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古文化博览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7-3-10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瓷窑址也是象山的一大特色。主要有唐陈岙青瓷窑址、东塘山宋代青瓷窑址、山厂明清青花瓷窑址等。其中唐陈岙青瓷窑址在中国古瓷窑历史中也记有它的一页。象山港边、黄大山(黄避岙乡)脚,两条青瓷窑在经历了一场水与火的洗礼后,像蛰龙,一伏就是一千四百年,直到1974年,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与省、县的文物工作都跋山涉水才重新发现了它--初唐陈岙青瓷窑址。
    并卧的两条龙窑均长50米、宽5米,周围十亩范围内堆满了1米多厚的各种碗、盘、钵、瓶、罐、瓮残片与窑具,附近还有工场、瓷士矿。器物造型古朴稳重、结实耐用而不失秀气。上腹部以上施青釉,釉面上以大片彩色或几种颜色相间调配起来的斑点、斑块图案作为大宗装饰,这在我国青瓷装饰艺术中是比较早的。勤劳聪明的工匠们已熟练地掌握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制瓷工艺工要求。窑场规模大、产量多,不仅满足本地要求,还利用海路运输便利远销外地。
    中国瓷器在东汉成熟,浙江越窑青音乐瓷在晚唐进入繁荣时期,而初唐的窑址却是少见的。著名陶瓷专家李知晏先生说:"东海之滨唐代初期青瓷窑址的发现,在全国来说是每一次,这在我国瓷器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宋代的象山瓷业自有新的进程。明代曹昭《格古要论》等七种古文献均记载,象山瓷窑是宋代的,其特点是"色白滋润者高,色黄而质粗者低"。宋代象山有生产白瓷的窑口,1987年在丹城东塘山发现了一处宋代窑址,却仍是青瓷窑。明清两代,象山随着全国青花瓷业的鼎盛同步发展,珠溪山厂明清青花瓷窑址的发现便是最好的注脚。象山古瓷窑址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中有其一席之地,白瓷窑的发现对我国宋代瓷业"南青北白"基本格局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始终没有寻到当年的白瓷窑,专家们推测半岛历史上的面纱、醒来的那一天!果然,从县文物部门传来了发现白瓷的消息!
2006-5-31_21072221535.jpg
2006-5-31_21072342392.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10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这块热土上,大凡风光秀丽之地多佛院道观。半岛虽为弹丸之地,却也可说是禅院林立了,早年的就有西寺、东寺、普明寺、常乐寺、智门寺、瑞龙寺等,令人目不暇接,既体现了一种文化,又体现了那个时代佛教思想的无孔不入!
    南朝宋元嘉二年(425)佛家的目光瞄准了象鼻山西古木参天、溪水潺潺的向阳山地,西寺在绿荫丛中就拔地而起,有了半岛佛国第一家--凤跃院。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等慈禅寺",明洪武二十四年立为丛林。传统的艺术讲究对称,因此后人又在东侧山坡另建成一座"宝梵讲寺",称东寺,并为"象"的双目。西寺早在宋、元时代便是寺大僧众,香火兴盛的弘法道场。此处的建筑规模较大,以金刚殿、贺通宝殿、大雄宝殿和玉佛殿为轴心,东西有药王殿、地藏王殿及许多厢房,还有方丈室、藏经室、曲廊、石亭等,总占地近五千平方米。殿宇建筑随地势而起伏,错落有致,整体上呈北高南低。寺容壮观,气势恢宏,依青山傍碧溪。当时,立寺门即可远眺碧海万顷,浪涛拍岸。
    寺内圆通殿原为大雄宝殿,修建于民国时期,五开间,其中六根石柱,高大古朴,尤为醒目。一尊"千手观音",端坐莲台,金光熠熠,造型精美。高大雄伟的在雄宝殿是全新建筑,外形为传统的双层宫殿式风格,屋脊高十九米,飞檐翘角,画梁雕栋。内部更是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大红柱子,精可两人合抱,中间数根高达十三米。此殿建成,仅梁柱用木就耗资百万余元。内奉"三世尊",三尊大佛雕像及左、右两壁前所塑菩萨、罗汉,俱遍体金光,令满殿生辉。正如其山门对联:治平赐等慈,洪武立丛林,千载沧桑,佛光重放,宝刹于今成胜迹;翠岫呈伏象,碧溪鸣凤跃,四时烟霭,禅意更添,梵声起处涤尘心。
    陶弘景是中国的道学大家,更是象山道教的开山老祖了。这道教到了象山也渗透着海的韵味:陶弘景的行道处取海上传说中的"蓬莱"为名;规模最大的瀛海道院,庙名的海味则是更加的浓烈!
