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课本骗了我们七十年了

[复制链接]
miascx 发表于 2010-5-31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


七十年过去 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同盟国二次大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是蒋介石。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内战中“恶贯 满盈”的“中美合作所”在抗战中是盟军重要的情报机关。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影视作品塑造成恶魔的张灵甫是抗战名将,曾经在抗战中丢了一条腿。 (在然后的“解放”战争宣传中,这条丢掉的一条腿又自己长出来了。)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唯一全歼日本师团的战 役-万家岭大捷。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歼敌13余万人的三次长沙会战。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平型关 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而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没有国民党第二战区的配合,哪来的所谓“大捷”。据日方史料,中共大力宣传的平型关“大 捷”,日方死伤约几百人。后来的百团大战主要也是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死伤日军和伪军加起来仅5000人,(CP说日军阵亡50000!),彭德怀还因为这 次战役后来在庐山会议被毛打到,原因之一就是说他当初搞百团大战时不遵守修生养息积蓄力量的策略,暴露的共军的实力!


七 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被日本人认为仅有的两次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的桂林保卫战(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央 军第5军击败)。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随枣会战中士兵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 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之勇敢与牺牲之壮烈,笔难尽述。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期间战线最长的会战-武汉会 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曾经上演了一场规模仅次于英德伦敦空战的武汉空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宋美玲女士为鼓舞官兵士气五次赶赴武汉前线差点被日本人炸 死。


七十年过去了,大家只知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却不知道在他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其中就包括蒋介 石(31年)和蒋百里(36年),毛只是借鉴后加以改进(38年)。

七十年过去了,也许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想过为什么作为 中流砥柱的领袖在抗战期间除了一篇论持久战和几次讲话外几乎没有其他作为。他从来没有上过一次抗战前线,从来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指挥过一场对日作战?(说的 漂亮不等于做的漂亮)

七十年过去了,在大陆的主流媒体和教科书上没有把抗日战争的所有战役完整的介绍过一次,甚至连起码的大事 记也没有。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看过日本的投降书?难道就是因为上面写着大日本皇军向国民**投降向蒋委 员长投降之类的字眼?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8月15日对这个百年来饱受屈辱的国家意味着什么?


七十年过去了,也许我们自己对那场战争都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在一次纪念抗战六十周年的访谈节目中中央台邀请到了几位飞 虎队,那几位老飞机员显然有点 “不识时务”,大谈特谈当时怎么与国民**和国军合作抗日的,说的是口若悬河,激情澎湃,丝毫不顾忌中国执政党的脸面。也许是谈的太多了,于是主持人插 话,问他们当时有没有听说“延安”“*”和“毛泽东”,那些傻了巴几的美国老兵一个劲的摇头,场面有些尴尬。这个节目在中央九套播出过,看过的朋友应该都 清楚。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白严松在台湾访问连战时的情景,当连战谈到抗日的时候紧张的气氛再次出现,我们的小白拼命将连主席的话头打住,场面甚是好笑。我 想问一句:难道抗战的历史真相就真的那么可怕?真会威胁到政局的稳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我们过去的宣传真的是有“问题”了。


七十年后的今天,大多中国人只知道平型关、百团大战,卢沟桥、台儿庄、再加上南京大屠杀,要知道这几场的作战都是中日战争中的次要作战, 甚至连会战都谈不上。假如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懂抗日战争的历史的主流与重心,日本人当然也就乐得敷衍混过了。假如中国只靠「麻雀战争」、「地道战」、「地雷 战」来对抗日本的大军,中国哪里会有出席开罗会议、发表波茨坦宣言、成为联合国创始四强、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与资格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去年诺曼底纪 念仪式上佩戴着勋章,意气风发的二战老兵.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一次次把阶级矛盾凌驾于民族矛盾之上。难道所谓的“意思形态” 真的能把中国人的心理扭曲到如此地步.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这份记忆属于他们,也属于这个国 家,属于这个民族,属于子孙后代。但我们错过了,错过了最后弥补遗憾的机会。也许是出于某种压力或心理,对那场战争我们正在遗忘,而且是有“组织”的,有 “选择性”的集体遗忘。



七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
一根葱 发表于 2010-5-31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公平就是欺骗
天涯海客 发表于 2010-5-3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扪心自问的是D,不关我们小老百姓的事,您请先搞清目标再轰炸。
暴走菜 发表于 2010-5-3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一味说不对,毕竟媒体宣传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工具,历史,只有过那么一阶段的才能让后人去评判对错。
楼主很喜欢发这类的帖子,凭心而论,党国或许或多或少很多地方做的不好,比如富士康,不单单是个企业为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没有创新的社会,很多企业迟早要走到富士康这步,因为没有能力创新,因为高新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更多的靠的是人力成本,富士康管理不差,但是过个几年的很多企业都会走到富士康那个程度,到时候自杀更平凡。看看日本就知道了。所以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创新精神,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务实。社会很浮躁。作为青年一辈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做好一切。政府也应该反思我们的经济模式。说的再多些,党国的一些政策纯粹就是挑战民众的忍耐力。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更多讲的是尊君,隐忍。大规模的爆发暴乱是不可能的,但是民众总会有个忍耐力。新疆、西藏的暴乱诚然有外在势力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老百姓的经济窘迫,试想,假如大家都能过好日子,谁会闹事?
所以,不能否认党国的努力,毕竟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民族,能保持现在的稳定已经很不容易。而作为青年一辈,更多的是需要务实,做好自己该做的,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少一分抱怨,历史不能忘记,但更应该把握现在。
酒后乱言,鉴谅!
箴言天下 发表于 2010-5-3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咦,这里还有挺国民党的人呀!!真稀奇~~~~~
 楼主| miascx 发表于 2010-5-31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暴走菜


    我不是愤青  只是平时上网看书喜欢猎奇  看些杂文野史  喜欢了解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物
江海 发表于 2010-6-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爷 发表于 2010-6-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者王败者寇,历史是基于立场和出发点演变的。
先愍 发表于 2010-6-1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实在话当然应该
做荒唐事实不应该
那些事全部是历史
把历史当着回忆吧
蔡启发 发表于 2010-6-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儿时传蒋介石米缸石加石
 楼主| miascx 发表于 2010-6-1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儿时传蒋介石米缸石加石
蔡启发 发表于 2010-6-1 10:30



