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再析渔歌的本质特征与艺术特点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7-3-3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歌谣亦称诗谣,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口头歌谣是唯一的诗歌形式;其中可唱的称为歌,只说不唱的叫作谣。我国的民间歌谣源远流长,渔歌、渔谣(下称“渔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渔歌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异
      就渔歌本质来说,除乡土性(指与民风、民俗的一致性)外,主要有口头性、群体性和传承性等特征:
       1、口头性  口头性是渔歌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渔歌的创作与传播,是伴随其它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自然进行的;而长期以来渔民群众的文化程度较低,因此,渔歌便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口头保存。渔歌的一些传统艺术特色,很大程度由其口头性所形成、或至少与其口头性密切相关。
       2、群体性  群体性(又称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渔歌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集中体现渔民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群体性主要体现在形成的方式由渔民群众集体创作、传播、加工、保存,渔歌内容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3、传承性  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口传心记的存活方式,由于传播者个体、听众反映、作品存活背景等差异,也会使渔歌的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发生变化。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处于原生态。借鉴于自然科学名词的“原生态渔歌”,是渔民群众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它进行改编等就属于非原生态、而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
      原生态渔歌却如车窗边上的一只纸杯,在风驰电掣般的现代社会发展列车上,只要一开窗户、纸杯就掉了下去。其上述本质特征已遭受严重挑战,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产生的社会环境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如机械化取代了集体劳动,渔家号子便消失了。
      通过大众媒介传播音乐,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接受最新鲜事物的愿望,同时也加速了原生态民歌的衰亡。在电视、广播、网络普及的今天,人们学唱歌曲几乎很少依赖口头相传,祖祖辈辈父(母)子相传、口耳相授的形式似乎已不可能;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由渔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产生、集体改编歌词与曲调的渔歌创作、加工、流传方式,也似乎不可能。现代传媒使人们的观念发生趋同,随着西方民俗越来越多进入我国,本土民俗越来越被淡化,那就更谈不上依存于其的民歌的发展了。
                                                              二、渔歌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渔歌是渔民群众的杰作、大众语言的精华,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讲究韵律、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再在口头流传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艺术价值也越来越高。
      作为渔区群众口头创作的短篇韵文作品、直接抒发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渔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创作方法上,古代渔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多是现实主义的,与渔业劳动与渔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在某些情歌、赞歌、讽歌中,有浪漫主义的成分,但旧渔歌总的倾向属于现实主义范畴。
      在艺术结构上,渔歌既是单纯的、又是灵活多样的。一般短小精悍,所描写的内容集中,几句歌词就表达一个深刻的思想、或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 “拉起篷来上天河(哎嗨哟),龙王老子来迎接(哎嗨哟);俊男俏女咱不要(哎嗨哟),只要鱼虾满船驮(哎嗨哟)”;“一网鱼虾一网金,渔人有颗透亮心;一网鱼虾一网银,渔人身子格外勤。”不少渔歌虽然只有四句,在艺术上却相当完整,有独立的思想和形象。也有多段体的结构形式,如浙江宁波《十二月鱼名》从“正月虎鱼两头尖,比干丞相挖心肝;纣王一心宠妲己,万里江山化尘烟。”一直唱到“十二月鱼名唱完成,吴三桂满洲去借兵;李闯王逃出北京城,顺治进关坐龙廷。”
      渔歌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凝炼,富有生活气息,其总的语言风格清新、刚健,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广东沙田《世上难寻歌》,男唱“(妹呀咧)大海撑船难到地,十分情义实难分离(咧我话知好妹呀)”;女唱“(哥呀咧)苦瓜萝藤卷蔗尾,又甜又苦绝不丢离(咧我话知好哥呀)。”
      渔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天机自动、朴素混成,形式多样、韵律和谐,及善用多种修辞手法三个方面。
       1、赋   赋即白描,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与排比简称为铺排。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一起,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既可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如《南海渔歌》:“海水一片绿苍苍,眺望湾外三领帆;眺望湾外六片桨,阿妹睇着心头松。海水一片白微微,眺望湾外三枝桅;眺望湾外六片桨,阿妹睇着心花开。”这些描写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清新动人、准确有力地反映了现实,表达了渔民群众深刻的爱憎感情,沁人新脾、发人深省。
       2、比兴     “唱歌无需出口才,只要四季唱得开。”比兴手法是渔歌最常用的形象化手法。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仅仅起到触媒作用,也含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渔歌中比喻形式非常丰富,几乎各种形式都有:有明喻、更多的是隐比(即暗喻),有排比、还有特有的反比。一般通过人们熟悉的自然景物,把人引入民歌的境界,使人触景生情,受到艺术的感染。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如浙江洞头的《何时一日结成双》:“仙叠石顶石叠山,白迭岙内白间红;阿哥讨海妹结网,何时一日结成双。”
       3、顶真    顶真也称“顶针”,其特点是用歌词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令人拍手叫绝。如长山列岛渔村春节期间演唱的《渔家拜年喜庆歌》:“一进大门抬头观,观观你老灯笼竿,灯笼竿好比摇钱树,摇钱树下万宝船拴……”;又如儿歌《大鱼和小鱼》:“大鱼不来小鱼来,小鱼不来虾蟹来;虾蟹来了小鱼来,小鱼来了大鱼来。”儿歌《康铃康铃马来哉》:“康铃康铃马来哉,隔壁大姐转来哉。啥个小菜?菱白炒虾。田鸡踏杀老鸦。老鸦告状,告拨文王;文王卖布,卖着姐夫;姐夫关门,关着苍蝇;苍蝇扒灰,扒着乌龟;乌龟拆屁,拆得满地。”
      此外,渔歌还有拟人,如儿歌《清水塘边真热闹》“风儿吹,柳儿摇,清水塘边真热闹。青蛙敲起小皮鼓,鸭子吹响扁嘴号,白鹅戴顶小红帽,唧嘎唧嘎唱小调。乐得小鱼摇尾巴,咕噜咕噜吐泡泡。”排比,如广西京族《海歌》“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对偶,如浙江洞头《渔歌》“鲳鱼出世直头进,螃蟹出世横横走,鲻鱼出世啃涂底,乌贼出世倒头撞”。设问,如广东《一对龙虾》:“海水涸(退干),一对龙虾来洗脚,请问秀才恁识字,知俺龙虾几对脚?海水涸悠悠(慢慢退),一对龙虾来洗须,请问秀才恁识字,知俺龙虾几对须?”双关,如山东微山湖《逮泥鳅》:“二十七八月黑头,黑两口子逮泥鳅。一塘泥鳅没逮完,黑妮养个黑丫头。”以及夸张、重复、歇后等多种创作手法。
      在渔区广泛流传的渔歌,是渔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渔区特色的生动画卷。让我们在渔文化的研究中,切实做好中华民族这一“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再筑渔歌辉煌的舞台![作者:  汪成凤  本文刊于2007年第1期<渔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3 19: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