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何敏求诗钞》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7-3-12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94年12月,象山县政协文历史资料委员会编。
      何敏求花甲学诗,感怀即兴每以吟咏出之,得四百余篇。《何敏求诗钞》选其中135首,分为《纪游篇》(内编、外编)、《唱酬篇》、《抒怀篇》、《感时篇》。奉化觉人毛翼虎、闽侯何家濂、史致圻分别作序。[吴成根]
3-12 049.jpg
空子 发表于 2007-3-12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公敏求,下照中!
何敏求.jpg
空子 发表于 2007-3-12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3月11日傍晚5时40分,何公敏求撒手人寰,魂归道山。

  电灯光下一片哭声,我伫立床前,泪眼模糊。浓重的云幕下,冷雨敲窗,淅淅沥沥。我含着悲痛回到书斋,向几位亲近的朋友报了噩耗,便陷入了断断续续的沉思。

  一

  敏求公是我本家长辈。对于他,我熟悉却又陌生。三年前有一位族兄续修宗谱,叫我为敏求公写一篇小传,我想写而又无从下笔。我熟悉的他是我少年时期的校长,老年时期的诗友。至于他一生中的经历,只能粗知个大概。

  不能忘记的是我12岁那年(1945)暑假,敏求公有事来我家。大人们的事谈完后,临走,他顺便翻看了我的作文本,笑着对我父亲说:“这小孩子似乎不必再读六年级了,下学期象山县立初中迁到儒雅洋,你不妨带他去报名。”放下作文本,他摸摸我的头,接着又说了一句:“说不定还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呢!”就这样,我升入了象山初中,敏求公成了我的校长。进入学校,我只在每周纪念会上听他抑扬顿挫的讲话,平时遇到了,我总先低下头,飞快地走过。他不苟言笑,作为学生,对他只是敬畏。到了假期,我遇到疑难去请教时,态度便不同了,变得和蔼可亲,各学科的问题他都能深入浅出地一一解答。完毕后告别,他总要留我吃点水果,还嘱我下次再来。

  以后的几十年就没有见面了,我只从亲友无意间的闲聊中,获悉他人生浮沉的一鳞半爪。直到他移居丹城,应邀参加《象山县志》和《象山县地名志》的编纂,才有晤面的机会。当时我在县教育局教研室任职,杂务冗集,他非常敬业,工作也很忙。虽有来往,我只是执小辈谒见之礼,很少推心置腹的长谈。

  二

  到九十年代初期,他已秩晋七五,辞去了地名志办公室的工作,赋闲在家。我几次去看望他,见他非常专注地伏案读书做笔记。早逾古稀,还要如此认真做学问?我不禁心里纳闷。一看,原来在阅读向地名志办公室借来的《中国战争史》,厚厚的几本,18卷,400余万字,台湾三军大学编著。我没有正面询问,只是劝他多多休息,颐养天年。他莞尔一笑:“时不我待,活到老,学到老嘛!”以后几次去探望,他有时掩卷冥思,有时奋笔疾书。几次晤谈,我才逐渐了解,他要强而执着,体谅子女的艰难,不想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他常说,老人最怕思维衰老,读点书、写点东西,是知识分子的养生之道,如果有点稿费,不妨“为稻粱谋”。他想把这部书浓缩成30万字,然后把书稿寄给在台北的儿子,转给在台的象山故旧徐培根先生、何志浩先生看看。经一年的辛苦经营,终于完稿,题书名为《中国战争史简编》,寄到台北。徐培根先生读完全稿,评语是:“简而不阙,略而不漏,取舍得体,褒贬允当。”蒋纬国先生乐于为之作序,称全书“以简驭繁”,“文约句炼,能不失原著之精神,庶几有裨于原著之普及。”之后,书由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于1993年3月出版。敏求公以75岁高龄,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这样一部长篇巨著的缩编,且能得到知名军事学家的很高评价。其毅力精力,才思文藻,在象山历史上实属罕见,更为我们后辈所望尘莫及!

  三

  1992年重阳节,象山文史界中华诗词爱好者在文化馆倡导下,成立诗社。命名“缨溪”,乃据敏求公的建议而确定。翌年归属政协领导,他以深厚的文史功底和高洁的襟怀为同仁所折服,被尊为名誉社长。一年后政协文史委辑集他的诗作,印行了《何敏求诗抄》。我以县政协常委忝任副社长,爱诗而不能作诗,勉强追随,徒具虚名。同在诗社,常有切磋,敏求公实为诗社中之良师,我由是得近芳泽,如有寸进,皆赖公之力。退休后,我于1998年接替刘荣之先生任诗社社长,兼作诗刊编辑。社中敏求公之诗作最多,他诗才敏捷,寓目成吟,每月有诗词十几首,且涵盖面极广,举凡国家大事、身边琐事、林泉花草、亲友应酬,均有所及。诗如其人,敏求公一身正气,宠辱不惊,耿介守志,直抒是非,爱国爱乡,老而弥坚,传统的章法与时代的气息能和谐结合,陈而不迂,新而不俗。敏求公自云“老而学诗,初不求韵律。”迨至七十以后,韵律对仗,得心应手,工整圆熟;偶尔填词,意境格律,亦甚精致。

