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中华祭海文化探析与深度开发探讨》论文发表【组图】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10-7-2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0-7-21 20:47 编辑


      
      去年9月,笔者出席2009年中国海洋论坛。在论坛交流发言的《中华祭海文化探析与深度开发探讨》一文,日前刊登于今年6月份的《浙江海洋与渔业》刊物。
      该论文编入《2009年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

封面 封底

封面 封底
零落成泥 发表于 2010-7-2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成根大哥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0-7-21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9月,笔者出席2009年中国海洋论坛。在论坛交流发言的《中华祭海文化探析与深度开发探讨 ...
成根 发表于 2010-7-21 20:41

继续

1

1

2

2

3

3

4

4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7-2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8表哥
稿费多少?要请客的哦
小蛮妖 发表于 2010-7-2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在怀疑这渔禁期是在禁什么的,现在那满街的小仓鱼是不是法律的漏网之鱼
伤感中、、、、、
琼楼 发表于 2010-7-21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
不愧是高级工程师!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10-7-25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0-7-25 12:13 编辑


                  中华祭海文化探析与深度开发探讨  

                     
                                                
                                           吴  成  根
  




       海洋旅游业是海洋产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新型海洋旅游产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与必然需求。
      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需求的海洋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兼有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集观赏性、参与性一体的祭海节庆文化,在海洋文化旅游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本文在探析祭海节庆文化的基础上,就深度开发利用作一探讨。                          
                     
                                        一  祭海节庆的特性


      “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祭”;“祀者,似也,神人相临”(《孝经注疏》卷二)。无论哪个民族,始时均意识到自身的脆弱、有限,需要神灵把自己的生命与其超越永恒的生命相接。悦乐神灵、求得福祉的祭祀活动,有着建立天人关系的意义,是通过向神灵献礼,表达尊敬、归顺之意,祈望接受助佑、保护。
      祭海是我国沿海(内陆如青海、洱海等大湖亦称海)地区祭礼活动的统称,祭海节庆具有以下特性:
      1、历史性  
      早在夏、商、周时期,“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礼记•学记》)。公元前219至210年,秦始皇统一华夏后三次巡抚胶东半岛,在胶南琅琊山留下祭海坛遗址;方士徐福出海寻找三神山、觅求长生不老药时“清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司马迁:《史记》)。直至公元前70年大地震,琅琊祭海才画上句号。祭海也是最具航海特色的古老海洋文化,明代郑和下西洋在每次出发前,均要举行盛大的祭海活动。
      2、群众性  
      明代洪武年间,倭寇犯边海疆不宁。明太祖朱元璋颁诏:沿海各主要港口敕建龙王庙,以镇倭患。卫所将士自此跻身祭海行列,祭海活动升华了生命主题,赋予共筑血肉长城的庄严命题;此后,祭海活动逐步走向沿海黎民的精神家园。民间自发的祭海活动因缺乏榷实史料,出于何时难以定论;对于芸芸众生在野在俗的祭海活动,官方文献鲜有记载。
      3、地域性  
      云南省大理环洱海居民为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与渔业丰收,自古一家、数户、或整村、几村联合举办打渔节。2008年7月1日,在该省旅游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主办的洱海开海节上,有威信的长者主持仪式,莲池会老人诵经,祭师宣读祭文,舞龙耍狮、唱白族渔歌、跳霸王鞭舞;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解缆放船,数千游客趣味盎然地观看传统捕鱼技能表演。
      4、民族性  
      青海祭海原是蒙古族同胞的传统。清雍正帝诏封“灵显宣威青海湖”,御赐神位于海神庙内,并颁诏每年农历7月15日祭海。参加祭祀活动的环湖藏胞在各圣台点燃茶叶、青稞炒面、酥油与松枝混合物,煨桑敬奉神仙;虔诚地围绕桑台顺时针转三圈,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倘若赶上八大活佛主持祭海仪式,参加祭海者更认为是三生有幸。
      5、时代性  
      新中国成立后,祭海一度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予以取缔;“十年浩劫”期间,龙王殿、海神庙、天妃宫等一扫而尽,民众心目中海祭淡化、乃至消失。改革开放后,随着渔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古老的祭海活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祭祀活动,其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变成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除祈求平安、丰收外,节庆还增添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等宏大主题。
      此外,祭海节庆还有周期性、纪念性、包容性等特性,不一一阐述。                           
                     