    鱼师庙是象山半岛境内较为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半岛上不仅有历史唯物主义悠久的妈祖庙,还建有与海相关的各种庙宇,有海神庙、海潮庙、镇海庙、平水庙等。惟有鱼师庙是这一方独有的。她的存在同是人类对自然崇敬的一个真实反映。境内有鱼师庙多处,在爵溪镇的史载名为鱼师娘娘庙。
    石浦港的鱼师庙占地面积不大,内塑男女鱼师各一尊,以鱼骨为构件。每当渔汛开始,渔家先后前往鱼师庙祭拜,祈求出海时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石浦港的鱼师庙建在现滨海路石浦宾馆的地界上,因拓建沿港马路而拆毁。新近发现当年用于建庙的巨大鱼骨,民间正在筹划复建。
    70年代初的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仍有成群结队的海豚从石浦港的铜瓦门蜂涌而入,大者如牛小者如猪,呈S形上下游动而进,忽而昂出头部,忽而露出鳍尾,其势浩浩然如翻江倒海,半观异常。当地渔家称海豚为拜港猪。当海豚游至鱼师庙海面时,身体忽而转向,其首正对着鱼师庙,游动中的养成酷如在向鱼师菩萨拜祭。因为渔家尊海豚为海中神灵,每当此时,船上的渔家急忙取出早早备妥的香烛,有条不紊地点烛烯香放鞭炮,十分虔诚地向进港的海豚朝拜,愿渔船出海时能得到它们的保佑。
    鱼师庙的起源在于海豚的季节性回游路线而引起。海豚游经港湾后是从港湾北首东西向的铜瓦门出游,由于潮流的原因,先行冲着港面游动,而后借着潮流转向港口。当冲着港岸时,满港的大小海豚酷如向港岸朝拜,百姓认为这一处地地竟然引来历被渔家崇敬的海豚的朝拜,必有灵气,也就在这神灵之地建了一座鱼师庙。
    用鱼骨来建鱼师庙更显出渔村的一种渔文化的内涵所在。目前仍可见巨大鱼骨为栋梁的风采,在岳头村的一祠堂内,有一根跨度约3.5公尺长的鱼骨架在梁的下方。虽不承重,却显出一大海韵味。仰头细望,隐约可见鱼骨上的墨迹--"大清乾隆贰拾年"。这是一根鲨鱼的下腭骨。骨头的来历在老一辈言语中流传已久,说是当年海上漂来了一条已经死亡的庞大鲨鱼,搁在滩涂上,于是有了二根巨大的鲨鱼下腭骨头,一根架到祠堂的栋梁上,另一根曾为村外"客爱亭"的脊檩。
    象山还有一座很特别的庙,当你一脚踏进门槛,目光会被神龛上的一个黑脸神像所吸引,第一个猜想他该是包公!然而,他的额上没有那第三只"太阳眼",穿的不是文官的服饰,况且与他同处一个神龛的也不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这一帮子。向银须飘逸的"庙祝"打听,才知道这黑脸的是明抗倭英雄戚继光。


[ Last edited by 甬象 on 2007-3-10 at 20:20 ]
2006-5-31_21072419286.jpg
2006-5-31_21073169965.jpg
2006-5-31_21072932258.jpg
2006-5-31_21072786977.jpg
2006-5-31_21072559323.jpg
2006-5-31_21072821209.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10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黑脸的戚继光约莫是中华大地上绝无仅有的。查遍史料也不见戚继光到过象山的记载。黑脸的戚将军立足延昌那也是海的功劳。早年,延昌的渔民在出海时,发现洋面上漂浮着一尊与人体相等的木质雕像,衣衫褴褛,先以为是遇难的人,于是将它捞了上来。
    这一方的渔家有个规矩,海上作业时碰到遇难的尸体必得捞将上来,这一举措还有个极美的称谓--"捞元宝"。将这"元宝"带回岸上,苦无人认尸,定要好生埋葬。而这次捞上一看却是一尊神像,依稀可以辨出是戚继光。由于年长月久,漂在涨上的木色变得黑糊糊,不知哪位人士,灵机一动"因色而为之",干脆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整后涂成了个黑脸,穿上明代的将军服,戴上帽,成了尊黑脸的戚继光像,还为他造了座小庙--戚将军庙。
    后来才知道,这雕像原是在台州沿海的一座庙里"生活"的,由于台风冲塌了堤坝,也冲塌了神庙,戚将军雕像流落大海,最后落脚延昌。象山这一带当年也是倭寇入侵频繁之地,百姓对抗倭将领情有独钟。十年浩 动期间,戚将军雕像成了封资修残余,也在横扫之列,当地百姓在"铁扫把"未到之前,把雕像藏了起来。那些造反的人在村上转悠了好些日子不见将军尊容,当地百姓个个守口如瓶,终于使得雕像再次躲过动难。
