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50名知青上高塘岛回乡看巨变

[复制链接]
小象 发表于 2010-2-2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六七十年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这些当年意气风发的大姑娘、小伙子,时隔30多年后,已步入知命之年。近日,曾经安置过知识青年的高塘岛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曾经的“高塘岛人”、知青回访团。他们在“第二故乡”两天的行程中感慨横溢,并见证了海岛农村30年的变迁
大桥上的特殊回访客
    2月23日上午10点20分左右,随着12辆私家车缓缓停靠在连接海岛和大陆的三门口大桥桥面,车上走下来50多名行将步入老年的男男女女,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露出惊异的目光,感慨声飘过桥面,滑向海岛:“35年,高塘岛,我回来啦——”
    这50多人,对于高塘岛来说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客人。他们是“城里人”,但曾经在高塘岛乡当过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岛上农村插队三四年。35年后,大家久别重逢特地选择了曾经生活和劳动过的地方再次相聚。
    为了这次重逢和回访,现居住山东省德州市的张玉胜可谓一路艰辛。他说,因为火车票紧张,他在火车上从起点到终点一直站了18个小时。但张玉胜说:“能在第二故乡与大家相聚,路途的艰辛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交通的变化是最大的变化
    车子把知青们拉到桥上,好多人因是第一次通过大桥上岛,加上当日浓雾弥漫,都分不清方位了。但是,大家知道,是大桥把海岛与大陆相连了,感慨声此起彼伏,大家都说:“高塘岛与大陆通大桥,35年前我们做梦都没有想过。”
    在大桥上,当年的知青带队干部王锦荣在静思中。他深深记得35年前第一次上岛的情景。
    王锦荣不紧不慢地说,当时,高塘岛与外界的交通只有依靠唯一的船只运输。客运航班每天仅有一班,而且还是石浦至三门的经停站头。1975年4月15日,是他们那批知青上岛的日子,88名响应国家号召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从石浦分乘两艘渔船上岛。知青们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18岁。
    上岛后,大家靠步行几里地前往公社报到。高塘岛当时的道路现状是清一色的泥土路,民谣“晴天红砖铺地,雨天猢狲做戏”就是当时岛上道路现状的形象写照。意思是晴天红色的土路像铺上红砖,且高低不平、粉尘滚滚;雨天行人行路艰难,鞋子沾上泥土给人穿上厚底鞋,人走路东倒西歪,且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像猢狲做戏。王锦荣回忆说,当天正好下过雨,知青中就有人不停地滑倒,真的来一个“猢狲做戏”。
    大家补充回忆说,当时,大陆上自行车已经渐渐多起来了,但是,岛上却找不到一辆自行车。人们出行,除了步行就是靠内河小船,小船驶到港口,再转乘航船出岛。上一次县城,则天亮出发天黑到。
    两天的回访不仅让知青们看到三门口大桥和蜊门港大桥给岛上老百姓带来的便利,而且村村通上水泥大陆、岛上小车穿梭的景象已经让人再也看不到“猢狲做戏”了。知青们感慨:“交通的变化是海岛35年来最大的变化。”
茅草屋眨眼变别墅
    在岛上回访的两天中,知青们所到农村,几乎村村都可以看到林立的别墅群。这让知青们瞪大了眼睛:原先满目的茅草屋已经被这气派舒适的房屋所代替了,海岛村民住房条件已经超过城里啦!
    知青插队后,一般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就是生活在“三同户”家中。龙珠大队女知青俞浩当时就是住在大队书记家中,为了照顾俞浩,大队特地在书记家的房屋边上镶了一件小矮瓦房,这个可是算得上村里住房条件不错的了。俞浩回忆说:“当时村子看上去百分之八十是茅草屋,没有电,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回访中,俞浩特地找寻自己住过的小矮瓦房。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原来,在旧址上早已崛起了一座气派的别墅。
    陈建平当初是插队在高一大队的知青,高一大队现已归并并改名为江北村。在江北村的农民别墅群前,陈建平打开话闸说:“当时,我住的是旧社会土匪建的炮台屋,墙上有抢眼也就是风洞墙,不密封,其实这也算是村里的好房子了。”看到现在展现在眼前的成排别墅,陈建平即兴写了一份“三字书”:花岙岛,把柴砍/行军锅,石头垒/晚睡觉,潮头边/番丝饭,青草味/打稻机,脚来踩/撒猪栏,用手掰/三同户,吃住在……现如今,路平直/水泥地,横着迈/老百姓,住别墅/海岛人,乐开怀/故乡行,难忘怀……
    知青们还对比着说:“真的大不一样了,原先海岛百姓的用水都很艰难。平时靠的是接‘天落水’,碰上干旱,则取用浑浊的河塘水,到最后连泥浆水都拿来用。可是现在,岛上百姓都用上大陆的优质水,30多年沧海桑田大变样。”
回访真情令人动容
    如今两鬓已悄然染霜的知青,在时隔35年后再次来到生活过的这片热土上倍感亲切和激动,每到一处都在领队的催促下才依依不舍离开。
    2月23日上午10时45分,乡政府大院内震天的炮竹烟花声把这50多名昔日的“高塘岛人”迎接了进来。鞭炮声尚未消散,知青就与迎候着的村民和“三同户”紧紧拥抱在一起。知青王锦荣感慨地说:“35年前的那天,也是在公社大院,我们知青受到敲锣打鼓的迎接。今天,也像当年一样受到乡党委政府的隆重迎接。”他的双眼湿润了。
    当年,88名知青被分到全公社24个村,与“三同户”一起生活和劳动。得悉,当年的知青要来岛上回访,年事已高的知青“三同户”户主尚小友和牟阿林,被知青们围在一起,就像见到久别的亲爹娘一样,大家紧紧地拉着手,说个不停。
    在上江村,当年有6名知青在这里插队安家,吴美萍就是其中的一个。回访中,吴美萍一下车就高呼:“这就是我的家,到家啦。”随后与“三同户”的小媳妇紧紧拥抱在一起,相互称呼着“姐姐”、“妹妹”,并称“三同户”女当家为“姆妈”。尽管知青回访时在村里逗留不久,但是,知青和“三同户”主人们的手一直挽在一起,笑意洋溢在脸上。
    看学校,尽管老学校的建筑已被现代化教学大楼所代替,曾经在这里当过代课教师的几位知青还是笑容满面,为这些年海岛教育快速发展所高兴;看企业,当初知青们都羡慕能成为全公社仅有两家小小机械厂和水表厂的工人,现如今,海岛也崛起了现代化厂房,知青们“啧啧”声不绝于耳;看农民会所,健身路径、图书室、电视室一应俱全,想当年知青几乎没有业余文化生活,只盼每月两次全公社知青开会的相聚欢乐时光……
    回访的知青和村民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家常话。当得知如今全乡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6000元,知青陈家荣惊喜地说:“当时,社员每天的工分收入仅有两三角,一年做到头也挣不到100元。真是天壤之别啊!”
    经历了知青岁月的这些人对“第二故乡”有着一份特别的亲情。知青陈润现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他说:“是知青岁月给了自己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精神,今后有机会一定要为高塘岛这第二故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


