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古今学者有异乎?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7-4-1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肖然山]
      南怀瑾先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对儒学、佛学都颇有研究,堪称专家大师,我一向很爱读他的书,也非常敬重他的为人,就是现在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内心仍充满着对他深深的敬意。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他的讲演录中,他对古人和今人的求学目的所作的铨释,使我不敢苟同,所以才不揣冒昧地提出来与他商榷。
      先生在讲演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钱”。认为“为己”是为自己的兴趣,不是为别人,也不想拿学位;“为钱”,就是读个书出来,赶快找个好职业,怎么样赚大钱,所以学的是技术,而不是为求学问。
      古今的求学者,他们的学习目的难道真的有异同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没有,也不可能有。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的理解是:“为己”,是为求生存。被孔子称为古人的,应该是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我们的祖先,那时生产力极低,人们必须学会狩猎等劳动技能,每天才能填饱肚子;“为人”,则是与“为己”相对的,指的是为他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为天下苍生。他有满腹的治国之道,周游列国,就是想说服当时的诸侯施行仁政,所以他认为自己读书是“为人”。其实,他是高估了自己。他乘着牛车,东跑西颠,首先得吃饱饭,不吃饱饭,怎跑得动路?又遑论推行自己的主张?所以求生还是第一位的,除非他可以不劳而获。说到孔子,就会想起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谋士,像苏秦,他读书可谓艰苦,头悬梁,锥刺股。后来终于学成纵横之术,说服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还挂了六国的相印,回家时威风凛凛,他嫂子跪在地上连头也不敢抬。这就是他苦苦读书的目的。     
      其实,古人一直是这样教导后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只要把书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读书为了做官,做官为了发财,有了地位和金钱,生活就美满了。这种求生存的法则,出自人的本性,古今一贯,是无可指责的,只要他获取的手段是正当的。也许有人会说,陶渊明不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么?不错,他是在彭泽令任上挂冠而去的。但这并不能说他读书不愿做官,而是做官之后使他感到不自由,同时,只有五斗米的薪水,也确实太低,所以他才回家去的。何况,他家里有房可住,有田可耕,生存不成问题。现今的读书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大学毕业如果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啃老”,如果无老可啃,那就惨了,所以现实一点,读个好专业,找份好工作,这是很自然的事,一句话,为了生存。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个人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为求生存,必须学会各种本领,这在古人和今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并无异同
潘仁龙 发表于 2007-4-12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缘


                     
三年前与朋友去古歙旧地访古探幽,“屯溪老街”的高大牌坊耸立在街口,一幢幢粉墙青瓦的旧居墙连墙延伸到街尽头,马头檐下一帧帧精美的明清徽派木刻,斑斑驳驳却栩栩如生地向你诉说着篇篇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墨海弄潮儿大都嗜好淘书、藏书。是日探访一旧书肆,无意中觅得清人雕版稿样本散页及一本清人手抄《篆法探原》,系古歙仰嘉祥校注并书。本人爱好篆刻,此书对认篆习篆显然是非常有益的,且端庄雅妍的书法也令人赞叹不已。书的前主人用建国第二天旧报纸作书的封面,并注明手稿。当时为是手稿还是抄本与店主颇有争议,最后以折衷价而妥协。厚厚一叠古纸仿佛飘逸着幽雅的墨香,传递着古文化的信息,字里行间透露出古人宁静淡泊的气质,似乎看到清风明月或雪飞梅香之时,油灯下正襟危坐苦恩冥想的孤独身影,宣纸上浸润出的道道墨痕不难想象出古人做学问的严谨学风。
    今年暑日前往南市的旧书铺,瞥见一书似曾相识,不是我三年前购到那抄本的出版物吗?只是多了宾虹先生的序,后面又增了《习篆要诀》和《摹印要诀》两文。只惜书贾要价过高,且此书与家中那书是否同出一源,心中把握不住,一犹豫而空手归去。回家思忖再三甚感后悔,生怕此书被人购去而帐然若失。待到假日,冒着高温匆匆赶往市区书市,熟悉的书影跳入眼帘,迅速拿起,如获至宝,仿佛找到失散多日的孩子。未费口舌,以摊主开价购下了此书。
    回家细阅,该书的序为作者黄宾虹先生四十五岁时所作,高度评价原作者的学术成就,“仰君复加订正手缮成帙,附辑习篆、摹印要诀二则,洵为初学津逮。嘉其足供保存国学之一助也”。此书为宣统三年由中国图书公司石印出版,字的排序和用笔与我先前购买的那本出自一人之手;抄本中有二处用蝇头小楷补注几字,而石印本已收入正文。可见余原藏抄本为本书手稿本无疑。书籍流转聚散无常,此事古难全,它的流动与时代的变更、社会的动荡、人的命运息息相连,时间跨度,上百年,空间相距几百里,稿本与石,印本竟在跨时代、跨时空无意间先后被我淘得,此乃书生一乐也。有缘千里来相会,藏书家常以追觅孤本、精品典籍为乐,而工薪族的淘书乐、续书缘则是可遇而不可求。淘书时的喜悦,翻阅时的兴奋,评品时的感慨,回味时的陶醉,使人暂离世俗的喧嚣,沉浸到历史的长河、智慧的海洋去遨游,可谓“岁岁长费学书钱,悠悠平生同学乐”。
字画1.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7 00: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