    什么意思啊  呵呵
tange 发表于 2010-6-1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舆论导向掌握在执政党手里
中琪 发表于 2010-6-3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感言

一百年来,所有为民族独立、民主建国而捐躯者虽败犹荣,理应举国悼念并抚恤,不应遮蔽,不应轻辱。倘如此,则吾土吾民幸甚,七百万抗战烈士死得其所,三千万伤残血泪非为虚掷。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此前,抗战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已经结束,相比以往,抗战全貌接近恢复,不合史实的僵硬说法逐渐淘汰,及至邀请彼岸抗战将领回归共庆,都有积极意义。中华民族自甲午一役,屡战屡败,60年前一战而雪百年耻,尽管这一战延续十四年之久,民众承担有史以来的最大牺牲,毕竟是最终胜利,既改写本国史,也改写了亚洲史,有理由全民同庆,举国欢腾。60年前的9月3日,曾出现全民族从未有过的和谐局面,从重庆到延安,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同声相庆。60年过去了,民族和解恍若隔世,感言者三:

一,中日关系乃亚洲区域政治之枢纽,中日安宁,亚洲安宁;中日反目,亚洲反常。不幸的是,当亚洲走向现代转型,俄国恰好翻过乌拉尔山,中日枢纽平添另一变数:日、俄角逐亚洲霸主,即从中国东北切入。甲午一役,李鸿章筹划以俄制日,苦心可鉴,结果引狼入室,五十年后亚洲崩坏,果然从东北开始。得东北者得中原,得东北者得亚洲,东北问题突然激化,乃俄国入侵亚洲,日俄争斗之区域反应;八十年前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曾提醒中国:与俄、日两国为邻,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势力长驱直入,北方文化、南方军事,上下夹击,如入无人之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重演南北对进这一幕,完全凭借军事蛮力。自1931年张学良弃守东北开始,全民抗日十四年,方驱逐虎狼之一———日本;又过五十年,邓小平结束文革,拨转民族航向,再逐虎狼之二———俄国对中国长达百年全方位渗透。三千年一大变局,一百年吾土吾民,从地缘政治说,就是一部日、俄相继为祸中国史。抚今思昔,创巨痛深,万不能顾此失彼,重蹈覆辙。

二,日本当局有忏悔而无诚意,轻我之心源远流长。晚清内乱不止,兄弟阋墙,方有外辱。此外,也不能忘记清末民初革命领袖革命至上,曾对日本觊觎东北有过不正常许诺。国之新立,中国成大国中穷国,徒有虚势;邓公改革,中国成穷国中大国,国势扭转,外人又生戒我之意,所谓“中国威胁论”。戒我者有二:一曰民族利益,二曰制度理念。不能放弃前者,亦不能以前者遮蔽后者,误导民众。中国承诺永不使用核武,中国承诺做负责任大国,中国还承诺加入联合国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权诸多公约,所有这些皆为改善之举,有利于和平发展,有利于改变国际形象,万不可因一二狂人蛮语,前功尽弃。二战之前日本有文官政府,亦有议会民主、新闻自由,毁自武人跋扈,毁自二·二六政变。日本至今尚留教科书问题,中国当应追究。

反诸于己,中国也有改革余地:青年教育中有悖人道、有悖民主、有悖史实处尚存,应汰洗陈年暴语,建立公民教育。现代大国的基础,第一在制度,第二在公民。有制度有公民,国力日增为和平之力,不必言“永不称霸”,世人当以民主国、文明国待我;无制度无公民,国力日增徒为蛮力,信誓旦旦无人信,既为本国祸,亦为各国厌,最终得而复失,一朝倾覆。即此而言,敌国之鉴亦为我之鉴:战前德、日也曾由弱转强,一旦转强,立刻坠入战争之深渊;战后经民主改革,洗心革面二度崛起,相邻者虽为战胜国,瞠目其后而不可及。我为战胜,当可一庆再庆,敌为战败,为何一兴再兴?可以欢庆的是战胜史,值得深思的则是战后史。

三,提倡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一大进步,也是本民族开始负责的政治理念。和谐社会与民族和解为一体两面,社会内斗时代也不可能实现民族和解,民族仇恨之上不可能建立社会和谐。美国也有内战,丧生62万,为当年人口六十分之一,却无战犯,亦无肃反,更无一兵一卒因“历史问题”而遭清算。北方受降之日,林肯亲点受降曲:“我的南方兄弟”:“葛提斯堡演说”为传世经典,江泽民访问哈佛曾当众背诵;林肯演说只重申“民有、民治、民享”建国理念,无一字羞辱南军兄弟。此后不幸为同情南方者刺杀,北方政府亦不曾因此而掀起大狱,扩大打击面。小说家言《飘》,其政治立场可谓“反动”:站在南方立场控诉北军“烧杀掳掠”,却从未遭遇封禁,一版再版,方成世界名著。南部总统戴维斯安享晚年,活81岁;副总统斯蒂芬斯战后当选联邦参议员,碑文曰:“一心为公”;更有甚者如亚特兰大,竟在郊外以全山浮雕,勒刻南部统帅李将军山体形象,游人如织仰首观瞻,亦不见北方政府震怒。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一定非学上述具体做法。此后纪念抗战,应保持并逐节放大此次出现的进步,民胞物与,全民为怀。一百年来,所有为民族独立、民主建国而捐躯者虽败犹荣,理应举国悼念并抚恤,不应遮蔽,不应轻辱。

“政治文明”是写进中共十六大的,来之不易,有目共睹。值此抗战六十年纪念,愿以“政治文明”而共勉,移风易俗,以此起步,内外皆宜,可大可久。倘如此,则吾土吾民幸甚,七百万抗战烈士死得其所,三千万伤残血泪非为虚掷。(作者: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2005年09月18日)
中琪 发表于 2010-6-3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父另一面:孙中山下令暗杀了抨击时政的名记