  1999年,继第一本《何敏求诗抄》之后,又印行了《敏求诗抄》。五年里共有诗词千余首,经初步自选,尚有560首。嘱我作序,并虚怀若谷,请我提出修改意见,俾能精益求精。我班门弄斧,写了序言,不揣冒昧,就诗的含蓄蕴藉、比兴手法的运用及结句的余味等三方面提出了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意见,不料敏求公欣然接受,从头删改,重新誊录,得400首,还对我谬加赞赏,以后更常与我切磋诗艺。他曾有一诗寄我:

  与诗友元均促膝谈词,切磋中颇获感悟,亦人生乐事也。因即兴得句:

  吟哦乐事重推敲,一字吟安通体高。

  格律园中多妙趣,洞天福地景难描。

  2004年3月,我迁居新屋,邀他和几位吟友小聚,他手书一轴送我:

  菩萨蛮·赠元均吟友乔迁

  天光云影吟眸拓,新交旧雨倾觞酌。远籁送瑶琴,神怡林壑音。诗书诚足乐,胜境招松鹤。山海两钟灵,风清月满庭。

  附赠一副手书贺联是:“豪情任化烟云旆  养性长吟水竹居。”

  因为这副贺联,我名自己的书斋曰“水竹居”。 2005年选辑了几篇文章与诗词,出版的诗文集也称《水竹居文存》,并送他一册求正。他读后又赠我两首诗《戏题水竹居》,今录其一:

  息影城东水竹居,《文存》一卷见琼琚。

  闲居独审烟霞色,野马咸凭淑气嘘。

  心旷神怡多雅趣,情闲致逸得宽余。

  人生七十老犹壮,渭水何妨学钓鱼!

四  不料今年入春之后,敏求公竟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宁海和平岙“定象联中”旧址纪念馆的建设,嘱我在落成之后,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去和平岙参加典礼。他还说:“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回顾诸事,已心无挂碍。我飘然而来,安然而去。一生但求无愧于乡里父老,无愧为何氏子孙!”

  在人生启步时,他给我激励,给我教育,进入古稀之年,他又给我启迪,给我榜样。他永远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敏求公走了,风范长存!
空子 发表于 2007-3-12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敏求先生与欧阳桥

  欧阳桥位于西周镇伊家村西沙岭之西坡岭脚,屹立于纵贯西周镇儒雅洋村和伊家村的缘溪之上,是一座三孔乱石拱桥。1939年一场大暴风后,洪水冲毁了原有的大桥。不久,村人造了一座木板桥。由于桥底与水面接近,一下大雨,洪水从桥上流过,交通随之断绝。况且木板很快朽腐,桥再次被毁。我父亲应尚才看到这情景,就想在这里建造一座石桥。当时,他求助过很多人,很多人都说:“难呀!”后来,他遇到蒙顶山天寿寺和尚功宝师傅。两人一拍即合,决心在此建造一座石拱桥。他们走访各村各岙,挨家挨户求助。当时以米作价,每户5升、一斗、一石,多的5石。父亲和功宝师傅等足迹遍及象山全县直至宁海桥头胡等地。大约花了大半年时间,所求助来的大米只够支付给打石工。

  正在资金严重不足之时,我父亲跨入了何恭房大门,向何敏求先生求助。何先生见到我父亲态度非常和气,问:“你是谁?”我父亲回答:“应尚才。”何先生很有礼貌地说:“你就是尚才哥呀!”父亲听到叫一声“哥”,非常激动。何先生接着说:“你与功宝师傅设法复建欧阳桥吗?”我父亲答道:“就是为了此事来向你求助。”何先生说:“有什么困难你说吧!”我父亲将造桥资金缺乏等情况一一向他说了。何敏求先生不加思索地表态:“搭桥架子的木材要多少,就在我山上砍伐多少,欠缺的资金由我全包。你放心大胆干,这是一件大好事。”我父亲听了高兴得三步两脚跨出何恭房四道大门。接着,马上成立建桥委员会,父亲去宁海找来造桥师傅葛永祥,招来打石工,筹划材料,开始动工造桥。造桥完毕后,欠缺的资金均由何敏求先生在洋庄(南庄小东洋)出卖36亩田所得资金承担。

  何先生还对我父亲指导:要承包人葛永祥立下字据,以防事后发生事端(字据至今还保存着)。何先生还说:“出丹城过墙头爬过十里西沙岭,下去就是欧阳桥。从西周过儒雅洋也必走过欧阳桥。从淡港莲花过伊家村也得走过欧阳桥。欧阳桥是我县是三条主要道路的必经之桥,要在桥边修建3间殿堂式凉亭,还要四季备茶。”接着,他出资向伊家村人伊中星买来2分良田,计国币(即储备票)120万元,作为茶钿。

  何敏求先生虽然逝世了,但是欧阳桥至今还雄伟地跨在缘溪之上
空子 发表于 2007-3-1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图为欧阳桥
欧阳桥.jpg
幸福花瓣 发表于 2007-3-13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浪漫雨丝两人年少时,曾经在何老师家里学习过几年,何老师认真细致的学术作风,待人温和谦逊的礼仪,给我们留下的是一辈子的教诲.
 楼主| 成根 发表于 2007-3-15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飘然而来,安然而去;一代名师,风范长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5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