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从起步至今,就像魔术师表演一般,让人眼花缭乱、又充满期待。现将一些扑朔迷离怪现象进行拆分,以示思考;调侃戏文,切勿当真!
第1怪 不买产品买概念 特别是2002—2004年的北京,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炒作一浪高过一浪,如SOHO、SOLO等概念,但因北京是“文化之都”,消费者不但喜欢新鲜概念,更乐意为概念买单。
第2怪 专家学者大泛滥 2000年以来,房地产备受各方关注,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随即粉墨登场,并不断抛售奇谈怪论以哗众取宠,借此沽名钓誉。如社科院刚下课的某位学者,发表了若干言论,结果是不懂房地产的外行。
第3怪 炒房赚钱来得快 曾几何时,中国出现了房产职业炒家,以温州炒房团最为著名。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和成功地,那里的人放着生意不做而去炒房,这说明炒房比做其他生意赚钱来得快。
第4怪 烂尾楼里挖金砖 由于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以及开发商乱定位等原因,曾造成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出现了烂尾楼,也造成了许多城市瞬间变脸。于是,一些实力强大且机敏的商家发现了商机,专门盘活烂尾楼。据说,这种另类开发比一般开发商的利润大2-4倍。
第5怪 别墅造得像螃蟹 别墅是专为富人修造,越大越好,越怪越俏,借以彰显业主的身份、地位和财富。于是,三宫六院的超大型独栋别墅出现了,特别是修在岛上的这类别墅,从空中俯瞰,俨然一只巨型螃蟹踅伏水岸。
第6怪 卖房比卖白菜快 2003—2004年,那确实是房地产的春天,消费者对住房的需求就像沙漠行人对水的渴求。许多楼盘在开盘的前几天就排队成了长龙,往往开盘就清盘,连卖葱子蒜苗、萝卜白菜的商贩也自叹不如。
第7怪 案名越来越古怪 许多楼盘的案名越来越怪,从帝王将相到洋文中文译名、一半中文一半洋文,或者纯粹是让人搞不懂的名字。媒体已经报道,昆明、北京、南京等城市,楼盘案名已被恶搞到了极致,让人说不出自己的家园在哪里(小区)。
第8怪 卖房先卖人脸蛋 售房部卖楼的先生、小姐越来越漂亮不说,这似乎还不足以吸人眼球,于是,许多楼盘竞相选秀,名曰:选拔“房模”。实际上,这是在卖脸蛋,而非卖房子。
第9怪 调控部门搞比赛 自2003年央行出台121号文件以来,紧随其后的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工商总局、财政部、证监委、发改委、税务总局、监察部等政府主管部门争先恐后出台调控政策,其各种文件就像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一样多,且晨新晚异。
第10怪 房价上涨比箭快 调控目的是为了打压房价,但越调控房价越上涨、房价越上涨就越调控,恶性循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11怪 房子大小由政府说了算 “9070”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房型大小由政府说了算。开发商经营模式,也不得不从“房地产市场”转变成“房地产制造”。
第12怪 行业造富胜“宽带” IT中的互联网行业成了造富机器,丁磊、张朝阳、莫天权、陈天桥、马元、李彦宏等亿万富翁都是由IT机器铸造,但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上前100名中有一半以上与房地产有染,这说明IT的造富功率与房地产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第13怪 房奴队伍千千万 房地产既是造富机器,更是造穷机器,且在后者的加工技术似乎更为精良,成千上万的房奴队伍出现,足以说明这一特点。
第14怪 楼市繁荣靠信贷 圈地靠贷款、造房靠贷款、买房靠贷款、炒房靠贷款……,若把楼市看成赌场,银行就是“水公司”老板(注:水公司是指在赌场发放高利贷的经营者)。
第15怪 圈地比造房更“来菜” “来菜”四川俚语,是指赚钱的机会。尽管8.31大限、国六条等地根调控政策不断,但一些有实力或有关系的开发商总是前赴后继去拿地。因为业界人士都知道:“圈地比造房更来菜”。
第16怪 房子叫卖到海外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开发商,行销已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看来,房地产的不动产属性,在营销上已产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第17怪 期房比现房更好卖 作为从业房地产多年的圈内人士,早已发现了“期房比现房更好卖”的这一特点。究其原因,期房充满幻想,幻想令人激动;现房显得平淡,平淡令人乏味。
第18怪 楼市振兴靠官宦 在城市化的大跃进中,全国各地的财政、税收已主要依托于房地产,其支柱地位不可动摇。因此,“政府托市、开发商圈钱”已成了公开秘密,宏观调控变成了“调而不控”或“空调”就不难理解了。
第19怪 楼市故事最好看 哪里有楼市,哪里就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全民对房地产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产业,因此有政府官员说:“房地产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