    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省九江县新合镇址坊村人,二十岁中进士,清庭官费派往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

    民国初年,黄远生先后任北京《东方时报》、《亚细亚报》、上海《申报》记者,并创办《少年中国》周刊,被中国新闻史学界称为“报界奇才”“新闻通讯文体创始人”,甚至有人说"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

    黄远生以“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的“四能”记者自勉,文字流利、畅达、幽默,深受读者欢迎。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有影响的新闻记者。

生前因大胆抨击时政,后在美国旧金山被孙中山下令暗杀。

    新闻作品辑为《远生遗著》4卷,以新闻通讯为主,兼收政论、译文等,于1919年出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死因几永沉历史深潭】

    1915年,袁世凯筹备帝制,聘请黄远生为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主笔。黄远生不愿意,于9月3日逃出北京,在上海发表声明否认此项聘任。11月中旬,黄远生乘船赴美,在美国继续撰写他的时政评议。因其在国内的巨大影响力,隔着大洋,那枝铁笔仍对中国社会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因其持独立报人的立场看世界,尖锐批评直指要害的锋芒,为各派政治势力和军阀所忌。

    黄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从他留下的《远生遗著》所收239篇文章看,他的笔锋所指,几乎对每一个时期民众瞩目的重大问题都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北洋时期和民国初年的重要人物,几乎均有涉及,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凯、黎元洪、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熊希龄、段祺瑞等。重要事件如宋教仁被刺、袁内阁两次倒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唐绍仪被迫下野、陆征祥不再理政等,他都能抓住受众的心,将真相内幕及时告白于天下。

    1915年12月25日下午6时许,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广州楼内,正在饮茶吃饭的黄远生,被人从背后近距离连开二枪命中后背而殒命,凶手一直未获。

    死讯传至国内,黄远生生前友好纷纷指责,是袁世凯利用不成,杀人泄愤。后来再曝出原来杀黄远生的是当地“爱国华侨”,他们以为黄远生是袁世凯的走狗。黄远生因此成了革命的误杀!谁叫你被认为是袁贼走狗的?无可奈何的亲友只好含泪为黄远生收集遗作,开悼念会。林志钧、张东荪为《远生遗著》作序,还得极力辩白黄远生是“我们的反袁同志”。命丢了,还得往杀了你的革命队伍上靠和站队,你说这种暴力手段和所扯开的大旗的炫惑力,厉害不厉害?

    凶手是谁?过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猜测是袁世凯派人跟踪到旧金山暗杀的。另一种说法,是国民党的前身中华革命党美洲总支部误认黄为袁的死党而误杀的。如何被杀的说法当时就更多了,如有认为他是“被爱国华侨当作帝制余孽炸死”的;也有记载他“被革命党人以袁党人罪名枪杀于住宅内”;有的说是“被袁派遣杀手狙击身亡”;还有文章说他是被枪杀于旧金山街头等等。甚至连黄远生被杀的日期也说法不一,不少材料记载其被杀害于12月27日(被杀的二日后),据后人考,其根据大概来自于林志钧为《远生遗著》作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民国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晚上,我听见我至好的朋友黄远庸在旧金山被人暗杀的消息(系外交部接顾少川来电报告)。”而李盛铎先生写的《墓志铭》,记载被害日为阴历11月19(即公历12月25日)。

    到1949年,清查北洋政府档案时发现了黄远生于1913年7月上大总统(袁世凯)的一份条陈,略谓:“宜由警厅组织特种机关,专司检阅报纸,从法律干涉,并择要编辑为侦探材料。一面组织新闻通讯机关,整齐一切论调、纪事等语。”这很让历史学者吃惊,因为从字面意思看,一贯提倡自由报人主义的黄远生,所写的这条陈上的内容,却是中国最早有据可考的新闻管制内容。研究者也只好承认这是黄远生被袁世凯利用的明证。

    甚至到1984年,黄的儿子黄席群写作《追忆先父黄远生》一文时,都不能真相大白。儿子写道:“我父亲究竟是谁杀害的,至今是个疑案……我个人的看法是,无论他是死于袁世凯派遣跟踪的刺客之手,还是遭到在美洲的国民党人杀害,总之,他不幸遇害的根本原因,离不开袁贼妄图称帝这个关键问题。如果是死于袁党之手,正因为我父亲不但不接受袁贼的笼络收买,反而于游美之前公开在报上表示反对变更国体,卒致罹祸;如果是死于国民党人之手,那就该怪这帮人没有弄清事实,竟误认为他是袁世凯的吹鼓手,糊里糊涂地杀害一个平白无辜、真正有良心的青年人,的确是冤哉枉也。

    1916年初,远生的遗骸由当时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运回上海,并在上海开了颇为隆重的追悼会。据参加追悼会的远生长子黄席群回忆,遗骸安放在一具小型棺材内,外面是一层蓝色丝绒,后来在上海加了一个木质的椁。事后,亲属将其骨灰运回九江,安葬于庐山区莲花乡桂家垅之殷家坳山。

    当时黄远生的好友、一度担任过《民国报》记者的大学者梁漱溟,闻此噩耗后大受刺激,陷入了痛苦的矛盾之中,开始写作《究元决疑论》一书,试图从佛教出世思想中寻求“人生之苦”与人生真义,思想情感由此发生了极大转变。黄远生之死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黄的启蒙活动只有辛亥革命前后短短数年时间,却正是中国现代意识和文化觉醒前最黑暗的时刻。这时比其年长一代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几乎都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从19世纪末活跃在时代潮头的思想先驱变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而“五四”一代彻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在此转折关头,尚处于困惑、迷茫、探索或沉寂之中,既找不到中国突进觉醒的突破口,也未形成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庞大阵势。

    旧的将去未去,新的却将生未诞,黄远生在这古与今、旧与新、中与西转折的焦点时刻,以其奔放的激情与深沉的忧患意识,填补了时代的空白点。这表现在他首倡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启蒙运动。在《忏悔录》一文中,黄远生指出,“今日无论何等方面,自以改革为第一要义”,要改革国家,则必须改造社会,而欲改造社会,最终必须“改造个人”。这正是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先声。实际上,五四时期的新文化先驱者几乎莫不受到远生现代报人思想的启发与影响。

