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灯、渔家号子到渔鼓、妈祖巡安
半岛渔文化越来越醇香
开渔节前夕,马布银老人忙了起来,坐在自家屋前扎着他的鱼灯,绘制图纸、劈篾、扎架、剪纸、裁布、糊纸、着色、绘描……老人的屋前显得有点杂乱,一旁摆放着已经扎好的鲈鱼、石斑鱼鱼灯和几条还未成形的鱼灯骨架,老人说:“这一个月来,我每天要做4、5个小时,累是累了点,但看到开渔节时,街边悬挂自己做的鱼灯,心里特别高兴!”
我县拥有源远流长的渔文化历史:六千多年的塔山文化遗址、明清海防文化遗址、古陶窑、古沉船等文物点遍布城乡。象山渔鼓、龙灯、鱼灯、渔歌号子等民间文化代代相传。旨在进一步挖掘、整理、创新、弘扬、提升渔文化,我县相继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出版了全国首创的《渔文化》杂志,并开通了渔文化网站,渔文化艺术展、渔文化书法大赛、中国渔文化摄影大赛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此外,我县将渔文化研究引入学校教育领域,突出渔文化课题的本土化建设,有关人士经常辗转各中小学校讲授渔文化课。我县成为“中国渔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
这几天渔家号子领衔表演者苏文伟也特别忙碌,他正和自己的队伍做着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作为文化干部,苏文伟说:“将渔家号子原汁原味的表演好,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并让这一文化遗产世代流传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目前,在全县各地,像马布银、苏文伟这样忙碌着的人不在少数,爵溪的渔鼓、东门的船鼓、昌国的抬阁、珠水溪的母子龙……将在开渔节期间一展自己的芳容。县大型活动办公室主任钱江说:“渔文化民俗活动,一开始是以点缀活动参与进来的,而后通过整合、提炼,渔文化成为开渔节重要的内容之一,正是开渔节使其得到了集中的展现,正是开渔节使其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各色鱼灯高挂渔港,东门船鼓擂动,担鱼比赛,大型舞龙,昌国抬阁,民间灯舞,渔家号子……连续十一届开渔节的展示,不仅让很多市民对此表示诧异和惊叹,还吸引了全国民俗专家齐聚象山。一手经营海达渔鼓的奚斌辉说:“开渔节成为民俗文化新生的重要推手。”2003年,他挖掘整理爵溪渔鼓,首次亮相当年的开渔节后,受到专家和群众的好评。通过4年艰辛,四易版本,增添舞美道具、音乐内涵,更加完美地表现江南渔家人豪爽、香美、灵巧的性格。该节目2006年获得省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金奖,2007年达到民间文艺的顶峰,获得了我国目前最高级别的群众文艺政府奖——第十四届中国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群星奖表演奖”。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广场文艺表演,并走出国门,远赴土耳其参加伊兹密尔国际文化节。
从开渔节走出去的“草根文化”名正言顺的进入艺术殿堂的绝非只有海达渔鼓一个。赵汉文老渔民喊唱飘着海腥味的渔家“信天游”——渔家号子,先后获得宁波市社区文化调演创作、表演双金奖,浙江省社区优秀文艺汇演银奖等,参加上海旅游节开幕式,亮相央视频道,观看过渔家号子的观众达10万余人次。2007年,象山新闻《陈老大的心事》获得浙江省第三届曲艺新作大赛暨“群星奖”选拔赛的创作、表演双金奖;象山小唱《海涂经》获得创作、表演双银奖。我县一位舞龙汉说:“以前,我们只有在春节的时候,为大家表演,人家叫我们‘讨饭人’,现在我也是文艺人!”自豪感不言而喻。2008年,外国语学校情景剧《海涂经·三月三》获得浙江省首届“雏鹰杯”中小学生戏剧展演一等奖,更让我们看到了渔文化的未来。
去年,中国多民族作家在象采风之际,对渔文化与开渔节关系做出了评价:“渔文化得以弘扬,这是举办开渔节的重大收获,但反过来说,它的繁荣又进一步扩大了开渔节的内涵,也使开渔节增强了无穷的生命力。”正极力推动渔文化研究的县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郦伟山更是对渔文化情有独钟,他说:“文化是发展的永恒动力。渔文化是全面建设和谐新象山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品质保证,也是象山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
近年来,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石浦——富岗如意信仰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五娘的传说、船饰习俗、石浦三月三、渔民号子、象山新闻等10项渔文化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让我县渔文化保护和开发达到了另一个高度。【来源:中国象山港】 (记者 王陈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