    与戚将军同处一龛的是宋朝末代皇帝赵?。其实,原先他也有专门供奉的庙宇,石浦昌国的海边沙滩还有个"宋皇城"。历史上没有记载有那个宋代的皇帝到过象山。但《象山县志》上却有明白的记载,百姓中也有生动的传说。宋时,最后一个皇帝赵?被元兵追得走投无路,以至在远离大陆的海岛也无法藏身,船行大海找不到立足之地,大臣陆秀背着赵?投海而尽。正是这之后的日子,海上漂来了一个身着龙袍,头戴皇冠,脚着皇靴的尸体。石浦、延昌、昌国三地百姓为之奔走相告,引得三处百姓和当地闻人一场争夺皇帝尸体的大纷争!假若这是一位举白旗向元投诚的皇家人物,一定不会如此礼遇。这位皇帝虽无能,死得很窝囊但也有几分民族气概。在外族大举入侵时的百姓,虽对当朝末代皇帝的无能有诸多的怨愤,但对他的气节还是认同,因为他毕竟不是一个卖国的皇帝。
    面对这位皇帝,三方在激烈的争执中,出台了一个折衷的方案:身葬昌国沙头、帽供延昌、靴存石浦也就有了石浦、延晶两地的宋皇庙(宫),昌国沙头的"宋皇城"。县志所记载的"宋皇城",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城池,其实是一座较大的坟墓,四周砌以城墙式的围墙,远望恰如城。"宋皇城"年久日远迹全无,但这沙滩也成了"宋皇城沙滩"。
    而今因"住房"面积紧张,延昌"宋皇宫"又为别用,让妈祖、戚继光、皇帝们同处一室,也是无奈之举。而且当地百姓将宋代的皇帝与明朝的大将放在同一个神龛中,把他们之间的高低贵贱差别一抹了之,令他们再也无法给人有那种高深莫测的神威了,更多的是对死去人的在世时可贵精神的认可和发扬。
    从海上漂来的东西很多,而能够留下来的却很少!这历史上能否流传下来的民间海洋文化拍板权,还是在百姓手中,民间百姓说行就能流芳百世!说不行也就无法流传!虽无从考证这漂来的是真皇帝还是假皇帝,那戚继光是真是假,但百姓认同了,也就有了这样的传颂。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些传颂还将这样沿续下去。
2006-5-31_21074129242.jpg
2006-5-31_21074269254.jpg
2006-5-31_21074464200.jpg
2006-5-31.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1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因为有了这海和港,给这腹地有限的石浦、延昌带来了历史上的繁华。在山坡上下、港湾南北,透射出滨海村镇街道的独特魅力,迎来一拨拨体验大海气息、渔村风貌的游客,招来一队队寻古觅旧的画家、摄影家。
    石浦是省历史上文化名镇,老街旧巷基本上是明清时的建筑。结构繁复,像上代人留下的一张古旧的网,街巷相交,传递着舒缓悠扬的韵律。街的根基是靠海港的几个小山头和山洼洼,从港边建向山头,从山头延向山脚,高低参差、回旋起伏九曲连环。
    明清时盛极一时的中街从老城中心顺北坡而下,木结构的街楼勾勒出一条沿山青石板覆面的商贸大街,其间有洋行、当铺、染坊、药店,老字号林立。昔日商贾如云,今天游客如织,很有江南重镇的富贵气象。从城楼南下接福建街,西北向通着九字曲,九字曲打了个结牵住了后街和前街,像吴越地区的地方小戏,唱起来你侬我侬、九曲百旋的,很是回肠荡气。
    网一样的密缀交结的旧巷子,就从老街的侧翼里衍生出来,七弄八岔,爬高走低,连绵不断,隐伏在白墙黑瓦、朱门荜户的夹缝里。单是中街一脉,岔开去的就有谢家弄、巡司弄、黎家弄、回头弄,前呼后应,环环相扣着,就像一首怎么读都顺溜的回文诗。七拐八弯,接近终了时,却蓦然一"炸",出现了几条规则齐整的岔道,几家高门大院扼踞道中,壁走龙蛇,檐飞天外,把小镇几百年的富庶和辉煌都浓缩进了端庄、周正,却是小家碧玉式的家庭府第里。巷子深深,便如藤蔓缠连,多家四合院坐落其间,正是"花开几朵,各表一枝"。有巷名回头弄,两侧是对峙的防火墙,从巷子里仰头看,看到的是白云、飞鸟,还有被切割成长长条条的天空碎片,从容不迫。
    旧巷子出来的石浦居民就像站在一幅黑白照片里,让人瞅着可亲,见了眼熟。他们具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走在街上总觉得他们在笑,总觉得他们要跟你打招呼了,交臂而过时,那份淡淡的温情还要伴你走一程。
    旧巷子里的百姓像巷子一样悠长,不忙着做什么,不急着奔什么去:他们面对的是小康:男的去捕鱼,去做工,女的去织网,去劈鲞,充满海腥味的日子就像挂在檐前的鱼鲞,芳醇而清白,新鲜而挺刮。天晴时,东家的晾衣杆一戳就戳到了西家的瓦楞上,两檐下女子隔着条巷子,窗对窗地闲聊,粗门大嗓,嚷嚷得整个巷子都明白。要不多久,巷了底下就有和的女人来插话,仰了张脸,犀牛望月那样,一脸的欣喜和生动。老巷老得大大咧咧,旧巷小得幽深迷蒙。诗情画意顿奔心头。