    因此将黄的死归咎于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不论是与不是,既是革命倒袁的需要,也不算太过冤枉他。因为舆论本身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历来统治阶级必然要借助舆论力量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也要对这种具二刃性的力量严加防范。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就实行过报业管制政策。据统计,仅从1912年4月到1916年6月,封闭的报馆达71家,传讯49家,捣毁9家,24位报人被杀害,60余位报人被捕。其中最触霉头的事,是报道宋教仁被刺案,9名记者因此被杀,多间报馆被封。

    先不说向来以枪对笔的各派军阀,号称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国民党、孙中山,也开了此类血腥暴力暗杀异见分子和批评者的先河,后来的国民党接班人也多循此旧例,早期的中国报人,为中国的民主进步,一再付出惨痛的血的代价。史量才(1934年11月14日在海宁县翁家埠附近的博爱镇,被蒋介石的特务人员拦车枪杀)、邵飘萍(1926年4月26日,《京报》社长邵飘萍被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罪名下令枪杀于北京天桥)、林白水(因猛烈抨击军阀张宗昌及其部属潘复,林白水于同年8月6日在北京天桥被枪杀。邵飘萍、林白水两人被害相隔不到一百天,同样魂断天桥,所以当时有“萍水相逢百日间”一说)、杨杏佛(因参与民盟活动,批评政府关押陈独秀等进步人士,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乘车驶出中央研究院的大门,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枪杀。)等著名报人,先后都倒在了暗杀和屠杀之下。

    暗杀黄远生案真相大白时,是在袁世凯作古七十多年以后了。当年刺杀黄远生的凶手刘北海80年代中期在台湾临死前,道出了真相,他执行的刺杀竟是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美洲支部指使,由后来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直接指挥,刺杀的命令来自当时的中华革命党党魁、后来的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1985年9月举行的全国黄远生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也统一了看法,确认是当年国民党美洲总支部负责人林森(后曾任民国政府主席)指派他的警卫刘北海开枪刺杀黄远生的。

【国父的另一面】

    黄之死,与被“革命党误为袁党”实际上没什么干系,完全是因为孙中山无法容忍异见的批评。孙中山为何要以暴力手段暗杀区区一记者?原来,黄远生的报道不止批评袁世凯,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也冷嘲热讽,如揭露和讥讽“孙大炮”出卖国家利益、借助日本财阀的资金图谋执政等事。因黄远生文笔了得,在海内华人中的影响广泛,从而影响了孙中山在海外华人中的政治根基和革命资金来源,进而妨碍了革命计划,孙大为恚忿,必欲去之而后快。结果无意中达成一石二鸟的效果,即剪除了眼中钉黄远生消声钳口,还让袁世凯替他背了70多年的“黑锅”,维护了自己的光辉形象。

    那么,究历史旧账,孙中山到底有没有黄远生讥评讽议的这些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1907年日本政府“请”孙中山出国时,日本朋友公开赠送孙中山的赠款就有20000余日元(当时普通日本工薪阶层的月薪不过20-30日元),而孙中山只给《民报》留下2000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使《民报》经常陷于经费拮据的苦境。

1908年冬,《民报》主编章炳麟和孙中山因经费问题闹翻而退出同盟会,章炳麟说:日本人向孙中山赠送的赠款,本来是赠送给革命党的革命经费,孙中山却把这些钱当作赠送给他个人的私人赠款使用。章批评孙这种作法“实在有损我同盟会之威信,而使日人启其轻侮之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文,偕同秘书长胡汉民同三井财团代表森恪及宫崎滔天、山田纯三郎会谈。会谈前,森恪等曾得到先后出任首相的日本政界元老桂太郎、山县有朋等授意,冀图与孙文等革命党人订立密约,使东三省归日本所有。会谈中,孙文表示:“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

    森恪在会谈当天下午6时还发出一封经过孙文、胡汉民修改的致日本有关人士的特急电报,内称:“关于租借满洲,孙文已表应允……如能在汉冶萍公司五百万元借款之外再借与一千万元,则孙等与袁世凯之和议即可中止,而孙文或黄兴即可赴日订立关于满州之密约。”

    据与孙文有密切交往的内田良平说,从1905甚至更早时开始,孙就曾在游说日本朝野人士时一再声称:“满蒙可任日本取之,中国革命的目的在灭满兴汉”,“日本如能援助中国革命,将以满蒙让渡与日本。”

    孙中山的革命,得到日本政府外务省秘密资金的支助,已经不再是秘密。日本在有计划地对中国进行渗透的同时,不断地受到革命党和军阀的让步、许诺、暗示的鼓舞,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吞并中国的政治野心。

    从1898年起至1923年止,包括与森恪的谈话在内,致小池的信和《中日盟约》后来被披露后,类似的记录共10条,交涉对象包括首相、陆军参谋总长、政坛元老、财阀等等。这些文件均是在日本外务省的档案中找出来的,而非稗官野史。

1905年成立同盟会,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共同拟定六条政纲,其中第五条即为:“主张中日两国国民的联合”。

    另如有记载:1917年9月15日,日本社会活动家河上清访问广东军政府。孙文在会见河上时明确地表示:“一旦他掌握了权力,将愉快地将满洲交给日本管理。”

1918年11月16日,孙文在上海会见日本实业家松永安左卫门时又说:“日本如果援助南方派的话,可以承认日本对'满蒙'的领有。”

    1922年2月5日,孙文又与日华林矿工业公司的代表签订密约,规定该公司提供二万支长枪、72尊野炮、120支机枪及相应的弹药和5百万日元为条件,“同意将海南岛,及所有沿广东海岸之岛屿的开发权,及从厦门以南至海南岛的渔权,全让给公司专利包办。” 、“同意公司对开发广西之林矿有优先权。”、“政府指派三分之一的委员名额,委员会主席须为日本人。”此事当时就有所透露,引起海南岛在各地的人士强烈抗议,一再向孙文和军政府质问,《申报》和《华字日报》等报刊曾作过连续追踪报导。“护国运动”中,孙文又暗中与以田中义一为骨干的日本军部秘密往来,透过日商九原房之助,先后收受日本军部接济140万日元(折合当时美元约70万元),开日本军国主义介入中国内政之先河。

