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介绍】
杨子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籍贯浙江,现居于北京。
1998年独立编导毕业短片《等待》
2000年创办电影社团“实践社”
2001年创办“中国独立影像节”
2003年独立制作电影《旅程》任制片人,入围嘎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获特别奖
2004年编剧《养蜂人》
2005年创办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电影与影像艺术系任副主任
2006年香港CNEX机构北京办公室制作与策展主任,负责中国大陆纪录项目组织和制片
2007年纪录片《伞》制片主任,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
2008年编剧《云娜》、《震中》、《望京》
2009年独立导演电影《云娜》并任制片人
电影推广经历:
1999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推广艺术电影和独立制片策划举办了上千次展览。
2002年开始在国外推广中国独立作品,策划2002年克莱蒙费朗电影节“中国广角单元”;2004年在MK2艺术影院“中国非主流电影回顾展”等展览。
2004年开始涉及当代艺术的实验影像与电影领域,策划了798艺术节及平遥摄影节的影像部分展览。
故事梗概:
2004年夏天,沿海小镇石港。天气很闷热,台风“云娜”已经形成,可能会在石港附近登陆。
敏月是商场的收银员,但似乎不太合群。敏月的丈夫海华在小镇边缘、靠近海边的一个信用社当主任。他们有个六岁的孩子舒阳,一家人和敏月的母亲挤在海边的旧式公房里,拥挤的空间和一家人的心理落差,表面上的和睦掩藏着很多细微的矛盾...
刘斌、建文、海林是少年朋友,虽然不象年少时成天混在一起,友谊仍然是他们生活中重要一部分。建文在上海的事业稍有起色,所以特意回来想把刘斌、海林带去上海一起发展。海林对去上海的事情很积极,刘斌却对这件事情不冷不热,似乎有他的苦衷。
敏月和海华的婚事是母亲一手操办,因为父亲去世缘故,草草了事。很难说敏月和海华是否有很深的感情,海华是个老实并缺乏社会经验的丈夫,每月如数把工资交给敏月,也不喝酒、赌博。舒阳似乎过早的成熟,能够感觉母亲的反复,对母亲表现得小心翼翼。敏月曾提议把房子卖了,然后去新城买个宽敞的房子来。母亲没有同意,反而因此斥责了她,而敏月执意认为母亲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后来再也不提起那件事情了。
刘斌家里是渔民,母亲早逝,父亲身体近几年一直不好,也不能象其他人那样出远海捕鱼,他不希望刘斌象他那样去做渔民了,托了些关系,在社会上混了几年的刘斌招工进了信用社做出纳。海林觉得刘斌没有同意是因为来之不易的工作和他父亲的原因,所以决定和建文去做他父亲的工作。
海华经常去小镇公园旁边的“春天”发廊找叫林晓静的姑娘,这一切,敏月从未觉察,小镇虽小,但象是从不相交的两个圈子。海华每周总是固定时间去,但从来不找别的小姐,如果凑巧晓静有客人在,他总是会耐心等待。晓静是东北人,也是经别人介绍最近才到这个小镇,晓静经常一个人去海边散步,顺便去海华所在的信用社存钱或汇钱,但从未在这里碰到过海华,而海华碰巧在办公室透过门看到过晓静,但没有上去打招呼。柜台出纳刘斌倒是经常碰到晓静来存钱,但除了工作外,也没说过其他什么,只是晓静来的时候稍微变得紧张些。刘斌在信用社很少说话,在别人看来是个乖巧又勤快的孩子。晓静照例去信用社存钱,散步,刘斌借口离开,跟着小静走一段,总是保持十米左右的距离,但却从来不跟小静说话。
敏月的弟弟敏杰离家很早,远在杭州工作,母亲盼着最近准备回家的儿子敏杰,在母亲看来,按照当地传统,房子应该留给在外打工的儿子,这是她唯一能够给儿子的家当了。敏月寻思着去做外贸,准备改变一尘不变的生活。也开始更节省,准备攒钱做些准备,每月的生活费也不交给母亲了,但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些想法跟母亲说。因为不交生活费,母亲很生气,敏月终于在一次晚饭过后跟母亲爆发了,说了些狠话,说母亲太自私,从来不为她着想,只想着弟弟,海华却在一旁不知所措。母亲则更加思念近日快要回家的儿子,也自责没有给孩子们带来好的家庭环境,她对这种事情很敏感。
敏月有个好朋友阿春,阿春的老公是个船老大,每年总是有一段时间要出远海打鱼。她跟敏月感觉是两类人,但敏月却和她走得很近,很多内心的想法都会跟她说,其实有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说给阿春听还是说给自己听。阿春鼓励敏月改变现在的境况,并给她帮助。
敏月接到电话,对方告诉她弟弟出车祸已经死亡,叫她去料理后事。这件事情敏月瞒着母亲,开始准备去外地...
台风‘云娜’突然转变方向,向日本方向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