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行!
行,抑或是不行,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你”的时候。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恐怕不能直接说“行”或者“不行”,因为多数时候,无从判断“你”到底行还是不行。
嗯!没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令我始终困惑的问题。因为在“行”与“不行”之间涉及一个“自信”的问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起码在儒家传统中,是没有“自信”这一说的。我们从来都是讲“自知”、讲“自爱”,所以儒家的很多经典要求我们“反求诸己”,再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在分野“穷”与“达”的时候,首先要“自知”,其中“善”表达的就是“自爱”。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而不殆,前提是要“知己”和“知彼”,在“己”和“彼”的先后关系中,首先是“己”。什么是“知己”,“知己”就是“自知”。同样都是退,诸葛亮退守江夏,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关羽败走麦城,那是夕阳西下兵败人亡。这就是“自知”和“自信”差距。
孟子云: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这种“恻隐之心”从哪儿来的?孟子又云: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如此一来答案也就明了了,恻隐之心从“老吾老”、“幼吾幼”中来,同时这“老吾老”、“幼吾幼”传达的另一层意义就是要“自爱”。或许只有这样的“自爱”达到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吧。而“自信”显然没有这样的境界了。
当然,在现代社会,“自信”或许是其意义的,因为“自知”是一种境界,并非与生俱来,那么在无法“自知”的状态下,“自信”就是显现出它的“积极”意义了。所以“自信”不是坏事,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好事,但毕竟是“次”了。
于是,你到底“行”还是“不行”,不在于“自信”,而是“自知”和“自爱”。
搞得很说教,我不是故意的。因为这是命题作文,纯粹瞎掰,瞎掰无罪,瞎掰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