    另如民国元年,中山先生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表“布告各友邦书”,承认满清政府所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所借的外债、和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的“种种之权利”。

    民国三年,孙致大限重信书,求助倒袁,所列交换条件,比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更为丧权辱国。1915年1月11日,日本驻华公使面交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一份二十一条决议书,史称「二十一条」,要中方俱签。这部分原因是日本要求对当年支持中国革命的回报。2月5日,中国政府刚刚与日本方面就签约一事谈判,讨价还价之际,孙中山却擅自在日本东京与日方秘密签订了一份《中日盟约》,共十一条。这份盟约,与著名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颇多相近之处,条款的屈辱损国,更有过之。革命党人的作派,比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还要来得“前卫”。

    孙中山当年在日本的一举一动,均处于日本警方的严密监视下,警方的档案中留下了订立《中日盟约》的当天,山田纯三郎到孙文住宅,由山田挂电话给陈其美,要他持印鉴立即前来,陈果然奉命来到;中华革命党党员王统一亦来到孙家等记录(另一日方签字人估计是补签的)。日本外务省有关档案中还留下了送信人王统一的名片,而王是中华革命党最早宣誓入党的五人之一,是订约时的在场见证者。此信和盟约的真实性,日本学者藤井升三已有详细论证,颇难推翻。

    孙中山一再接受日军国主义者的“黑金”,其出卖东三省的秘密款曲被曝光,其与“9·18”事变后,东北军一枪不放退入关内有关乎?这是历史的一大悬案,只能望将来日本解密相关资讯,才能还历史之大白。终张学良一生,只承认是他自己软弱放弃了东北,而不敢提国民党在革命和谋求执政中,与日本人的历史渊源、政治交易,更不敢提坊间传说蒋介石予张的“不得抵抗”的手令,其与放弃东三省换取日本支持得国有关乎?如果是,那东北不抵抗的真相就将大白。

    关于孙文谋国与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求得日资的支持这些糗事,当时的时政一枝笔黄远生怎么会没有讥评讽议?

    考察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历任统治者的文化政策,鲁迅早年有评论说“这中间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利,相形之下,后来的统治者识见浅薄不足道”。袁氏当国的时候,革命如章太炎,守旧如王闿运,背信如刘师培,保皇如康有为,善变如梁启超,颓废如严复,有政治野心如杨度,无一不是名震天下的狂放之士,性情各歧异,政见相抵牾,而袁世凯都能包容优待并为己所用,这种气派和手腕是同时的段祺瑞和后起者蒋介石之流望尘莫及的。

    这里再说说被历史涂抺得面目全非的袁世凯。近年真实还原历史面目的只有《走向共和》。此片在央视播出时,曾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里面多有还原“国父”一些负面形象,也为北洋派诸公小小翻了翻案。让我们找到了李熬北大演讲时借古讽今、说“我们有什什么资格骂北洋人物”的一点根据。因为后世的诸党所为,很多方面并不如北洋当政时期。

    如吴佩孚段祺瑞等北洋人物宁守清贫至死不当汉奸的高洁。

    如民初章太炎以袁世凯所颁勋章作扇坠,于袁世凯的总统府大厅中摇扇叫骂袁世凯半日,袁世凯竟不敢出来置一辞,而且直致其终了辞世,也没有加害过章氏的容人之量。

    如湘潭王闿运,当袁世凯复辟邀他作劝进之举时,开出“王闿运”三字一字十万元的高价卖名,袁世凯慷慨应允,并致电湖南都督汤芗铭先垫付十五万。未几洪宪帝制垮台,王闿运居然还惦记着那没到手的十五万元,派自己的“贴身”老仆周妈来北京袁府讨帐。袁世凯此时四处起火,万事不顺,哪肯再付这冤枉钱?以皇帝没做成现在也没钱拖赖,后赖不过了说让周妈先回湘,钱随后汇到。谁知这周妈是典型的“长沙里手”,天天到袁世凯府上缠讼不休,说我家老王当初在劝进书上具名可不是保你做成万世皇帝,你好歹也是堂堂一国之君,说好价码怎能出尔反尔,再说你为当皇帝花的钱数都数不清,怎好意思卡着我家老王这点小钱?这样一说,袁世凯大窘。当袁下不来台威胁这老太太时,老太太干脆撒起了泼,坐在堂前地上大哭,说这死没良心的老王头让我到北京来送死,你袁世凯一个大皇帝怎么好意思杀我这手无寸铁的老太婆。杀人无算的一世枭雄袁世凯竟然被拿住了,毫无办法,只好把周妈安顿在家里,让自己最宠爱的姨太太陪她闲聊游玩,翼图动之以情。可玩完吃完喝完,周妈照样讨债不误。纠缠了十几天后,袁世凯不得不如额尽付剩下的另一半“劝进费”。这是民国年间流传很广的袁世凯真实的糗事,但换个角度看,也不失胸襟诚信。

    1912年黄远生借黄兴评价孙中山,在10月5日发表的文章中说:“记者眼中之黄克强,乃一率直热诚之人。其主张厉行国民捐及不换纸币,正是他热诚过人之处。然其政治思想之不适于今日者可见。顾其条理纵不及遁初,而终异于中山之大言无实。若记者管窥蠡测之见不甚谬误,则记者愿为宋(教仁)系而兼黄(兴)系,绝对不愿为孙(中山)系也。”

    历史也证明了黄远生的眼光。1924年,孙的“党在国上”的理论新鲜出炉,三民主义事实上束之高阁,党在国上被演绎得炉火纯青。如1913年9月27日,孙氏在日本召集流亡党人,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包括黄兴、胡汉民、汪精卫、于右任、李烈钧、柏文蔚等一大批人,见民主转眼成个人一言堂的专制独裁,皆弃之而去。

    孙中山以有组织的暴徒手段来对付“敌人”,是当年在南方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在1923年香港《华字》一社论里,批评孙中山有“北方军阀尚讲体面,有点刚直念气;南方军阀无赖而又阴狠”之语。

