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灾难,造就了一片废墟。西方人预言,唐山将从地球上抹去。
但唐山人行动起来了,解放军行动起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者行动起来了。他们掩埋尸体,清理废墟,开始在废墟之上重建这座几乎被摧毁的城市。
一个十年过去了,唐山人搬进了新建的楼房里。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唐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荣誉奖”的城市。
第三个十年过去了,巨大的港口就要建成,这个古老的工业城市将赢得新的动力……
30年来,唐山不仅没有“从此被地球抹去”。反而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速崛起。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遭到自然无情洗劫的城市,如何一步一步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
扼杀瘟疫
每具尸体挖出来后,宁葆荧就给尸体喷消毒药,如果尸体肢体不全,就尽量凑成整个的再装
地震给唐山留下了24万具尸体。
原唐山二中的老师王淑蔚老人接受我们采访的的时候,眉头紧皱:“那段时间整个城市,都是臭猪肉味,你们真的很难想象。”
那时城市的废污排放系统基本都被破坏,废墟上遍地是垃圾、粪便和污水,唐山地区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而世界灾难史上,但凡大的灾难后往往都伴随着瘟疫横行,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中央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采取了紧急措施。
唐山市防疫站的科员宁葆荧亲身参与了地震后唐山的流行病预防的全过程。他对本报记者回忆:当时最先开到的救灾队伍是解放军,两个礼拜后,工作转移给地方。当时防疫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处理遇难者遗体,堵住疾病源头。宁葆荧参加了在河边的清理队伍,每具尸体挖出来以后,背着喷雾器的宁葆荧就给尸体喷洒消毒药,然后装袋运走。如果尸体的肢体不全,宁葆荧他们会尽量找齐了,凑成整个的再装袋。天气炎热,尸体迅速腐烂变味,现场惨不忍睹。
每天回到临时住处,宁葆荧都不敢穿鞋进去,因为鞋底沾满了腐烂的血肉。给清理人员发的军装和胶鞋,后来全都散发出一股特殊的气味,只能扔掉。
处理了尸体,还要给活人搞预防工作。最麻烦的是动员村民打预防针:“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免费求着人家打预防针,人家还不愿意。”有一天宁葆荧接到消息,有一个村痢疾流行,他急忙赶到那里,建立病历、挨户走访、熬药送到各户,又是抗生素治疗又是草药预防,最后终于扑灭了病情蔓延的势头。
起尸重埋
轰轰烈烈的“尸体清理和再清理”运动结束后,笼罩在唐山上空的瘟疫的阴影消失了
1976年秋,尸体的“就地掩埋”给唐山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50岁的唐山居民王大爷对此记忆犹新,“那些临时掩埋的尸体出现了问题。因为有的埋得很浅,被野狗翻出来,搞得尸横遍野。有时在郊区散步,都能看到被翻开的坟,尸体被撕扯得惨不忍睹。”
为了不引起瘟疫,不影响城市重建工作的开展,1976年入冬后,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了一次“尸体再清理”——将所有掩埋深度不够的尸体重新挖出,或火化,或深埋。
这项“尸体再清理”运动从秋末开始,直到春节前才结束。当时的情景,老人现在仍然无法忘记:
“那天傍晚时分,我在迁尸现场看到部队的人正在挖尸体,他们穿着防化服,带着防毒面具。战士们四人一组,每当挖出尸体时,一个人就立刻给尸体喷上消毒水,一个人用特制的夹子,把尸体揽起来,另外一个人则熟练地用一个大袋子把尸体套住,系紧口,装到车上。
“挖出的尸体,有的没有了胳膊,有的没有了腿,大多数都没有穿衣服。这些战士的旁边,围着一群来认尸的人。每挖出一具,很多人就拥上去辨认,但由于尸体面部已高度腐烂,不成人形,没有人能认出自己的亲人。认尸的人每次都急切地围上来,又都失望地退回去。脸上的表情焦急、痛苦,而又绝望。”
几次轰轰烈烈的大清理之后,唐山的街道变得整洁、干净了。唐山震后1977年和1978年没有疫情出现,确保了震后唐山的重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安置孤儿
1984年,孤儿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军、有的回到唐山,政府安排工作、解决户口,孤儿问题解决了
唐山地震使3000多孩子成了孤儿。除了一部分留在唐山外,761名孤儿送往石家庄和邢台。石家庄育红学校接收了500多人。邢台的学校接收了200多人。
当时,唐山孤儿是分三次运往外地的。孙茂桂当时在民政局生产管理办公室工作,负责送第三批孤儿到石家庄。他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唐山地震两个月后的一个清晨,153名孤儿站在火车站上,等待出发的情景。“穿啥的都有,大的小的,乱七八糟。有的孩子还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但这些孩子不哭不闹,却让孙茂桂感到很突然,他寻思,“可能孩子们的精神方面受了点影响吧。”
石家庄市领导对唐山市来的孤儿相当重视,选了石家庄的职工学校,老师、保育员都是从市里各单位抽调上来,选了最好的。石家庄育红学校的校长也是从市里重点学校选出来的,而且是唐山籍。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石家庄市政府尽一切可能保证孩子的饮食。但有的孩子还是想回唐山,孙茂桂只好安慰他们说:“把唐山建好了,我们就回去!”
那时候育红学校有什么事就打电话给唐山民政局,要唐山去人解决,好像他们是孤儿的家长一样。
1984年,石家庄育红学校解散,有的孤儿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兵,大部分都回唐山了,唐山市给安排工作,解决城市户口。
这样,民政局关于孤儿的工作就结束了。
城市重建
从防震棚到简易房,从简易房到楼房。1986年,23万户居民迁入新居,住房问题解决了
地震后,唐山先搭起了大片大片防震棚:前面两根竹竿,后面四根竹竿,顶上两根竹竿,搭着一块塑料布,棚子四面透风。
原唐山二中的老师王淑蔚老人回忆起住防震棚的日子时,感慨良多:“7·28后那几天,大家住在帐篷里。所谓帐篷,就是用一个架子支起来两片布,跪着爬进去。一个帐篷里住着那么多户人家,各家都有男的女的,大家的解决方式是——这家男的挨着女的,女的再挨着另一家的女的……咱们现在都说帐篷,其实就跟小狗窝似的。”
他的老伴在一旁插话:“一个月以后,快到冬天了,又搭了个好一点的,可以生火了。”1976年入冬前,唐山的窝棚基本消失了,大家都住进了简易房,“终于能站起来了,哎呀,觉得那简易房比几星级宾馆还舒服!……”
在这些简易房里,他们一住就是八年。
86岁的谢宗辅回忆起盖简易房的时候来,像个泥瓦匠一样比划着。
震后,他们全家就一直住在简易房里。“那时候有一次风大,把我们房子上的砖头都吹走了。后来只好压更多砖头。”
唐山最高的地方是凤凰山。那时候站在凤凰山上,满眼里都是盖着油毡的简易房。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10万建设大军云集唐山,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废墟上摆开了重建新唐山的战场。
地震后,唐山的大部分建筑,抗地震都能抗8度,仓库抗7度,唐山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抗震城市。
1986年6月底,全市有23万户居民迁入新居,占当时总户数的98.5%,简易房终于从唐山人的视线里彻底消失,重建新唐山的任务胜利完成。
1990年,联合国把唐山市政府评为“为人类住区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唐山市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荣誉奖”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