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以鱼劝酒的文化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7-3-13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它包含有两个基本精神, “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酒文化,往往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众人皆知,中国人尤其中原人向来以热情好客著称,逢年过节,或遇有亲朋相聚,通常要摆设酒宴相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酒文化。 “鱼头酒”就是这座文化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可以说能够把“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髓体现无遗。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鱼不成宴。宴请宾客时,通常要上条鱼作为一道主菜——意味着“连年有余”。每当酒宴时招待或女主人喊一声:“鱼来了!”,大家精神就会为之大振。这时,将鱼盘放在酒席正中央,鱼头对着谁,谁就要先喝酒,鱼尾对着谁,也要陪着喝酒。然后喝鱼头酒的客人先动筷表示谢意——意为剪彩,此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吃鱼,为酒宴增添了很多情趣。这种酒俗我们称之为“鱼酒令”或称为“鱼头酒”。
  一种社会习俗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鱼头酒的产生和演变也不例外。根据古老传说,鱼头酒起源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病死,宰相范质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翌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风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匆忙派遣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当晚驻兵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他把帅帐安置在镇上东岳庙大殿内,吩咐侍卫在大殿内摆开了酒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鱼来啦!”伴随着洪亮的声音,侍从端上了一个大鱼盘,盘子中央一条金色的黄河大鲤鱼侧卧在热气腾腾的汤汁里,博得在场文官武将的一片喝彩,全桌人人垂涎欲滴。赵匡胤的谋士赵普道:“俗话说得好,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我有个主意,鱼头对着谁,谁就先喝三杯酒,带头吃鱼!”赵匡胤喝了三杯之后,大家开始开怀畅饮。正月初四,诸将为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所以要喝三杯,是因为“三六九向上走”,三、六、九历来是我国各地普遍尊崇的吉祥数。
  这个饮酒的方式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成风行的喝“鱼头酒”了。宴宾时以它助兴,花样也越来越多。上鱼的时候,主人或招待者有意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或者是酒量最大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喝酒吃鱼。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现时情况下,每当鱼上桌,通常要将鱼头朝向主宾,鱼尾对末席或称为(主)陪席,要喝头三尾四酒,即鱼头对着者喝三杯,鱼尾对着者喝四杯。此后,喝鱼头酒者(主宾)相继变着花样把鱼眼、鱼脸、背鳍等不同部位敬献众人,分别说“高看一眼”、“给个面子”、“一帆凤顺”等祝词,请各喝一杯或几杯,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多喝几杯酒,以尽其酒兴。
  头三尾四:最普遍的鱼头酒令,不再赘述。
  肚五背六:酒桌上,坐在主宾下首的往往是主人的亲随(为了便于照顾主宾),上鱼的时候鱼的肚子通常正好对着他们。这时,主宾会说:您是主人的心腹之人啦,这杯酒你应该喝。可以喝到五杯酒,和头三尾四相对应,意谓步步高,也可以一杯了之。根据具体情况,也可用“贴心置腹”来行此酒令,因人而异可以演化为多种解释。注意:最好不要在男女间行此令,以免引起误解。而鱼背对着的人则要喝六杯酒,此人通常坐在副宾的下首,一般是主人的部下或好友——陪酒者,这个酒令解释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或“见到您倍感亲切”等。
  高看一眼:此酒令一般在头三尾四之后进行,行此令的对象往往是酒桌的主人。主宾将鱼的眼睛送与主人,以示对主人的尊重。高看一眼之后还可以再看一眼,也就是加深印象,毕竟每条鱼都有两只眼睛。
  唇齿相依:酒令行到此时似乎冷落了副宾,通常情况下副宾是主宾的同事,这时主宾将鱼唇送与副宾:“咱俩一起来的——唇齿相依啊!”
  一般情况下,喝酒进行到此时,酒桌上的气氛就非常热烈了。主宾可根据现场具体形势决定进一步的安排。通常还可以如此行令:
  委以重任、娓娓动听:拿鱼尾或鱼的尾鳍(臀鳍)做文章,对于年轻小伙子是委以重任,对年轻姑娘往往赞誉她讲话娓娓动听。
  展翅高飞、比翼双飞、一帆凤顺:这些酒令是拿鱼鳍做文章。以鲤鱼为例,背上有一条背鳍,胸部有一对胸鳍,腹部有一对腹绪,鱼尾附近还有一个臀鳍,根据酒桌上人员的多少和组成分别有不同的解释。由于背鳍和腹鳍已经在肚五背六中使用了,这时可用胸鳍送人。对年轻人可说展翅高飞或一帆风顺,如果有夫妻或恋爱中人可说祝他们比翼双飞。
  肝胆相照:在鱼肚子里掏出来一点,送与意气相投之人,谓之肝胆相照。至于鱼的肝和胆在哪里就不必过多追究了。
  望子成龙、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对于桌上的年轻夫妇,可从鱼腹内取出鱼子而行此令。当然要注意,一是鱼内刚好要有鱼子,二是要强调不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至于给个脸(面子)、如鲠在喉、芒刺在背等等这些酒令常见于非常熟悉的朋友中间,有些甚至带有很大的玩笑成分,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最后,可以以一句吉祥话语“团团圆圆”大家共同干一杯来结束。
  如果主宾图省事,懒得一个个敬献众人,可以拿一支筷子从鱼嘴里捅一捅:通通都喝!不过这种鱼酒令似乎过于霸道,在中原一带不大盛行。或者用一物(如菜叶)盖着鱼头:一概不喝,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便宴上,或者是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
  一条鱼上来,一般情况下要让在座的每人都喝到酒。至于每次喝几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道听途说,曾经有一条鱼的鱼头酒喝了108杯!我们曾经约了朋友尝试着演练一番,当进行到第78杯酒的时候就没法继续进行了,因为此时酒桌上有好几位眼看就要睡觉了,也怪当时的酒杯确实大了一点点儿!
  鱼头酒的酒令都蕴含古风,但可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临时编就。为的是烘托气氛,让在座的朋友多喝点酒高兴而已。如果发展为赌酒、斗酒的话,就违背了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了,也亵渎了酒文化的“文化”含义。
空子 发表于 2007-3-14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而论,是否也有以肉劝酒这一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5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