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情 一 线 牵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象山人告别家乡,在国内其他城市或者国外创业定居;但是,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哺育他们长大的家乡。那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有他们儿时的美好回忆,有他们眷恋的故土乡音。家乡,是游子一生关注和追寻的根。即便大家处在不同的城市,即便大家不是同一代人,作为象山人,却永远都有着共同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除了每年定期举办同乡聚会外,象山同乡还有一个更深入、更紧密、更多样化的互动平台——象山同乡网,乡友们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与亲人、朋友保持联络。
四大版块写乡情
创建于2006年的象山同乡网,经过近4年的发展,已经是一个日趋成熟的网站。网站开设了“走进象山”、“快乐老乡”、“分区交流”、“站务专区”四大版块,并设有 “聚焦象山”、“海内外学子”、“象山文化艺术”、“中国开渔节”等39个子版块,还开通了“网络社区”。每一位关心象山发展的人只要打开象山同乡网,就能找到与象山有关的详细资讯,包括美食、旅游、名人、民俗故事、图片等。象山同乡也可登陆网站抒发自己对家乡山水、风土人情的感怀,发表自己对家乡建设和发展的畅想,当然,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把自己所了解、关注、擅长、喜爱、推崇的东西,与同乡们、朋友们分享。
在象山同乡网,无论打开哪一个版块,都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象山味”。“聚焦象山”版块,及时传达家乡的最新信息,让同乡们了解家乡的动态。在“象山文化艺术”版块,推出了象山竹根雕、有关象山风土人情的文章、象山各地的历史典故,将一个“人文象山”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在“象山摄影”版块,一张张精美的照片直观展示了象山角角落落的美,为象山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象山同乡网设置的每一个版块,都从不同角度展示象山的美丽,而游弋在其中的象山籍网友,更是用温馨的回忆性文章牵动数千同乡的家乡情愫。象山籍留美博士“老丹”在乡网“品味生活”版块连载了一篇题为《秋天的回忆》文章,他在文中写道:“小时候,住在丹城南门小教场。三年级开始,到西门丹小上学。从家到学校,要先穿过一条窄窄的小巷,然后沿着镇上唯一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一路走到西门头。学校在山脚下,每天抬头看到的就是一条弯弯的盘山公路,从山脚蜿蜒盘旋,直到消失在彭姆岭头。那时候,每次看到学校后面高高的山头,总是在想,山的那边是什么……”熟悉的场景,浓浓的家乡情结,使此帖一度红火。象山籍人士纷纷在该帖子后面留言:“象山是我们永远不老的思念。”
由于网络上的交情,未曾谋面的象山籍人士像兄弟姐妹一样亲。一次,定居台州的象山籍诗人蔡启发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了一首诗:“母亲的名字叫春兰/母亲兰一样宁静的晚年/便成我梦里的牵挂/每夜我在室内的灯下/出神地欣赏兰花/隐约飘起了思念的轻纱……”读完这首诗,定居杭州的象山人“成根”利用自己回象山走亲戚的机会,特意召集了几名乡友来到茅洋乡李家弄村蔡启发的老家,探望90多岁的蔡母。当蔡启发在同乡网上看到素不相识的乡友们与他母亲的合影时,激动地在电脑屏幕前掉下了眼泪。
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同乡网上出现了网友“真正闲人”写的帖子:“今天想告诉同乡们一个酝酿了两年多、马上就要去实践的行动计划,本人准备骑电动自行车从象山出发,沿104国道,目标北京,争取在奥运会开幕前到达!”帖子受到乡友的广泛关注,在单骑赴京的2000公里奥运路上,“真正闲人”受到沿路乡友的热烈欢迎,他们邀请“真正闲人”一起吃饭,并安排其住宿。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乡友的温馨短信,提醒他路上注意安全,给他坚持下去的信心。“真正闲人”说,是众多乡友的鼓励,才支撑着他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抵达北京的。
“真没想到,乡网还能解决爱情贫困生的婚姻梦,为表达对乡网的感谢,特在此发出邀请,请各位网友于农历12月28日来象山县西周镇柴溪村‘吃汤水’。”2008年底,同乡网发出一个《邀请网友“吃汤水”》帖子。发帖者为准新郎何永,他与准新娘陈福燕都是在外地工作的象山人,通过同乡网相识,发展成一对恋人。同乡网成了两位新人的网络媒人,“所有同乡网的网友都是我们浪漫爱情的见证人,所以诚挚邀请网里所有的朋友届时都来喝喜酒,分享我们的喜悦。”新人的邀请得网友的积极响应,大家决定把赴婚宴当作同乡网的年夜饭,都说吃这顿“汤水”蛮有意思。
