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快乐不需向外寻求

[复制链接]
一滴水 发表于 2010-9-28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乐有很多层次,而一般人所追求的「欲乐」,是一种刺激、发泄以及官能的享受。例如,看美景以满足眼睛的享受、听音乐以满足耳朵的享受,或是大吃一顿以满足口腹之欲等,都是透过身体的官能所产生的快乐,是在刺激感官以后,心中出现的陶陶然、非常享受的感觉。但是这种快乐只不过是短暂的麻醉而已,并不是全然的放松。以喝酒为例,黄汤下肚的确很快乐,但是喝醉以后的痛苦却难以言喻,尤其第二天宿醉的折磨就更难受了。所以,刺激身体官能所产生的快乐都会有后遗症,而且刺激的强度还必须随着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地提高,永远不可能满足。在欲乐之中,除了几种感官的刺激以外,还有一种是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人生在世,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官能的享受,内心成就感的享受,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会带来内心的快乐;或是读书读得非常开心,忽然心有所体悟,也让人感到很快乐;又或者本来不会的技艺,突然之间学会了,而且还博得他人的欣赏、赞叹时,都会让人觉得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但是这种快乐也很有限,短暂的快乐消失之后,马上又会感到不满足,而且一旦满足到了骄傲的地步,痛苦就会随之而来。

    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外」,境界是永远求不完的,当自己的成就到达某一层次以后,还是要继续不断地往上爬。但人的生命毕竟有其终点,到最后根本不可能再突破时,只好对自己喊停,此时会有一种失落感。因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了,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禁怀疑自己一直向前冲究竟是为了什么?此时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引导,难免会茫茫然,感叹着说:「真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其实,追求成就感的满足和快乐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是促使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一直不断往上、往前进步的动力。一般人如果没有成就感做为生命的动力,就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但矛盾的是,千辛万苦地追求成就,却发现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因为普通人的心不断地在动,不是心猿意马,就是三心二意、心不由己,总是无法掌控自己。在这种情形下,连自己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乐?还是苦?但这种不明苦乐的焦灼本身就是苦。因此,一般人在感到无聊时,往往需要找其他人谈话、聊天,或是看小说、看报纸、听音乐,找些娱乐来消遣自己、消磨时光,让自己的注意力有所寄托,否则就不知道该把心放在哪里?修习禅定能让我们的心念集中、统一,而得到失却身体负担的定乐,能够免除享受欲乐所带来的后遗症。在定中的人心无所寄,如果一定要说有所寄的话,也是寄于「一念心」上。因为寄于一念心上,所以心能够安定下来,内心世界非常稳定,根本不需要再向外求取寄托,就不会再受外在环境所动摇了。
六株头 发表于 2010-9-2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施主可以去当和尚了
 楼主| 一滴水 发表于 2010-9-28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施主可以去当和尚了
六株头 发表于 2010-9-28 20:03



    当和尚这么容易吗?大福报之人才能出家,佛门三宝岂能乱来!
小可人儿 发表于 2010-9-2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9-28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和尚这么容易吗?大福报之人才能出家,佛门三宝岂能乱来!
一滴水 发表于 2010-9-28 20:36



    没见到你前,还真以为你是和尚
   难道你很想做和尚吗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0-9-29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外有人,天外有外」,
tange 发表于 2010-9-29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控了生活的人,就是最快乐的。
 楼主| 一滴水 发表于 2010-9-29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滴水 于 2010-9-29 19:23 编辑
没见到你前,还真以为你是和尚
   难道你很想做和尚吗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9-28 21:26



    “出家”在每位佛弟子的心中都有这个念头,但是有这个念头不一定能实现,佛说:“大福报之人才有出家的机会......”出家人有比丘戒,出家为僧是“人天师表”为众生作榜样,是三宝之一。俗话说“只见和尚吃馒头,不知和尚守戒难”佛门中有很多戒律,在家学佛人也有要持的居士戒,像我这样做一名在家居士的戒律都持不了又怎能出家?
佛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应积极入世的;佛法不仅是出家人要学习的,更是所有有情众生都应学习的,因为他是教育是至善圆满的教育。佛陀当年说的八万四千法分别是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的,也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成佛先做人,弗那多博士说“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要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蠢的,最良的方法无过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新,心安理得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