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作为国际间可比指标,被经济学界看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从有了GDP的帮助,人们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才有了正确的把握,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所以战后几十年没有发生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危及全球的“大危机”。但GDP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理解GDP,处理好GDP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认知一:GDP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综合指标。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简称,其中“Gross”是总的,“domestic”是国内的,“products”是生产(也指产量),合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他看来,与太空中的卫星能够描述整个大陆的天气情况非常相似,GDP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象,帮助总统、国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涨威胁之中。没有像GDP一样的灯塔般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如果没有GDP,人们就无法谈论一国经济及其景气周期,无法提供经济健康与否的最重要依据,无法反映一国的贫富状况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无法确定一国该承担怎样的国际义务,享受哪些优惠待遇。比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欧盟规定:各成员国必须执行欧盟就GDP专门制定的法律,如果经济增长为负3%,将对该国发出黄牌,连续3年经济为负3%以上,将被退出欧盟。所以说,GDP更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衡量着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最近20多年,我国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都更关注GDP,追逐GDP。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翻两番,达小康等)都与GDP挂上了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的判断有关。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指标,GDP名符其实。
认知二:GDP不是万能的,GDP不衡量社会成本(即本来应该由企业承担却让外部承担的成本),不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人们采伐森林、把污染排放到空气和水中,这些活动实际上减少了社会总资源和净财富,但在现实核算中却可以增加GDP;
认知三:GDP不衡量增长方式的优劣。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石油探明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但为了GDP的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山西的GDP能耗更是高达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经济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型增长,为了眼前利益损失了过多的长远利益;
认知四: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GDP计算的是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至于这些增加值的效益如何,产品能否销出去,报废、积压、损失多少,真正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的有效产品增长是多少,GDP是体现不出来的。如天灾人祸后的重建让GDP增长,“拉链工程”也让GDP增长,甚至卖假药吃坏身体的人去看病都可以让GDP增长,只要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在增加当年的GDP。但没有质量的生产活动,不可能带来社会财富的真实累积。
认知五:GDP不衡量资源配置,政府主导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短、平、快”工程,都可以形成GDP的增加,但其中不少资源的配置,效率很低,没有真正形成内生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完以后形成大量的资源闲置浪费。
认知六:GDP不反映技术进步。GDP按市场价格计算,但价格与效能不是线性相关。如电脑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增加,但价格在不断降低。按价格计算,电脑的产值没有增加多少,但质量与数量的提高却带给人们很大的利益,这一点GDP不能反映。
认知七:GDP不衡量社会公正,不衡量贫富的差距和就业,不衡量社会的保障。光有GDP的增长而没有保障面广、保障水平高的社会保障网,一旦你退休、生病、失业,就会陷入困境。特别是农民,他们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创造大量的GDP。但他们退休、生病时,由谁保障呢?这些GDP也不能保障。
以上七条是GDP指标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其中第一条是讲GDP的优越性,第二至第七条是讲GDP的不足。
认知八:GDP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为了弥补GDP指标的不足,近年来世界各国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绿色GDP、发展指数、幸福指数等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都只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纯经济福利(净经济福利)的概念,他认为福利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而不是生产,纯经济福利是在GDP的基础上,减去那些不能对福利作出贡献的项目(如超过国防需要的军备生产)、对福利有负作用的项目(如污染、环境破坏),同时加上那些对福利作出了贡献而没有计入的项目(如不通过市场的经济活动像家务劳动和自给性产品),加上闲暇的价值(用所放弃的生产活动的价值作为机会成本来计算)。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人力发展指标,认为国民所得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打破了传统的“所得越高就越幸福”的观念。这项人力发展指标还加上三项变数:人口平均寿命、成人文盲比例、学龄儿童就学率,强调人力开发是一项重要的人类发展指标。1995年,联合国环境署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社会(目标是消除贫穷)、经济、环境、政府组织及民间组织等方面的指标。目前国际国内关于纠正GDP片面性的努力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可操作性都不高,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在现实中取代GDP的指标作新统帅。
在现实的核算过程中受核算技术及环境的影响,GDP还存在着“算不准”与“不算准”的特性。
认知九:GDP是算不“精确”的。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和总量,而现实中国民经济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是有一些新兴行业和新兴企业,由于产生时间短,统计不规范,很难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如当前的技术咨询业、商务服务业、娱乐业等等经济活动很难准确纳入GDP核算中,所以任何一个时点上的GDP只能是相对准确数据。由于新兴行业、企业的不断规范,核算条件的不断完善,GDP历史数据会经常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这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特殊现象。
认知十:GDP是易受干扰的。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行业数据的不实都将对当地GDP的核算产生影响。由于各利益群体受自身利益的冲动,常常对产值、产量、价格等GDP核算相关指标的统计、上报进行干扰,甚至有些政府部门领导出于对“政绩”考核的考虑,也时不时地发出一些干扰信号,所以在现实中GDP是最易受到各类干扰的一个敏感指标。
总之,GDP是很重要的,但崇拜GDP是不对的。错不在GDP本身,而是人们对GDP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为求GDP的增长不择手段,必将陷入“增长的异化”——没有发展的增长,虚假无效的增长,短期行为的增长,不能持续的增长,结构失衡的增长,配置失灵的增长,危害社会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