    但黄远生这位中国新闻第一人,虽然因为他时政批评铁笔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以他的鲜血,为后世揭示了“国父”的另一面、以鲜血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提醒我们世事的复杂多变,看问题切忌单一片面。
中琪 发表于 2010-6-3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是抗日战争中最大的民族败类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几乎大半都是国共两个巨人角逐的舞台,至今尚未完全落幕。比较而言,日寇侵华,不过是一幕插曲,是历史这个导演的神来之笔。
  共产党从抗日之始二万余人的窘境,爆涨至抗日结束的一百多万。而国民党在抗日八年中折损三百多万,其中不乏精锐……
  两相对比,如果没有抗日战争,今日中国,很难说是谁在修编教科书……
  其实这一事实,根本无须讳言,主席同志早在窑洞中便已明示天下。
  但是,站在中国的版图上,要想对中国近代一百年做出无愧于历史的公正客观的评价,相信不是几代人、短期内能够作到的,就像朝代更迭,当确定一页史书真的翻过去了的时候,恐怕只有第三方才有发言的余地……
  不过历史的精彩就在于无尽的玄机与因果聚合,对一人一事一地一时的推敲和臆测正是身困时局的当代人在悲哀并寻聊以慰之余,能够自我膨胀到执笔论史的最大乐趣。
  就像小小的格鲁希能够决定巨大的拿破仑的命运一样,往往一个人的力量就足以影响历史,而无能之辈一旦偶然身处于历史天平的正中间,则是所有观史者的悲哀。在中国近代无数伟人的巨大身影中,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并不体面的配角,他出场不多,却左右乾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同为国共两党的第一功臣,甚至称功臣尚为不妥,谓之恩人尚可……
   ——是为前言
  
   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了八年?这一问句恐怕已经被国人聊成笑谈了。
  但是这一问题,从小时候自饭桌上把它听回来以后,就一直在脑袋里问自己问了好多年……
  
  抗日战争为什么打了八年?
  
  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某些方面又是很敏感的。至于抗日战争的具体起止时间,另有一说,此议不谈。
  
  以日本的国力,资源匮乏、国土狭小、人口有限,二战中却能在袭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同时,又在广阔的中华大地支撑了八年的侵华战争,这不仅是以边侵占边进行资源掠夺的以战养战方式使然,应该说首先得益于中国清政府源源不断的战争赔款,仅甲午战争的白银就让日本经济产生了质的飞跃,直接帮助当时的日本完成了现代化军事强国的建设。可以说,日本的军国主义是中国人养大的……
  而侵华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提供这种军事力量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军就已经在中国内陆获得了一个经营多年的军事支撑点,一个提供煤炭、木材等丰富的物质资源,进行民生、军工生产的物资基地,一个可以大量移民、进行军事储备、再生的战略大后方!(万幸日军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否则其后果,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甚至世界格局的影响无法估量)
  那就是我们的东三省。
  
  日本人为什么能得到东三省?!并进行了六年的侵略战争准备?!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东北军的不抵抗!九一八的不抵抗直接导致东三省的全失。拥有一定战斗力的东北军在31年奇迹般的大撤退,恐怕对当时军事对比处于绝对劣势的关东军绝不仅仅是一个意外,而是提供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对强盗而言,鼓励甚至怂恿的信息必然导致可悲的后果。
  更何况还不仅仅是领土主权的转让那么简单,除了遍地手无寸铁的尸体以外,不战而溃的东北军为日本人留下了大量的军事资源(清单出处不一,不转),甚至超过当时日本的军工生产能力,足够在华日侨就地武装!
  
  这既不是撤退,也决非转移,而是赤手空拳的大溃逃!
  旁观这一事件,我们甚至可以不负责任的指责,这简直像是一个阴谋!
  
  当时的东北军事力量如果决意一博,即便不靠关内的军事支援,也完全可以取得局部主动,甚至在面对日本来自朝鲜的援军,也完全可以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当时是这种情况的话,以日本国内政局,是否会从本土增兵都是个大大的问题!是否会有灾难深重的八年抗战就不用说了,中国政局的走向更是可以当脑力游戏来玩了……
  而令人吐血的实际结果却是,当时最具中国经济、工业实力和基础的东三省的迅速易手让日本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巨大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物质资源,让日本逐步具备了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军事能力。
  
  也许当时的所谓‘中国军人’没有主权概念,也许当时的东北军还未完全恢复于中原大战,但这都不成其为理由,面对民族大义,请让我引用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词—‘亮剑’。
  亮剑的意义并不在于一战之胜,当面对决,迎刃为勇!不敢拔剑,在精神上便已自折,在气势上更是将败意拱手于对方,足以让对手兴奋之余超水平发挥。明知必死,敢于亮剑,或可绝地求存,并寄风骨于后人!
  
  数十万东北正规军面对万余日军,十倍于敌!为什么不抵抗?
  
  以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各种情况分析、军事实力对比;日本国内的局势;事变后日方政府的态度,很难说日军对事变的发动不带有赌博的性质,而且是少数人怀着剖腹谢罪之心进行的一场赌博,如能多数幸存都属奇迹,而张学良无疑是赌输了,在不具备与其身份相符的战略眼光和起码的为人原则的情况下,以侥幸心理最终赔个精光……
  
  准确的说,除了在日俄战争时就已在东北驻军外,还有上百万受过兵役训练的日本侨民殖民于东北地区。
  至于当时的东北武装力量是否有能力对抗当时的在华日军,以及可能会于朝鲜及日本本土出发的援军?这都不成其为一个论题了,因为有组织的抵抗根本就没出现。
  
  对张、蒋二人在‘不抵抗的命令’中的责任,已不重要,也许其中有学术价值,但没有实际意义。(等看见那传说中的电报的复印件再说)
  试想当时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政令不出五省,易帜后的东北像其他割据军阀一样军政独立不向中央纳税,中央军不得入境……而张学良坐拥当时察哈尔、热河等东北六省和京、津两地,东北出事,不顾杀父之仇的张某人只会坐等中央电话……这是哪个蹩脚编剧写的剧本?!
  
