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作品赏析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画家、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翌年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回国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徐悲鸿在绘画上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尽精微、致广大”,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练、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兼工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善画马,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在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材。
代表作有油画《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有多种画集、研究文集出版,著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