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读书第九期: 海明威眼中的蒋介石

[复制链接]
tange 发表于 2010-5-6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焚烧郭敬明小说:悲剧开始?
谢勇
     据某位参与者的说法,焚书不过是一种“象征”,但在我看来,即便是“象征”,也是一个异常危险的“象征”,如果说书的邪恶来自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意义,可以被认为是灵魂邪恶,那书的物质存在就可以视为承载邪恶灵魂的肉身。
     一条就发生在我身边的新闻。据《新快报》报道,4月13日上午,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门前,参加一场名为“心灵富豪学术交流会”的近20名专家、教授们在几分钟内将560多本书付之一炬。最先被烧的是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除此之外,尚有《羊皮卷》、《谁动了我的奶酪》、《货币战争》等一些曾经的畅销书。
     这条“惊世骇俗”的新闻出现的那所大学正是我谋食的地方,还是先替我的东家做些澄清吧,这个新闻中虽然出现了某大学的名字,但是细细看来,此次事件与这所学校并无关系,新闻中出现姓名的学者也非来自该校。另外,组织活动的林先生也算不上学界中人,根据媒体提供的信息,他貌似更接近一个社会活动家,不久前刚刚策划了一系列在我看来很奇怪的活动,或者叫行为艺术。比如,“总裁抱抱团”、“老板宣誓不欠薪”和“向雷锋像下跪”等等。本次活动起源于林先生的理念:他一贯主张“心灵富豪”,倡导“心灵富豪”必须从清除“心灵垃圾”开始。按照他的说法,公开烧书就是为了警醒社会,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向“心灵垃圾”宣战。
     看到这些新闻我有些心惊与沮丧。这种复杂感受源自此次事件揭露出的一种真相:一个不知所云的理念可以轻易忽悠来一群学者。而当组织者用一种明显践踏人类文明底线的方式—————焚书—————来表达什么的时候,一群据说既有儒家又有道家的学者们,最多是口头说说不赞成,却都没有谁明确地表示反对,更没有人站出来阻止主办方的举动。
     于是乎大家就目睹几百本新书灰飞烟灭。
     熟悉历史的人们不难知道焚书意味着什么。
     1933年5月10日,纳粹分子在柏林广场上演了相类似的一幕,在那一天,两万多本图书,包括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卡夫卡、雷马克、布莱希特等无数思想巨匠的“非德意志”作品付诸于炬,而这次焚书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德国其他城市随后也纷纷复制了这一步。而遭到封杀的作家和知识分子随后的命运也众所周知:或流亡海外、或被捕入狱、或绝望自杀。
     在今天的德国,5月10日更是被定为“焚书日”,被人们永志纪念。
     据某位参与者的说法,焚书不过是一种“象征”,但在我看来,即便是“象征”,也是一个异常危险的“象征”,如果说书的邪恶来自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意义,可以被认为是灵魂邪恶,那书的物质存在就可以视为承载邪恶灵魂的肉身。焚烧,意味着为了消灭所谓邪恶灵魂,人们可以消灭承载这些灵魂的肉身。可以因为思想而杀人……正是因为这种深层次结构,“焚书”后面往往跟着“坑儒”。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某些学者们对这种危险熟视无睹,甚至更是欣欣然参与其中,这是否意味着,这个社会中某些极端主义的土壤依然存在?以前看过一部电影《浪潮》,一个中学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做了个实验,用很短的时间把一群学生转化成了纳粹支持者。其中有一个桥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学生在自家院子里把自己的名牌衣服付之一炬。极权主义出现总是伴随着焚烧。不过那还是在他私人空间中发生的事情。文明社会是不应该允许焚书事件在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因为有多少悲剧是从似是而非的道德洁癖开始的,大家其实都清楚。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5-6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给“文化”下定义
门杰丹
     “什么叫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近日,在第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演讲中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并称“这个定义好不好暂不去管它,但肯定是全世界最简短的”。
     余秋雨指出,现在虽然各地都在提倡文化,却容易把文化搞得很散、很乱、很杂,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知名的就有200多个,这些越来越长的定义,常常把人搞得一头雾水。改变文化定义的混乱状态、迷糊状态势在必行。经过研究,余秋雨给文化做了一个最简洁的定义———“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说,“这个定义好不好暂不去管它,但肯定是全世界最简短的”。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5-6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明威眼中的蒋介石
欣华
     1941年春天,时值二战烽火四处燃烧之际,海明威夫妇造访重庆。此行的目的有二:一是海明威陪同新婚妻子玛莎(记者)到远东采访;二是受美国政府派遣,了解二战中国的情况,换言之叫打探军情,因为美国这时尚未对日宣战,宣战是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
     海明威夫妇在重庆逗留近十天。对当初重庆的印象,大文豪说过这样一段话:“除日机空袭、被炸房屋和街上标语等战争痕迹外,重庆并无多少战时气氛,夜晚依然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此外,商品缺乏、物价飞涨,人口拥挤,一片肮脏,令人失望。”其间,受到蒋介石夫妇热忱接待。海明威同蒋介石的谈话由宋美龄作翻译。蒋介石说:“重庆多雾,有人不喜欢,可我喜欢。浓雾天气,扑朔迷离,谁也看不清谁,好像捉迷藏。”蒋介石谈到了对抗日战争形势的看法、国共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道德价值体系等。海明威得到的印象是:“蒋介石怕共产党甚于怕日本人”。
     作为来自美国的使者,海明威也见到了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是秘密约见的,这在海明威妻子玛莎后来写的《重庆之行》书中,有所记述:4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重庆的菜市场参观,一位高个子金发女士悄悄走过来,低声问我是否想见见周恩来。
     我当时不知道周恩来是谁,便回答说得去问问海明威才能决定。我匆匆返回住处谈起此事。海明威一听,非常高兴,他回想着:“对啦!周恩来是乔伊斯·伊文思的好朋友。”他当即表示愿意和周恩来会面。我随即返回菜市场,将海明威的口信转告给那位金发女士。后来得知,她是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负责人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第二天,海明威夫妇先到街上随意散步,在确信甩掉了盯梢的密探后便赶到菜市场,与那位金发女士会面。王安娜带着他们穿过一条又一条小巷,然后坐上人力车,用布帘盖住车斗跑了不近的一段路,来到一处住所,走进一间墙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来站在桌子后面热情地迎接客人的到来。周恩来穿着一件短袖开领的白衬衫和一条黑色的裤子,神态安详,朴素大方。他和海明威夫妇之间的谈话是用法语进行的。宾主双方谈笑风生,毫不拘束,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海明威夫妇从他微笑的面容和炯炯有神的眼神中,知道他明白他们之间的全部谈话内容,而无须通过翻译。
     海明威与周恩来的谈话也没脱离天气和日机空袭。周恩来说:“重庆经过几天大雾,今天终于露出阳光。可又遇上日机轰炸,如同眼下的中国,前途是光明的,但又充满曲折。”周恩来着重对海明威谈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海明威夫妇还去了成都,看到八千多名中国工人修建一军用机场的壮观景象。结束采访,海明威大胆预言:“国民党是没有希望的,战后,共产党将取得中国的政权。”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5-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洁癖也是病?
把文化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蒋介石输在心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17: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