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读书第5期

[复制链接]
tange 发表于 2010-4-2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敬琏的80岁之殇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所谓的中国经济学圈子,闹得最火热的一件事情,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写的新书《吴敬琏传》(中信出版社,2010年2月)被人批评。吴老当年的助理柳红女士在《经济观察报》撰文,对吴晓波的作品逐条逐句甚至是逐字地挑毛病,一大堆问题白纸黑字写在新闻纸上,据说经济学圈子一片哗然。

  不属于任何圈子,所以刚开始我看这件事相对就比较简单。一方面,我觉得柳红女士的批评有道理,这些年我们都有这样的毛病,就是写作速度太快,材料来源不严谨,现在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我也认为,对于商业化的写作,学界不必求全责备,我是支持吴晓波拓展商业写作领域的,多年来中国的所谓读书人以为在象牙塔里固守清高就可以出成果,结果是成果全无,而读书人最后的一点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随之也被瓦解,在这样的角度上,吴晓波靠写作赢得市场,赢得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就值得鼓励。如此,我认为柳红与吴晓波不应该彼此刻薄,大家各取所长,兼听则明,岂不更好?

  不过,后来的局面显然见证了我的幼稚与我的不在场。因为最近我才发现,那些靠经济学在中国混饭吃的诸多经济学家们,已经把讨论的战火烧到了吴敬琏老先生的身上,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是吴敬琏借80岁生日,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打压其他经济学家的地位。这个时候,吴晓波的写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其他老资历的经济学家,以及他们的门生们终于借这本书的错误,开始堂堂正正攻击吴敬琏了。

  这一刻我真的恍然大悟啊。多年以来我都不认为中国会有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但现在各路经济学家都出来了,而且我才发现,原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是有派别的,他们彼此不买账,彼此看不上,所谓的文人相轻,在经济学圈子里,简直就是地位和金钱的较量。比如现在我就知道了薛暮桥的经济学派别,于光远的经济学派别,马国光的经济学派别,董辅礽的经济学派别,厉以宁的经济学派别。划分这些派别的人,他们的意思其实是想告诉我,在这么多老一代经济学家里,吴敬琏的价值的确一般,犯不着给自己树碑立传。

  看来,各路经济学食客们的意图昭然若揭,他们就是要贬损吴敬琏的价值。这样的格局,我相信不仅吴晓波没有想到,批评吴晓波的柳红没有想到,连吴敬琏先生本人也没有想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是江湖,中国的经济学江湖一直以来水平相对较低,但这样的江湖,竟然是如此凶险的利益格斗场。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年我一直是很感激吴敬琏先生的,虽然我和他没有交情,但先生晚年的经济学走向,却一直深深在带领我思考。我当然知道,像吴老这个年纪的人,主要的学习时代和生活时代,都在1949年之后。比如大家都认为他对自由市场和个人权利的坚守,这些年一直是老而弥坚。

  今天的吴敬琏老人,当然是一个勇于忏悔的学者。他不回避当年年轻的错误,事实上他拿出自己的错误给众人看,是希望人们牢记教训。1960年到1964年,吴敬琏写出了他40岁之前最重要的论文,《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他试图在经典理论的叙述框架中消解所有的思想冲突和争论,他提出的“过渡理论”,甚至当年的计划经济团队提供了灵活的理论工具。

  1929年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当美国的股票市场崩盘,银行体系崩溃,整个30年代出现经济大箫条。失业率超过25%,以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而美国总统胡佛的政府刺激政策,以及后来罗斯福的新政,更是强化了政府计划表面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龙头的苏联,却在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1928年-1937年,美国和欧洲的市场经济一片楚歌,但苏联人的计划经济却一路高歌。1929年,苏联人大规模实施的农业合作化,工业化,其增长速度是过去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没有过的,人们似乎觉得一种新的,更加优越的发展模式正在诞生。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范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太多的人相信苏联人找到了真理,连英国人罗素、法国人罗曼·罗兰、中国人胡适之也曾经短时期内认同这样的局面。但是争论还存在,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和以阿斯卡·兰格(OskarLange)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学派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论战。争论的焦点正是计划经济是否可行这样的重大问题。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里,我们才不会误读吴敬琏,既不过度责备吴敬琏年轻的错误,也不过度高估吴敬琏的经济学理论。事实上,吴老自己也多次言说自己的遗憾,他分外推崇、羡慕年轻一代诸如钱颖一、陈志武等经济学家的知识体系。他知道自己的经济学建构在什么地方,知道自己力有不逮,可敬的吴敬琏先生,他终于是一个谦虚、敬畏、忏悔、德高望重、坚守真理的老人。