  下令不抵抗的是张学良、执行撤退的是张学良,生长于东北、继承东三省霸权、对东北父老两代基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的还是张学良。
  当时的东北军等同于家族式的私人武装,其产生于军阀割据、生存于各武装势力并存的半殖民地的环境,对于民族大义这种觉悟是很难有认识高度的。
  而当时的张学良已经完全继承了张作霖的衣钵,是实际上的东北王,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能给他的不过一纸名分罢了。
  虽然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他是一方诸侯,而不是封疆大吏。但以当时东北局势而言,他是需要给自己找个后爹的。因为以张的才干,说他想保存实力未免有点给他脸了!
  
  作为东北军普通一兵,不存在抵不抵抗的问题,918的北大营,日本人大开杀戒,己方的武器库紧锁不开,即便不顾军令仅为保命,也是手无寸铁,不跑干嘛?!
  而几个月后张学良弃守锦州,则彻底打断了全体东北军和整个东三省民众的脊梁。
  能战而不战,甚至能胜却自残,正如大堤决口,一溃全溃,把不抵抗的责任推给蒋介石未免太便宜张家小儿了。
  
  假如(最不愿在本文中写的两个字)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只要这个决定一经做出,胜败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必然会对未来战争形势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主导力量
  那么,张在下达不抵抗命令时是否有保存实力的考虑哪?几十万大军背井离乡的话连吃什么都是问题,更不要说去那里了,
  以当时战略全局来解释张学良的军事决断必将走入误区,根据其几次表演的个性推断或可求得一个人的整体统一。
  
  但不抵抗的真正原因恐怕已随张某人化成粪土了,研究其人一念之差也许并不重要。
  历史往往是以结果来定性的,而百姓更是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说当时的张学良是一个抽鸦片、追女人的公子哥绝不过分。其知识水平、指挥能力、领导才能是否配得上继承东北霸业,是否有能力担负东三省于一身,这在当时的国内知识界和舆论界就已有评价
  这是张作霖的悲哀!
  说张学良缺乏作为一个男人起码的理性头脑和正义感,根本不具备领导者的应有使命感,应该不算人身攻击。想必张某人就是在清明烧香的时候也未必敢把918的事情告诉地下的亲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忠义的,在我们文化中‘忠’和‘义’历来就是被作为对武将、军人进行评价的标准。
  尤其是中国近代史饱含了民族的耻辱,在对抗异族的战争中,不要说投敌卖国,就是作为地方官员、守城武将,损失一城一地尚且至死难正其名。
  而张某人在三一年的作为,对国家对民族可谓不忠,对家乡父老对部下官兵可算不义,对先代东北王更是不孝。无论以其身份、当时造成的损失、对全局和后世的影响,若以国贼论,纵观中国历史,难寻第二人可与其相提并论。以至守土有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都简单到不适用。
  而其人竟能善终过百岁,虽然本人至死未取得所在政治阵营的认同,在我们身边却不见对其公开的负面评价,岂非荒诞?!
  也许历史的答案,不是同时代的人能看得到的吧……
  
   回避不了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时的东北军就是一支没有军事基地和战略后方的,流浪的,半私人化的武装力量。东北的放弃,使得日后参局的老本儿都丢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是张当初没想到的。
  而剿共中体现出的东北军弱势、蒋方的纵毒互攻,迫使张学良不得不在进退两难之间求存。
  
  如果没有日后的西安事变,不知中国近代史对张学良将做何评价……
  
  国内几代人所受的教育中,都是光明正大、彪炳史册的西安事变,和一身民族大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
  是‘西安事变使中国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团结抗战的伟大转变’吗?是‘厌恶内战,力主抗敌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毅然决定实行兵谏’吗?
  是的,这么说没错,但这是表面,而且是很肤浅的表面。
  
  在事变中张学良与中共之间的幕后协调,以及涉及到当时苏联的对华政策,以及张由此可能产生的某种政治企图……目前仅停留于网上自由畅想阶段,暂时无法据此作出衡量。
  但是‘挟天子’、成立西北临时军委,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并成立某种形式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张学良完全是出于民族大义才发动的西安事变吗?简直笑谈!
  如果了解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式及国际关系,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持续扣押蒋介石或任何形式的处决,都必然导致中国内乱,而且是大乱!如此一来,谈何抗日。
  12日张学良活捉蒋介石,16日何应钦自任“讨逆军”总司令,并部署飞机轰炸西安。可以想象,蒋一死,中国必然重陷军阀割据的局面,世界列强又得到了武力干涉中国的良机。起码卢沟桥之战就得提前半年。
  看来张学良是缺乏此种清醒认识的。如果没有事先策划只是一时脑热反动兵谏则更说明张的无知和幼稚。
  这是他第二次想事没想明白。
  
  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评价及定论也许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做得出的。
  36年西安事变,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两者之间的偶然和必然关系是存在的,不难想象,西安事变的结局和收复东北的中国舆论给日本人以何种启发和动力,因为中国这种吹气就跑的纸老虎本质在日本人心目中已是既成事实。
  中日之战在37年正式开打,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使持续近10年的中德军事合作遭到严重破坏。给始于十九世纪末的中德关系留下了致命的遗憾……
  现代化的工业建设、国防军备的改革、技术人才的培养几乎完全止于抗日战争的开始,转而进入全面的战争消耗,寄予厚望的以军官团形式组建的全德式装备之精锐师团大半折损于凇沪战场。
  中国也许失去了某种机会,我们只能对于可能性进行无谓的猜测……
  
  而西安事变对中国政治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早已为大多数人所心照。
  无可争议的是,西安事变的最大历史价值之一就是,使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不但得以幸存而且由匪变兵。
  这种意外获得的被承认名分的机会,得到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大转折,完全得益于西安事变的偶然性。
  我们甚至可以说因为张某人的极度缺乏自知之明,使得共产党得以坐收渔利。
  也许还得益于事件前后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的某种必然……
  
