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象山第一人民医院行政楼5楼会议室,迎来了全国著名的影像学专家、医学荣誉奖获得者周康荣教授、(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获得者周康荣教授)、上海解放军455医院PET-CT室杨春山博士后、上海仁济医院头部伽玛刀中心潘仁龙教授来象讲课。
专家讲课,能够提高象山人民医院放射科业务水平。另外,PET-CT及伽玛刀是目前国内最新的检查设备。对人体健康与发现疾病早期治疗有很大的好处。
慧眼仁心 大医精诚
记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获得者周康荣教授
周康荣,男,1940年生,1965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后进入我院放射科,师从我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著名放射医学家荣独山教授。周教授一生以荣老为榜样,深得荣老敬业和治学精神的精髓,为解除病人痛苦,刻苦钻研,孜孜以求。
周教授1984年起历任我院放射科副主任、主任,2001年起担任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至今,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肝病诊疗中心和心血管病诊疗中心负责人之一。他在国际上首创的“小和微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新技术”和“肝癌综合介入治疗方案”,使小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早期和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3至5年生存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在肝癌影像医学诊断领域的杰出成就,周康荣教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家教委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众所周知,放射科医生最要紧的就是要练就一双善于捕捉和识别瞬间纤毫变化的慧眼,周康荣教授就有一双这样的慧眼。凭借这双慧眼,在普通人看来貌似“天书”的片子,在周教授眼中宛如最直言的“白话”,即使是同行很难识别的病灶,也难逃周教授的慧眼。周教授还始终立足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的前沿,敏锐地把握学科未来发展的最新动态,攀上一座又一座学术顶峰。周教授不仅有一双慧眼,更有一颗仁心,他将“解决广大病人的疾患”作为自己的信念和毕生的追求,关爱病人,造福病人。
慧眼识病 赢得病人和同行尊敬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每年新增病例30万,然而,长期以来,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一直很低,一个人得了肝癌就如同接到了“死刑判决书”,广大老百姓“闻肝癌色变”。假如在肝癌发病初期及时发现,就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赢得生命的希望。而如何早期发现并识别肝癌细胞,就成为摆在医务人员面前的紧迫命题。
周康荣教授迎难而上,执着地开展肝癌前期病灶的检出和癌前期病变的研究,凭借前瞻性的敏锐思维和扎实的影像学基本功,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周教授发现,不同时期的肿瘤有着不同的血供特点和不同的组织成分,而肝癌组织的血供特点是快进快出,它们得以清晰现身于影像片的时段是以秒计的。周教授凭着一双慧眼和巧手,争分夺秒,反复测定,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对比、测试,探索出不同种类、型号仪器的性能、造影剂的注射剂量、扫描的时间等变量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此项新技术,终于使那些即使微小的癌细胞也无所遁形,清晰地记录在影像片上。周教授扫描出的片子总是“正邪势力”黑白分明,每一张的扫描片上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硬化结节与癌症的区别(这两者常常被误诊)、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辨别等,他都能一目了然。这项技术使小肝癌的检出率达到96%,微小肝癌的检出率达到86%,比同为肝癌高发区的日本和韩国的检出率高出16到21个百分点。
其实,作为一名放射科的教授,他是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操作机器为病人拍片,个别医生也因为怕“吃光”有损健康而远离拍片室,但是,周教授从来不。他说:“相比病人的痛苦,我吃这点‘光’又算什么。”虽说不算什么,但是长期从事放射科工作给身体带来的伤害还是不言而喻的。刚过花甲之年,周教授的视力急剧下降,上牙也已经全部脱落,但在病人、同事、学生面前,他依然精神奕奕、思维敏捷。
周教授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享誉全国,许多病人慕名前来,其中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海外大老板,更多的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周教授对所有病人都一视同仁、竭尽所能。不少病人家属为表示感谢,要请周教授吃饭、送钱送物等,均被周教授婉言谢绝。
南京部队某领导患病后原打算来上海的军队附属医院治疗,但是南京的专家强烈建议这位病人来中山医院请周教授“把关”,后来很快得到确诊;著名放射科学家许达生教授称:“周荣康教授真正站在肝癌研究的前沿,复杂的审稿工作还是要交给周教授。”国内外专家众口一词地评价:周教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慧眼识“途” 献身科学硕果累累
上世纪80年代初,周康荣教授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为我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于美国麻省医学中心及哈佛大学接受现代影像医学训练,两年后毅然学成回国。90年代初,时任科主任的周教授面临着科研方向定位和科室建设双重任务。他从长计议,考虑到我国是肝癌的多发国家,中晚期肝癌手术的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而中山医院肝病的临床能力十分雄厚,于是周主任定下了在综合影像学基础上,以腹部病变尤其肝癌的影像学诊治为主的研究方向。那时候,他既要参与临床工作,又要主持科室建设,下班时往往是夜晚,回到家后他还要继续挑灯进行影像学研究工作,每天往往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在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几十倍的心血和精力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学术上获得了巨大成果。周教授作为国家“九五”肝癌介入治疗攻关项目负责人,联合多家单位,在肝癌血供类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微导管选择插管等先进技术,以及合理的规范化综合介入治疗方案,取得了重大突破。
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原来的7.0%提高到21.2%,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目前接受新方案治疗的病例已逾3万例。他出版的专著有10部,几乎每年出版1部,其中《腹部CT》、《胸部颈面部CT》、《螺旋CT》、《肝胆系影像学诊断》、《体部MRI》已成为国内学者的重要参考书籍。总计发表论文456篇,其中有关肝癌影像诊治方面的论文131篇,SCI收录论文22篇,被他人引用381次。
在周教授引领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磨炼和团结奋斗,我院放射科在科研、教育、临床方面均取得辉煌的成绩,梯队力量大大加强,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合作领头单位。周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出色完成了1997年、2001年和2004年三期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小和微小肝癌的诊断影像学新技术研究”。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提高了近一倍和五倍多。目前这类病例累计已逾3500例,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学科带头人周康荣教授功不可没。2006年,周教授获得上海市优秀院(所)长奖。同年,他和他的学生——我院张志勇副院长均获得复旦大学校长奖。面对成绩,周教授总是归功于领导和集体,归功于客观条件,他说:“在学术上,我国肝癌方面病例多、资源多,我只是利用了这个条件。”
周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永远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一名普通医生,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来自于这样一种信念,抱着一份‘荣誉感’和‘责任心’,永远想着病人,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2008年3月25日
Copyright (C)200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