背景史料链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央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份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份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全国共有12个“生产建设兵团”及3个农垦师。
    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10.jpg
12.jpg
爱冬己 发表于 2010-2-2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高塘,还是可以的啦~哈哈自吹一下!
成根 发表于 2010-2-25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村村通上水泥大
村村通上水泥大

震天的竹烟花声
震天的竹烟花声
观海听涛 发表于 2010-2-25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春的岁月,美好的回忆,都留在那片热土上了
兔叮咚 发表于 2010-2-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高塘,还是可以的啦~哈哈自吹一下!
爱冬己 发表于 2010-2-25 16:25



    那你又怎么是石浦的?
爱冬己 发表于 2010-2-25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兔叮咚


    经常呆石浦的...
兔叮咚 发表于 2010-2-25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兔叮咚


    经常呆石浦的...
爱冬己 发表于 2010-2-25 20:23



    哦,明白了,希望你也能常回家看看,同时也要关心一下石浦的建设与发展啊!O(∩_∩)O~
子冉 发表于 2010-2-26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变化中,发现自己已经老去!
爱冬己 发表于 2010-2-26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兔叮咚


    也经常呆高塘的!哈哈!两边都呆! 家是在高塘的!但是平常我住石浦多一点!
茉莉清香 发表于 2010-2-26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中~~~
BENZ-GLK 发表于 2010-2-26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爱冬己


    高塘的啊? 去过一回
爱冬己 发表于 2010-2-26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BENZ-GLK


    是的!呵呵!
蔡启发 发表于 2010-2-2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宵节快乐-----------不知是那里的知青
浪潮 发表于 2010-2-2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下乡的地方是知青第二故乡,知青与老乡的乡情、亲情、感情,是写不尽,讲不完的!我在黑龙江的黑土地下乡十年,阅了此文使我同感;也让我勾起对北大荒第二故乡的回忆!人随着年纪增大,越发思念往事……
tange 发表于 2010-2-27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浪潮的书,对知青有了较深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4 07: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