定居北京的同乡“独舞”生下了一个小宝宝,乡友们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为“独舞”送上祝福,一位细心的网友还为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注册了一个同乡网ID,使小宝宝成为当时乡网年龄最小的网友。
“爱”从网络出发
相聚网络,乡友们互相传达着家乡的消息,大家为象山的进步感到自豪,同时,也尽自己所能,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出1500元!”“我出价1800元!”“我要价2000元!”……在中国象山同乡网上,网友们通过文字传达的一次次爱心叫价,把一场网上拍卖会搞得热火朝天。为筹措更多的助学金,乡网举办了一场又一场充满爱心的艺术品拍卖会,几位爱心人士捐出自己珍藏的艺术品,其他爱心人士参加网络竞拍,爱意浓浓。乡网有一个版块名叫“象山大学生助学金”。该助学金启动于2008年7月,是一项专门用于奖励象山籍优秀学子、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性基金。是生活在海内外的象山人,为家乡教育事业尽的一份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一笔捐资,都表达了象山人对家乡的爱。
“奉献爱心不分金额大小,一切为了家乡更美好!”这是象山同乡网数千名网友的共同心愿。乡网总版主“空子”谈起家乡助学活动,十分感慨。每一次活动,从联系学校,到敲定受助对象,再到组织志愿者进行实地家访,进而鼓励受捐助者积极进取,每一件事,他都亲力亲为。他真诚地说:“我和这些受助学子,原本是陌生人,就因为大家都是象山人,每次看到他们,感觉就像看到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一样亲。”
2009年,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许多象山籍商人在网上感叹“钱难赚”。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名象山籍人士,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展望》副总编何万蓬教授情系乡梓,于2009年7月26日在上海为象山老乡举办了一场题为《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投资方向》的免费讲座。何教授还特意就象山今后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当天,从各地赶来听讲座的象山人连说受益匪浅。
定居在上海的潘仁龙教授,是一位脑神经外科专家医生。目睹象山病人到上海就诊的艰难,他在乡网为家乡的老百姓开设了一条赴上海就医的“绿色通道”。凡是象山人到上海看病的,都可以先通过电话或者网络预先与潘教授取得联系,潘教授将会利用自己广泛的人脉关系在第一时间帮助象山同乡联系好医院和医生,让象山人到了上海都能顺利就医。另外,潘教授还为象山的癌症患者联系了一个“爱心基金”,帮助贫困“癌友”缓解经济压力。
一次,一位乡友在网上看到 “象山无人管理的海滩垃圾遍地”这一新闻,他在网上呼吁:“能否为家乡做点什么?”没想到,很多乡友关注这一信息。于是,总版主“空子”11月19日发了一个召集贴:“沙滩,是我们象山旅游的宝贵资源。试想,在一个遍地垃圾的沙滩上,人们还能有什么心情来欣赏风景?且不说这垃圾是谁扔的,外来的人们肯定会对这样的沙滩留下不好的印象。鉴于这个情况,我们决定组织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去沙滩清理垃圾。”
网友们看到召集贴后,纷纷在网上报名,争当志愿者。由于离家乡较近,身在上海、杭州、宁波三地的网友报名最为积极。网友“可人”说:“我们都是大海的孩子,保护家乡的海滩我们义不容辞。”远在美国的象山游子“老丹”说:“虽然不能赶回家乡打扫沙滩,但我会一直关注参加活动的老乡们,感谢你们的行动。”身在上海的“小曼”说:“这个活动应该长久坚持下去,我这次有事去不了,但是我希望可以加入这个环保小分队,下次参加活动。
同乡们在家乡开展的爱心活动是经常化的。针对象山城区小景点千丈岩垃圾遍地的现象,乡友们从市场了购买了10个塑料桶。为防止垃圾桶被风吹走,乡友们扛上铁锤、锥子等工具,在山上打桩,然后用木棒、铁丝、钉子等将垃圾桶牢牢固定,并在每个桶底凿了3个小孔,以免雨天积水。为向市民宣传环保意识,每个垃圾桶上分别写有“文明贵在言,环保贵在行”、“爱护家园,从我做起”、“环保人人齐参与,健康家家都受益”等环保标语。环保志愿者小分队轮流值班,定期维护垃圾桶,并长年负责千丈岩的垃圾清理。
每年冬天,乡友们会发起“为象山民工子弟学校孩子捐献冬衣”的倡议。热心的乡友还经常为家乡的残疾人、重症患者捐款。最近,乡网正在集体策划开设特色网点,计划将具有象山特色的农渔产品、工艺品等推荐到世界各地。
以象山同乡网为平台,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的象山籍人士都建了自己的QQ群,以区域为单位组成“象山同乡会”,并以“象山同乡”为旗号,经常性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开展志愿活动,为家乡树立良好的形象。
凝聚全体象山人的心