  我还想说的是,如吴敬琏老,他们这一代人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生活恓惶如此,作为后学,如果我们的理解缺乏历史语境,岂不是一代不如一代?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4-2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缩头龟""撑目兔"新解 古人曾是乌龟的"粉丝"
    元朝以前,乌龟是人们眼里的明星级动物,那时,人们发现乌龟非常长寿,乌龟的寿命可达百岁以上,而且,乌龟能忍饥渴,长期不吃不喝都没有关系,生命力极其强盛。于是,人们就成了乌龟的“粉丝”,龟壳被做成了货币,乌龟也成了财富的象征。《汉书·食货志》中说,乌龟分为元龟、公龟、侯龟、子龟四品,有的人还把乌龟的壳当成占卜的工具,并用乌龟的壳来记载文字,乌龟成了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因为乌龟是古人眼中的明星,名声很好,所以,古人非常乐意使用“龟”字,古代有一种名为“龟人”的官职,专门负责为国家占卜凶吉。而且,古人还把天上的一颗星命名为“龟星”,用作占卜。

    古人还喜欢用“龟”字做名字,如唐朝诗人陆龟蒙、歌唱家李龟年,都以“龟”为名字。

    古人把乌龟看作是高贵和吉祥的象征,汉朝的丞相、列侯、将军所用的金印,印钮都是乌龟的形状。汉朝规定,基层“小公务员”的印章不能做成乌龟的形状,因为这些人的级别不够。唐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大官,墓前的石碑才可以做成乌龟的形状,就是龟驮石碑;唐朝的官员原来佩的是鱼袋,武则天天授二年,国家发布通知,官员佩戴的鱼袋改为龟袋。

    到了元朝的时候,有人把那些纵容妻子当“三陪小姐”的男人比作“缩头乌龟”,一下子坏了乌龟原本高贵而神圣的形象。元朝的读书人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里借金方的诗嘲弄一大户人家,诗是这样写的:“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据说,兔子望月而受孕,“撑目兔”是嘲笑这个大户人家的女孩没有结婚就怀孕了,行为不轨,而“缩头龟”就成了侮辱这个大户人家的男人的贬义词。“缩头龟”这个词语一出,“龟 ”便成了侮辱别人的字眼。于是,乌龟的形象开始变得卑贱低下。

    元朝以后,再也没有人用乌龟的形状做印钮了,人们也不再做乌龟的“粉丝”。

    其实,乌龟还是乌龟,只是人们对乌龟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零落成泥 发表于 2010-4-2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奉茶
 楼主| tange 发表于 2010-4-2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西兰作家一本从一包内裤开始的书
    有很多关于中国的精彩著述,但《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大概是唯一一本以内裤开始的书。

  新西兰作家乔·本尼特在新西兰的商店买了一包5条装、价值8.59新西兰元的内裤后,长途跋涉来到中国的一片棉花地,然后把身上的衣服脱掉,只剩下一条中国制造的内裤。

  为了解内裤如何从棉农到织布工,从橡皮筋厂到制衣商,从出口公司到分销商,漂洋过海到达欧美消费者手中,乔·本尼特两次到中国,探访了上海、泉州、义乌、温州等地的工厂,甚至新疆的棉田和泰国的橡胶树。对本尼特来说,此行的收获并不仅仅是“这包内裤的成本有多少”,还见到了一个让他吃惊不已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因此也有了这本《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新华网评价这本书说:“中国内裤让新西兰作家大开眼界。”

  作者不仅介绍了内裤如何生产销售,还描写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内裤生产链来展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发展,强调世界再也不应用老眼光来看待中国了。即使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观察我们自己的新角度,可以加深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环境变化的理解。

  乔·本尼特于1957年出生在英国海滨城市伊斯特布恩,曾在英国布莱顿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在多个国家从事英语教学,后成为报纸专栏作家和游记作家,现居新西兰。行文诙谐,让人从头笑到尾。

  乔·本尼特说:“我们大多数人要靠中国来提供衣服、提供鞋、提供五金工具,我们都欠中国的债。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却对中国知之甚少。我个人的经验就非常典型。我大学毕业已经三十年了,也算是受过教育的人,但我对中国的了解几乎为零。”乔·本尼特表示中国的内裤之旅后,改变了他对中国的看法,例如:“我过去听到的读到的有关中国的一切都在强调差异,但是我所度过的愉快时光却显示这个国家和我们的相似之处。这些人都是我所熟悉的人,容易相处,是喜欢大笑的人。”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4-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边品茶一边阅读,是人生中的完美享受!
    倒茶.gif
小道 发表于 2010-4-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笑儿 发表于 2010-4-2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感射版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0 12: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