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读书第15期:鲁迅值得终生阅读

[复制链接]
tange 发表于 2010-6-21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奉少廷
     
     少年读鲁迅,
     看到“幽默”
     
     十几岁时正上中学,记得语文课本里选有鲁迅的《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我对老师的讲解似懂非懂,却对鲁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画的闰土的纯真,豆腐西施“把两手搭在髀间”的圆规式的丑态,孔乙己用五指罩住碟中所剩无几的茴香豆,对孩子们说“多乎哉?不多也”的酸腐神情,无一不觉得新奇而有趣。从此,鲁迅这位被夏衍称之为“幽默得要命”、非常诙谐、随便、爱开玩笑的先生,便“闯”进了我幼小的心灵。
     
     青年读鲁迅,
     感染“无畏” 
     
     从校门走进军营后,开始攒钱买鲁迅著作,先后买了《呐喊》、《彷徨》、《三闲集》、《二心集》等一些单行本。我把这些书放在床头,装进挎包,随时随地挤时间读。这时读鲁迅已不是先前的好奇和“好玩”,而是被先生激烈燃烧自己的生命,积极思考民族的命运,无畏呐喊着要改变专制王朝统治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鲁迅文章中的不少情节、段落和诗句,让人至今记忆犹新。比如,鲁迅对“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社会黑暗依旧”的现实的无情揭露,对“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的直言挞伐。甚至,鲁迅不顾安危身体力行,如1933年中国人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暗杀,鲁迅也被列入暗杀名单,他却仍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送殓,出门时不带钥匙,以示不畏牺牲之心。这样一个“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鲁迅,成为我青年时的偶像。
     
     中年读鲁迅,
     洞明“深刻”
     
     人至中年,对鲁迅著作更添喜爱。在通读《鲁迅全集》并精读《坟》、《呐喊》、《彷徨》、《野草》、《三闲集》、《且介亭杂文》、《集外集拾遗》的一些篇章后,我被先生对封建社会、对当世之人的入木三分的剖析所震撼。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言:“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为改变这“吃人”的社会,鲁迅认为“首在立人”,因而又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呼吁拯救像阿Q这样的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还没有举起来便“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的“奴性”十足的国民。继而作《华盖集·忽然想到》,号召“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作品的“深刻”至今无人可及,这也正是其作品“顽强生命力”之所在。至今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的文学形象依旧挺立在人们心中。
     鲁迅不仅深刻,而且颇具远见。早在一百多年前,鲁迅就对振兴中华民族提出忠告,他在1907年所作的《文化偏至论》中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指出在整个世界大潮中,国人对东西文明应持双重警惕和双向扬弃的态度,审时度势,作纠偏弃谬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不后”与“弗失”、“取今”与“复古”。联系近百年来我们目睹的或闭关锁国、或崇洋媚外的两极摇摆,这是何等高远的识见!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6-2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嘴怒评张艺谋:除了野合就是私奔
杨锐
     恶俗、低俗、艳俗,这三枪弹无虚发,全部命中当下贺岁片的市井要穴,隆冬季节,一代导演竟然媚俗到了真把马尿当扎啤来解渴、消夏和避暑的地步。我怎么也无法把《图兰朵》的导演跟《三枪拍案惊奇》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多样性和个性固然有其内在关联,而风格和境界如此戏剧性地跳跃和商业化、恶搞电影的娱乐元素,出自一人之手,我只能认为这是本山大叔的影视基地与张艺谋工作室门第不当的私奔和野合。这种畸形联姻的基础是东北二人转民间艺术的病态走穴在影视界的再度延伸。不仅泰格·伍兹,艺术家更容易误入风尘的烟花柳巷,与倚门卖笑的人眉来眼去,勾搭成奸。
     此番娱乐至上、把东北二人转的民间艺术形式搬上电影的尝试,我预计一定会招致板儿砖横飞、口水飞溅。笔者曾在春晚后调侃小沈阳用性的错乱媚俗大众的艺术性,以及对酒肆茶坊和田间垄头的普通受众视觉和精神生活的强奸是否明智。这里双方的快感达到极为畸形的峰值,充分说明礼崩乐坏的今天,人们把对主流艺术的怀疑发泄在蚊蝇飞舞的公厕。也是,没有大粪臭,哪有稻谷香。我们的院线麦浪翻滚,似乎在希望的田野上。信息不对称,让我们无辜地对着屁股亲吻了95分钟,香水与如厕后的味道混合飘出,啼笑皆非。
     《三枪》里唯一能嗅到的张艺谋的艺术可能就是经过电脑加工的很假的斑马纹似的丘陵。在如此视觉盛宴的人工艺术氛围里,马车里传来暧昧的男女呻吟无非是审慎处理过的东北二人转的听觉翻版,类似罂粟插在牛粪上的雷人。真酷。摄像出身的张艺谋已经不是我当年在坝上采访的《一个都不能少》的质朴追求文化和视觉上唯美的导演了。剑走偏锋,也要点到为止才是高手。而《三枪》中几乎所有的噱头都廉价到只能克隆港台恶搞类所谓喜剧的雕虫小技,无非再添加些小沈阳和毛毛的东北顺口溜的本山佐料。奥运导演后名声大振的张导,居然逃过了官方“用高尚的作品引导人和鼓舞人”的审查。我们的社会真的宽容了,进步了,但是匪夷所思,因为真正有思想性的新锐作品不是因为大众不够喜闻乐见,而是因为所谓的导向嫌疑而胎死腹中。这类体制和精神上的抑郁综合征必定会导致“无伤大雅”或俗极而雅的所谓投机类民间贺岁片趁机而入。娱乐嘛,社会稳定的安全套。
     我们无意贬低近几年异军突起的东北军的说唱艺术,但是自从去年春晚捧出了小沈阳的大花裤衩和娘娘腔后,大江南北男扮女装的阴阳倒错,让东北风横扫中原。没有想到,影院里的贺岁档成为《红高粱》地里对红男绿女的捉奸拿双,和昏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下撬门破锁、谋财害命的《英雄》故事。最后,只能用四个字形容这廉价的叙事:猥琐、堕落。
     就连模仿周星驰主演的《功夫》的场景都不屑于擦干净那令人味同嚼蜡的痕迹:一班无厘头的二人转的耍头巾群舞,在演职员表的拉滚中落幕,只剩下劫后余生的老板娘的泪水让人略微分享了她超脱了性虐待后的快乐。闫妮演得不错,她角色上的风骚让我们一时忘记了:自由是争取来的,虽然过程是苦涩的。虽然放荡不及《色戒》里的地下工作者,但是母大虫的艺术形象十分到位。老谋子又捧红了一位性感明星。
     偏远的麻子面馆虽阴风瑟瑟,最不厚道的孙红雷一角,竟把《潜伏》的孤魂野鬼演绎成了无数贯票房的白银。还好,人间的天窗之小,居然能让他屈尊地爬进爬出。戏路真够宽了。
     算他狠,《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始终没有出场的老爷子更狠。
     (本文摘自《谁在误读中国》 杨锐 著 科学出版社)
江海 发表于 2010-6-2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是明灯
寒雨 发表于 2010-6-23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鲁迅的文章越读越有味道!
他山之石 发表于 2010-6-2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作家我最崇拜的就是先生了!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6-24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寒雨


    寒雨,好久不见你了。以后多到乡网读书频道走走,也欢迎加入读书频道群114518491
寒雨 发表于 2010-6-24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tange


    哈哈!郑大记者好久不见!
广角 发表于 2010-6-2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生阅读
看牛人 发表于 2010-6-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说:美丽的女人再读一些书,魅力会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15: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