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一本书和它张扬的东西

[复制链接]
懿然 发表于 2010-9-6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本书和它张扬的东西
一段关于爱与帮扶的经历

一次别人的故事与自己内心的触动

一个当代个体与理想交织的启发

2010年09月05日07:00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字号:T|T
  《酥油》是一本小说,上市20天,却如穿行在城市楼宇间的夏风,悄无声息却又无缝不入,吹进了人们的心里,它是关于一个人和她的理想的故事。

  确切地说,《酥油》在上市之前就红了,但它红的方式很“不一般”。它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绯闻、不是时下流行的历史题材、手法也不穿越,总之,它缺乏畅销元素;但它在博客上连载时,就已经感动了许多人,吸引了各界名流的注意力——潘石屹、姚晨、李承鹏、麦家、安意如、王小山等纷纷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力挺书中体现的大爱和人生价值。

  这本书

  没宣传,没炒作,没巡回签售,从文字到装帧,《酥油》都安静得不像这个时代出来的书。这本书的作者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安徽安庆女子,她叫江觉迟。5年前,30岁的她先坐火车,再换汽车,再转拖拉机,再换摩托车,再骑两天的马,最后步行翻过一座山,才到达四川甘孜州一个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原始草原藏区。她在那里搜救因频发的泥石流、雪灾等灾难留下的孤儿,开办学校教育孤儿,一呆就是5年。5年后,她全身是病,身体垮了,不得不住院治疗。在草原帐篷里,在酥油灯熏眼的光线下,这个女子写下了60万字日记。治病期间,她把这60万字的日记,改写成一本小说,名叫《酥油》。

  一个汉地女子,如何一点点成为酥油女子,这是《酥油》要讲的故事,是一个与理想有关的故事。你看到她住进被雨打湿的帐篷,忍住生理的不适,喝下酥油茶,吞进能看到毛发的牦牛肉,想吐又不敢……她需要当地人接纳、理解,并帮忙,一起完成那个救助孤儿上学的计划。学校并不是现成的学校,桌子、板凳和学习用具都要师生一起想办法。而学生,也不是齐刷刷地等在那里,他们需要她一个个去找,从大山深处,穿过森林湖泊,穿过不信任她的藏民的眼神,并努力说服他们。

  真正的爱与帮扶是什么?江觉迟在《酥油》小说开篇这样写,“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弱势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人间的疾苦和贫困。这与你到贫穷中体验生活完全不同。就好比把两个人丢进茫茫沙漠,一个有后援,一个无后援。”这些非常特蕾莎式的语言,并不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而是来自她深切的体验。

  这个人

  然而,当江觉迟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并不像小说文字给人的感觉那么气质柔弱。相反,圆脸、一头利索短发的她,思维清晰敏锐,一双眼睛喜欢静静又热切地看着你,只要身体还撑得住,她说话就像机关枪一样,快言快语中间或还带出些都市的幽默。我说你的气色比我想像中好,她说那是现在,刚从藏区回来,家里人都不认识。擦芦荟化妆品,能感到自己皮肤嗞嗞作响,像稻子被伐倒的声音。

  书中,那个叫梅朵的女子,最后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藏区。生活中,这个叫江觉迟的女子,在这个9月却要重上高原,到另一个草原去,那里据说有四五百人的部落,没电,具体情况还不太了解,她去,是想把基本资料做好后带出来,再让外面的人们去帮助他们。

  她是幸运的。遵循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她觉得自己比城市中很多人活得更体面更奢侈。

  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感慨其中的爱与感动,显得有些轻易。而我们内心中的那盏属于自己的酥油灯,尚未点燃。

  通常,我们似乎都被一种狂躁、焦虑的情绪席卷,拥挤着去寻找那唯一的所谓“成功”。价值和信念的缺失,令更多的人变成了时代的牵线木偶。负重的压力、紧张的彷徨、焦虑的抑郁、粗暴的内心……

  很多年前,梁漱溟先生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也许应该回答:会。

  但是要慢一点,找到自己,找回内心,点亮每个人心中的那盏灯。

  (本报记者 王湛)
tange 发表于 2010-9-7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只有一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限。有些人,生命轻于鸿毛,有些人,生命重于泰山。
缘木求鱼 发表于 2010-9-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自己,找回内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07: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