临江餐馆、博物馆等。这些优秀老建筑被修复后,不但具有见证历史的功能,还将与周边现代化建筑和环境设施相协调,增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新功能。

  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二期整治工程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并突出表现了《大公报》、《文汇报》的办公旧址,留存了广州市轻工业局的石匾等,以此来展现历史的沉积和街巷空间的美好记忆,为社区的成人、孩子和长者设计它们的“精神家园”。

  前段时间,杭州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对水井加以保护,把水井作为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和基础设施。(记者 唐晓和、通讯员 陈梅、吕国中)


  编辑: 顾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23 17: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