每逢节假日,定居外地的象山籍人士都要筹备各种形式的同乡聚会活动,在象山同乡网上,报名参加聚会的帖子一个个都是火热的。北京同乡相约一起去滑雪,上海同乡举办新春联欢会,象山本地同乡将举行放飞心愿气球……因为有了象山同乡网,全球各地象山籍人士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目前,象山同乡网有注册会员6000余人,许多会员说,上同乡网已经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每天一打开电脑,首先要上乡网来逛一圈。
乡网的创办人是定居在北京的陈兴达先生。陈先生1990年离开象山到北京上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他说,毕业后,忙着工作和生计,很少关心家乡的事。近年来,他参加了几次同乡聚会和我县在北京举办的象山籍人士恳谈会后,深深觉得乡情最真最浓,而且在同乡会上,很多人表达了对同乡间沟通交流的渴望。为了让广大同乡有个便捷的交流平台,他创办了“中国象山同乡网”,免费供乡友们享用。
“老将”吴成根在乡网上肩负“要职”,他说,宣传家乡,义不容辞。自担任“象山文化版”版主后,这个活跃在网上的“老园丁”费尽心思举办“可爱的象山”有奖竞答、“象山民间谜语竞猜”等活动,答中者不仅加分鼓励,还送出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品。作为“中国象山同乡网”的总版主,他每天浏览各个新帖,用自己在象山文化方面的独特专长及对家乡朋友的热切关心,不遗余力给网友顶帖、释疑,深得网友的喜爱,亲切地称之为“成根叔叔”。尤其是“成根叔叔”的两篇《网名荟萃》,将数百名同乡网会员的网名串成优美的散文,深深打动了全体网友。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象山,每次来到象山同乡网,都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会员们这样说。很多象山同乡,他们在全球各地工作生活,虽然远离家乡,却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他们是象山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象山人的财富。
“你我来自东方不老岛,那里有美丽富饶的海洋。我们在开创,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听,这是6000余名分布于全球各地的象山籍网友通过网络,一起在学唱《象山同乡网网歌》。该网歌由擅长作曲、写词、演唱的众多象山籍网友集体创作,并由网友“阿海”制作成音频,供大家在线学唱。歌曲开始时的音乐是海风和轮船启动前的声音,牵动了众多象山“游子”的家乡情结。
每到月初,象山同乡网的网友们总会惊喜,在该网的“职业发展和创业”栏目,一月一期的“百家讲坛”深深吸引着大家的眼球。
象山同乡网的数千名会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在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他们急需一些建议和指导。去年底,该网根据网友老丹、stephen的提议,决定开设“职业发展和创业”栏目。内容侧重于就业咨询、职业目标、职位发展交流,以及创业知识与创业项目展示等。栏目开出的第一天,热心会员老丹提议开设“百家讲坛”,并带头就“职业发展”话题于今年一月初登上“讲坛”,以一篇题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网上“演讲”,详细回顾自己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创业等点滴经历,以本人的切身体会给正在求职道路上彷徨的网友们指明方向。
“我是在30岁后才开始创业的。我觉得无论男女,30-40岁都是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关键在于30岁前你是否留意和积累,而一旦确定了方向就要做一行爱一行。”老丹的观点,受到网友们的热捧。大家看后,纷纷发出感慨。网友空子说:“留意和积累,是刚参加工作的朋友们永恒不变的法宝。”网友小恬情留言:“一个人如果做一行爱一行,定能比他人做得好。”
第二个月,象山同乡网创办人老K作了一场题为《滚出个大雪球》的精彩“演讲”。接下来的每个月初,网友空子、nbzhou、胡雨等分别就自己的职业经历登上讲坛进行“演讲”,为正在求职的年轻一代网友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每场“演讲”均受到网友们的热烈欢迎,目前,该网已经进行了7场“演讲”。
一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网友说:“看到同乡网的前辈这么用心地为大家提供指导和帮助,感觉格外亲切,深为感动。我会经常过来看看,从中获取职场打拼的勇气和经验。”看到“百家讲坛”如此受欢迎,“讲坛”的组织者老丹、stephen两位网友表示,将继续邀请职业经历丰富的各路人才登陆同乡网作“演讲”,努力把这个免费“讲坛”长期办下去。
网络,把五洲四海的象山人连结成一个同心圈。他们以象山人的赤诚,显示了东海小城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郑丽敏 原载香港《宁波帮》(2010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