    老街老中透出昔日青春,石浦的中街和延昌的老街,灰白色的防火墙隔三差五地壁立眼前,让行人老老实实地从它的月洞门下穿过,去寻觅、感悟近海省级历史古镇那古老的文明和情趣。
    亭、坊、碑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创造,给后人留下了当初那个年月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写照。境上可查的各种不同功用的亭有望海楼、观澜亭、曲水亭、濯缨亭、竹间亭等。而漫步村头巷尾和日见荒芜的石子、石板古道上,还能见官建的驿站、贞节牌坊和民建的娱乐戏亭、歇脚的凉亭,静心之下细细体味仍可听得那默默的诉说。
2006-5-31_21074877166.jpg
2006-5-31_21074636087.jpg
2006-5-31_21075011987.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1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爵溪旧城区主街呈十字形,在十字街口有一戏亭,俗称街心戏亭。因爵溪所城呈船形,故有"沙船城"之称。南门是船头,街心戏亭是桅杆,因此又称桅亭。昔日爵溪每逢渔汛,外地渔船多达二千余艘,一时商贾云集,摊贩熙攘,戏班、杂耍亦应时而至。
    戏亭始建乾隆时期,屡圮屡建。1984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时,按原貌修葺一新。亭座北朝南,台基占地25平方米,亭高超过11米。重檐攒尖顶,平身科三攒,与角科同为七踩,青色筒瓦屋面、戗脊饰兽,葫芦宝顶。额枋三面描刻兼具,为龙凤花鸟及戏曲人物。内部转角交接处饰"垂莲柱",雕作花篮状,篮底各刻一字,四字合读可成句--"合所平安"。正面额枋上原悬有"朗鉴蓬瀛"匾额,落款为乾隆戊年,可能为戏亭初建时间。戏台藻井用斗拱叠涩作收缩,造作讲究。
  亭北为明间过街楼式四间厢楼,为演员化妆、休息场所,亭东、西南三面分朝三条大街。平时为交通要道,常有人设摊做买卖,演戏时只需在四石柱间按上横木,铺上台板即可,在三条大街上均可观看演出,可容千人,视线良好。
2006-5-31_21075125200.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1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墙头镇西溪岭上的元代驿亭,前亭后驿,是境内惟一尚存的驿亭。象山境内更多的是多道路上的凉亭,亭中刻亭联构成另一道风景线,读来饶有意味。凉亭,也称路廊,为行旅歇、避雨挡日之所。不过,随着交通的日趋发达,凉亭正在逐渐失却其存在的价值。
    凉亭联,是凉亭的一种文化点缀。在象山的亭联中,有很大部分是对应其功用而发挥的,写得趣味十足。如石浦盐厂路廊中的一联云:"倦客到来暂且歇,行人归去不须忙。"虽语意浅白,但口气亲切,如迎送自家客人。昌国西门外的武牙峻亭,内镌两副楹联,其一云:"力倦到来堪歇息,途长少坐且徐行。"敬请行人在此休息,又恐行人归程尚远,劝其不可多耽,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另一联云:"日之方中子休矣,道之云远曷行乎。"语意委婉,有长者口气,告诫其不可贪坐流连,否则路还很远,如何走得到家呢?写得太文绉绉了点。这类亭联中,较为雅俗共赏的有莲花双汪亭中的一联:"已过数重山,到此何妨少憩。还有几许路,请君慎勿耽延。"文词洒脱,感情真挚,对路人如同亲朋。力疲小憩者读此楹联,定会感到人际温暖,如惠风扑面。
  许多凉亭,其附近有水井或泉水,并在亭内设有茶缸,以供行人或在近处劳作的人们畅饮清凉之水,得以解渴祛暑。西周黄栀?的双解亭,便是以"饮水解渴,小憩解惫"之义而得名,亭内设有茶槽一口,其前后各镌短联一副:"一杯能止渴,两腋便生风。"说得多么风趣。"可济行人渴,聊抒旅客情。"真是古道热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昌国南门外的丰乐亭有两联,其一云:"口燥何妨茶满饮,力疲最好磴斜依。"切情切景,形象生动。另一联云:"植杖耘余姑小坐,扶犁插后且闲谭。"极富生活情趣,简直是一幅旧时农村的风情画,洋溢着那年代淳厚的乡情。