                                       二  祭海节庆的功能


      在海洋民俗旅游中,祭海属于以节日为载体,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深层底蕴的节庆文化。1998年9月,浙江象山举办首届中国开渔节;12年来以感恩海洋为主题、渔文化为主线,成为我国海洋文化的盛会、海洋系列学术研讨的平台、海洋资源和文化百花齐放的舞台、渔民群众欢乐喜庆的节日。浙江岱山的海洋文化节、山东田横的上网节、荣成的渔民节、寿光的开海祭海节、青岛的海洋节、大连的渔人节,以及秦皇望海求仙节、各地海鲜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海洋旅游项目招徕八方游客,受到各地群众的欢迎。
      祭海节庆的主要功能有:
      1、海洋庆典的重头戏  
      2005年5月16日,中国侨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在福建长乐拉开序幕:仿照当年祭海仪式,太平古韵、藤牌乐舞、天妃赐福、面长情深、扬帆开洋5个篇章组成的大型文艺表演,再现了郑和船队开航的壮举。
      2006年6月16日,国内首个由主祭坛、图腾、钟楼、广场组成,占地4.5万平方米的海坛在浙江岱山启用。由海坛出世、千帆归港、祭海谢洋、休渔感恩4个篇章组成的祭海大典,传承了古老的海洋文化,延续了祖先祭祀大海、祈求平安与丰收的传统习俗,表达了海民敬重海洋、保护海洋、人与大海和谐相处的美好心愿。
      2、友好交往的大平台
      2006年7月18日,广州民众在历代帝王祭海的神庙广场祭祀南海之神。瑞典国王大驾增光,哥德堡号万里翔航,重返黄埔相聚珠江,中瑞友谊源远流长。同年7月14日,第四届秦皇望海求仙节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求仙入海处开幕,国家、省、市、友好城市及韩、日等国友人、各界代表应邀参加公祭仪式。2008年端午佳节,中、越两国16支龙舟队在广西防城港市开展第5届海上龙舟赛,在赛前的祭海仪式上,各领队相继上香,将祭酒洒于南海,为奥运和四川灾区祈福。
      2008年9月15日,百余名来自台湾省台东县富岗村的渔民,与浙江象山渔民一起、在耸立于东门岛门头山顶的妈祖塑像前,参加第11届中国开渔节祭海典礼,携手共同感恩大海。
      3、生态环保的好形式
      浙江象山渔民率先提出伏季休渔倡议,发起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喊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口号。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珠江为南海(阳江)开渔节撰写祭文:“孟子云: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管子道:鱼盐之利虽好,取之亦当有节。古人垂训道理深,保护环境为自身。”
      在2006年大连旅顺口区渔人节上,40艘彩旗招展的渔船驶向预定海域,10万尾牙鲆、2000万只魁蚶苗种投入海中,传统放生仪式与发展海水养殖紧密结合,珍爱大海、保护资源成为节庆活动亮点。在2008年寿光市羊口开海祭海节上,渔民们放生了鲤鱼、鲫鱼。2009年6月27日至29日,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刚察的第3届青海湖观鱼放生节,在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畔隆重举办。
      4、发展经济的助推器   
      节庆文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为经济发展服务,使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互推进相得益彰。山东田横通过上网节,当地百姓在历史遗存与现实价值中找到契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动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百强县第19位。   
      荣获2008年“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品牌节庆”和“全国节庆活动百强”称号的中国开渔节、国际海钓节、三月三沙滩节、东门开洋谢洋节、延昌渔村太平节等,使浙江象山年海内外游客超过300万人,与海洋文化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12万人,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占地区国民产值的15.4%,成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说:“民俗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无形的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包含着无限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2008年6月25日,浙江象山“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公布为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湖祭海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500多年的山东田横上网节,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寿光羊口开海祭海节获“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称号后,申报了山东省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9月14日,象山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称号,“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也在此建立;目前,该县正在申报国家级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  海洋节庆的开发