  事变中张学良没有得到所贪图的全国舆论上的支持,进而政治上的上位,而面对蒋一旦有所闪失,自己恐怕只能自杀的尴尬窘境,手里的蒋介石于他而言就是一个烫手到足以致命却又仍不掉还不能仍的山芋,蒋的最终决断实等于是赏了他一条命。
  事变结束后的张,既不能取而代之又不能分一杯羹,其处境是很微妙的,可视其为一投机小丑,投共的话非但是自贬身价,而且会让人对他搞西安事变的真实政治背景产生怀疑,彻底变成政治墙头草,中原易帜变成白玩儿,连政治人格都将丧失殆尽。
  对共产党而言,烫手的山芋则是此刻的张某人了,收张则会成为蒋日后寻衅的口实,人家的家事还是离远点为善。
  在两面不讨好又丧失利用价值的情况下,当时的共军不具备让他投靠的实力,他更不可能作为一支独立武装存在,那将使得半散的东北军面对逐步整编,甚至不得不亲自带队北上,去擦自己六年前的屁股,相信全灭之前是不会有后援的,这将是他的唯一结局。而一贯的拥蒋之功是他手中剩下的能用以表白的最后稻草,陪同蒋介石回南京,恐怕真实心理是捅了大娄子之后,意识到某种投机失败,想给自己擦屁股的可悲而可笑的无奈……像做错事的小孩,最后只好跟爹回家挨板子去了。
  如此分析,允许其上飞机都是老蒋再次开恩!等于留其一命!
  想象飞机上面对老蒋的张某人将是怎样一副嘴脸,真是一大乐趣。
  
  从西安事变前的幕后操作和事后的实际效果看,即便难听,也必须承认,张学良是被共产党利用了。而肯定张学良,就是肯定西安事变,其中的微妙关系,观者自明。
  
  爱国将领?民族败类?
  
  张的身价完全是国内的教育使然!因为他唯一做出彩的一件事是让现政权取得参政资格。
  有张学良这个长不大的小弟是蒋介石的不幸和无奈,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中原大战,拥蒋的张学良对蒋的国民政府可谓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有功之臣,第一次直接的主动了参与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九一八事变,其祸国殃民之程度堪比历史上任何奸臣败将,第二次直接的被动左右了中国历史;西安事变,蹩脚的政治闹剧葬送了蒋介石的内外战略,开创了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局面,第三次直接的主动影响了全体中国人的未来……这三次他全是主角。
  
  中原混战,以张作霖之才,必坐观渔利之机,以图再度入京,而张学良只是小孩子拍胸脯帮人打架的水平,由此看,918时的张学良,形象上确实就是一个紧握手机喊老大支着的小混混,千不该万不该,天生孬种的人一般都会抽冷子爷们一把,不幸而理所当然的结果必然是没玩儿好,好在当大哥的毕竟还算仗义……
  
  以东北易帜论,张是军阀中的怪胎,以918不抵抗论,张是民族败类,以西安事变论,张是投机小丑,其人生闹剧在近代人物中最缺乏探讨意义却又最具研究价值……
  
  无疑,张学良够资格算得上是下棋的人,不过棋品不好,只能搅局,毫无棋艺可言。但是臭棋也罢、横空出世般的怪棋也罢,全局三次出手,力惯全盘,足令参局者‘倾倒’、观局者瞠目。
  
  以‘爱国将领’论,其人非但从未在对抗异族的战场上开过一枪,而且对国家、对民族造成的损失足令后世汗颜。
  以‘民族败类’论,其人却又以积极促成共同抗日成名……
   以何者相称都觉得未免太给他面子了!
  
  而大半生未得发言机会之人,到人生末路、蒋介石死后却又张嘴说话,则是张某又一人生败笔,到死都不具备一个政治领袖、军事将领为人立身的高度和觉悟,已经退化到场外小丑的卸妆一秀!(本文对其言不做任何引用和参考,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全当放屁!另见有文称其甚至以‘不抵抗’问题接受日本采访?!无语……)
  
  在经纬分明的中国近代史上,除了已有成败定论的人,张学良可算是最莫名其妙的一种存在,非正非反,独存于两种极端之间。
  作为同时代人中活得最长、看得最多的人,没受到任何人身及名誉的伤害,高寿而善终,简直可以说是笑到了最后!
  作为有资格、有实力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大有作为,甚至完全可以鼎立一足、染指天下的少帅,在三次以一人之力彻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之后,正因意外退场而得以旁观至落幕,其戏剧性无以复加。
  
  历史充满了悬念,同时代的视角很难对当代的事件和人物作客观、公正的评价。更多的是只能带着猜测与假设,在主导时代的力量中随波逐流……
  如果把中国近代那几十年的政治角逐以三国做比,其精彩有过之绝无不及。而历史这个导演在张学良这个矛盾与机遇交织的人物身上也做足了功夫,一身无奈与悲凉让后人玩味之余大可让其独占一篇。
  
   对张学良的不杀和不放,可算蒋某人政治生涯中的经典之作!任其活受失去一切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得不苟活而不说。此举可谓恶毒!
  而且老蒋在世,张某不敢自杀。
  能参透蒋公此举深意者可含笑独饮…………    
     
  小悲哀之一:在我们的网络中,有很多词是犯忌的。(是的!是汉语单词,不是言论或话语。犯忌的言论正如色情图片一样难得一见。)凡是在需要我们拿键盘敲字上去的地方,某些平日习以为常的名词会被系统以乱码代替或干脆屏蔽。甚至在某些网络游戏中,两个简单的数目字一旦经我们的手输入都会变成无意义的符号。
  网络上的朋友们对此应该已经习惯了,本文忌词不少,如果有幸能获您一阅,而又杂乱难忍………………那就请和在下一起悲哀吧!
  小悲哀之二:在下文拙,篇名也甚是不堪,但毕竟也是抓耳挠腮、呕血而成,又经多年自省方敢出来见人……为避免某些大侠们转帖时代为易名,或部分小侠一时技痒进行删改,本人在若干分段处及首尾进行了重复标注和计数。
  此举主要是为了向网络中坚持原创的前辈们致敬,并推荐此无奈之下的手段。如令观众反感并导致一定强度的胃翻………………那就请再悲哀一次!
                                             作者: gsdag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22 23: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