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然山]
南怀瑾先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对儒学、佛学都颇有研究,堪称专家大师,我一向很爱读他的书,也非常敬重他的为人,就是现在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内心仍充满着对他深深的敬意。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他的讲演录中,他对古人和今人的求学目的所作的铨释,使我不敢苟同,所以才不揣冒昧地提出来与他商榷。
先生在讲演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钱”。认为“为己”是为自己的兴趣,不是为别人,也不想拿学位;“为钱”,就是读个书出来,赶快找个好职业,怎么样赚大钱,所以学的是技术,而不是为求学问。
古今的求学者,他们的学习目的难道真的有异同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没有,也不可能有。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的理解是:“为己”,是为求生存。被孔子称为古人的,应该是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我们的祖先,那时生产力极低,人们必须学会狩猎等劳动技能,每天才能填饱肚子;“为人”,则是与“为己”相对的,指的是为他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为天下苍生。他有满腹的治国之道,周游列国,就是想说服当时的诸侯施行仁政,所以他认为自己读书是“为人”。其实,他是高估了自己。他乘着牛车,东跑西颠,首先得吃饱饭,不吃饱饭,怎跑得动路?又遑论推行自己的主张?所以求生还是第一位的,除非他可以不劳而获。说到孔子,就会想起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谋士,像苏秦,他读书可谓艰苦,头悬梁,锥刺股。后来终于学成纵横之术,说服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还挂了六国的相印,回家时威风凛凛,他嫂子跪在地上连头也不敢抬。这就是他苦苦读书的目的。
其实,古人一直是这样教导后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只要把书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读书为了做官,做官为了发财,有了地位和金钱,生活就美满了。这种求生存的法则,出自人的本性,古今一贯,是无可指责的,只要他获取的手段是正当的。也许有人会说,陶渊明不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么?不错,他是在彭泽令任上挂冠而去的。但这并不能说他读书不愿做官,而是做官之后使他感到不自由,同时,只有五斗米的薪水,也确实太低,所以他才回家去的。何况,他家里有房可住,有田可耕,生存不成问题。现今的读书人,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大学毕业如果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啃老”,如果无老可啃,那就惨了,所以现实一点,读个好专业,找份好工作,这是很自然的事,一句话,为了生存。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个人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为求生存,必须学会各种本领,这在古人和今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并无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