      海洋节庆文化以风格各异的特色活动与特色项目,已成为海洋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城市化日益提速的今天,节庆文化的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以海洋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祭海活动的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对海洋节庆的创新与开发提出粗浅的建议。
      1、神祗信仰
      我国民间信仰具有保留众多神祗的古老性、熔佛教道教及原始信仰一炉的特殊性、随意丰富其内涵形成一神多能局面的复杂性,以及对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不予供奉、甚至如曝晒龙王以祈雨胁迫其为民服务的功利性。中华原始海神东海禺虢、南海不廷胡余、海神弇兹、北海禺疆,最早见于《山海经》;龙王信仰起而代之后,又出现相关海洋现象、捕捞生活、生活环境,显示雄性力量的鱼神、鳌神、船神、礁神、盐神、潮神、风神、雷神、雨神等。佛教传入后的观世音、北宋初年出现的妈祖,以及东海姑、黄衣妇、海神女、南溟夫人、如意娘娘等女姓海神由于人情味强,更为渔夫舟子顶礼膜拜。民众祭祀的神祗,开始是将自身与客观对象比附的产物;“有功于民则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功德成神的内涵不断丰富。
      2、还节于民
      2008年9月15日,第11届中国开渔节的祭海典礼由渔民操办:颂祭文、奏祭乐、献祭果、敬祭酒。公祭转为民祭,一直由政府组织、民间参与的开渔节“还节于民”值得称道。其实,不少地方所谓“公祭”,其实是官祭。2009年4月18日,在象山东门渔民举办的开洋节上,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说:“如此完整、原生态的民俗仪式在全国已不多见。这种祭祀活动,不仅能给渔民带来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而且也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心理上战胜灾难的信念和勇气。”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民众创造、传承与享用的生活文化,作为地域性民俗文化艺术大汇展最佳时机的节庆活动,正是构成基层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显示群众文化魅力的生动舞台。
      3、移风易俗  
      节日是人们互相表达良好祝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最佳契机;亦应看到:传统文化中一些旧思想、旧观念,也时不时地在民俗活动中显露出来,产生负面影响。
      祭祀时将大量祭品抛进水域,会污染环境;某地祭海仪式上,发生众多游客争抢祭品、却不以为耻。我国民间传统悠久的放生,已成为祭海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官方增殖放流与民间传统放生于一体,培养民众呵护海洋、善待海洋的意识是件好事,但具体操作时要有科学性,不能往海里放生陆龟、淡水鱼,更要防止生物入侵。通过移风易俗,彻底荡涤陈规陋习,让民俗性节庆因有文化的照射而更趋文明,旅游性节庆因有文化的内容而格调升华。
      4、文化保存
      海洋民俗文化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开发时必须遵循文化保存的原则。
      除了极少数愚昧无知、野蛮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没有优劣、高下之分,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时,更应保护文化传统,真实而不是扭曲地反映民俗文化。要防止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与发展、淡化原有特征而破坏旅游资源。须知失却当地民俗的特色,也就失去旅游生命力。继承民俗文化、撷取积极元素、剔除腐朽糟粕、融入时代特征,科学引导、合理组织、规范运作,使祭海节庆更加民俗化、大众化、艺术化,成为海洋文化园中一朵香艳奇葩,人们崇敬海洋、欢兆丰收、祈福平安自觉行为,发展当地经济、科学、旅游综合性节日。
      5、经济效益
      节庆是一种流动的人文旅游资源,虽然节庆文化要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后盾,才能避免定位不准、后劲不足的毛病;但是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作保证,这是节庆得以传承的基础。因此,经济效益是海洋民俗文化开发的另一原则。
      资金来源不能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立项、公开招标、公司承办、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树立成本与利润、投入与产出的理念,吸引大企业、媒体的参与,通过冠名权购买、企业广告宣传投入、政府资助、文化基金会赞助等多种方式,形成“以节养节”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是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海洋节庆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构成了海洋旅游产业竞争的“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让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为发展新型海洋旅游产业作出新的贡献。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10-7-25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芝麻开花节节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8 0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