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漫无目的的郊游。不经意经过一个小村庄,被一座美丽而又独特的教堂所吸引。这座“舶来”建筑模式的教堂,在象山我平生可谓第一次见到。
这座教堂有一个温馨的名字——耶稣堂,它的建筑呈长方体,长约10米,宽约15米,高约4米。一眼望去,避雨亭尖尖的屋顶将整座“耶稣堂”托起,突出了基督教向上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同时后移式的结构,体现相对谦虚的姿态。再细看,蓝天下“m”形的弧形屋顶,印迹着历史催生的布景化的早期舶来文化的延续。由于年岁已久,外墙上白色的粉墙开始剥落,但窗檐以及屋顶上的小圆形柱却始终给人纤细向上之感。远观,教堂的泛黄基调与天空以及村庄融为一体;近瞻,处处精致的设计结构映现着光影的变化。耶稣堂无声地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改变了这个村庄千篇一律的风貌。
据当地72岁的林老师介绍,这座教堂建于30年代初,由英国传道士出资建造的。当时只有少数十来个信徒。文革十年间封停,被当地供销社以及农户用作仓库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启用。信徒由最初的十来人扩展到五六十人,这座100多平米的教堂渐渐显拥挤,于80年代初,迁移它处,但这座教堂依旧被信徒们保留下来。
[ 本帖最后由 琼楼 于 2009-10-25 21: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