  凉亭,往来的是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南北行人,东西过客,实为思想宣传的一方佳地,故亭联中不乏有讲修身养性、人生哲理之类的。如武牙峻亭中的另一副楹联便是:"世间人得缓且缓,天下事可行则行。"联中深含道家顺其自然之理,只可惜世人难以真正做到。联中"得缓且缓"、"可行则行",从字面盾亦跟行人休息、赶路相照应,亭联于此有语意双关之妙。海口公心亭中的一联也属此例,其曰:"公道在人凭月旦,心经无我任云游。"作者以鹤顶格嵌"公心"二字,以点亭名,撰得较为巧妙。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宠辱不惊,无牵无挂,这是何等博大的心胸!
凉亭联中的写景联,其佼佼者,当推新桥梓树岭亭中的一副:"花外莺声闲唱晓,亭间月色静依人。"绘声绘色。山间野花,岭树啼莺,天际晓月,古道凉亭,早起行人,组合成一幅清新优美的春晓早行图,确实写得如诗如画,韵味无穷。


[ Last edited by 甬象 on 2007-3-10 at 20:37 ]
2006-5-31_21075357697.jpg
2006-5-31_21075435742.jpg
2006-5-31_21075568131.jpg
2006-5-31_21075763983.jpg
2006-5-31_21080095041.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1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境上曾有70多座各式石坊,保存较为完整,而有特色的是在晓塘乡月楼岙村"钟郝遗徽"石坊。方形单词、重檐歇山,如亭如轿、似楼似阁,构筑玲珑、雕饰精美,座落于青山旁、村道边,醒目、雅致,建筑形式堪称一绝。
  坊中"坤德永贞"碑,清咸丰元年(1851)立,载浙江巡抚院等官府为该地儒士耀序发妻黄孺人题请旌表节孝事。黄氏适庄耀序结?未久,耀序病殃,姑老在堂,素患目疾,氏奉汤药唯谨,年五十余亲理内政不少懈,人咸敬之。坊镌楹联"冷抱冰心尽节尽孝,苦丸熊胆课子课孙",额披"钟郝遗徽"以作褒扬。钟郝者,汉晋间王司陡浑妻钟氏与弟湛妻郝氏,门户殊异,但郝不以贱下钟、钟不以贵陵郝,时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黄氏德行不亚钟郝。"三从四德"封建糟粕当弃不取,但黄氏、钟郝之优秀品德仍足式范。"钟郝遗徽"石坊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以其自身的魅力诉说着不泯的故事。
  树碑是古文化的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境内最有名气的碑当数"蓬莱观碑"。但历史上的碑种繁多,有赵构为象山香色特异的丹桂所题的"宋高宗丹桂诗碑"和护境寺的"赵构碑为黑石、行书、高等人,无题,上刻有:"如无神灵福慧,何能指示寡人脱险;未知广福院可朝遗迹,今日观护境禅寺重兴。"为四行,落款处--"赵构御笔手书,大宋建隆囗年"。而最为臭名昭著的,是当年日军入侵象山茅洋砩矿时,建造从矿区到码头的小铁路完工后,所立下的石碑,厚约十五公分,碑色为粉红,高过人。碑文是"道途竣工纪念碑"落款为--"大日本象山司令部陆军第十师参谋长"。
2006-5-31_21080371653.jpg
2006-5-31_21080412360.jpg
2006-5-31_21080194575.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10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
2006-5-31_21075291796.jpg
成根 发表于 2007-3-1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LZ将象山各地的文物一一展示,图文并茂,不愧为<古文化博览>!
skyhood 发表于 2007-3-11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甬象是自己拍的照片?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3-1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也 非也
空子 发表于 2007-3-11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甬象此帖,可谓丰富啊!
lydymd 发表于 2007-3-25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15 03: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