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恢复繁体字是对80后的一种摧残,怎么不恢复甲骨文?(转)

[复制链接]
寒雨 发表于 2009-8-21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恢复繁体字是对80后的一种摧残,怎么不恢复甲骨文?(转)


记得在中学语文的《孔已己》中,那位浑身酸气冲天的教书先生为了显摆自己的学问,一心想教别人“回”的四种写法,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如果要我送孔已己两个字,一定是“无聊”。而今天提出恢复繁体字也是同样的无聊。繁体字之所以被简体字取代,就是因为“脂肪”太多了,一个字动辄十几、二十划,写起来就像老母猪跑马拉松。臃肿的女人不性感,臃肿的文字自然也性感不到哪儿去。著名作家海岩不会打字,所有书稿全是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他原本每天还可以睡四个小时,如果改用繁体字,我看每天就能睡四分钟了。

  其实,繁体字简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孔已己提到的四种回字就是这个过程的见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简体字大量流行于民间,只是未能获得官方的认可。历史上第一次给予简化字合法地位的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等人深受封建八股的毒害,而且队伍中的粗人大量存在,所以承认了简体字的合法地位。那时起,简体字大量出现在太平天国的印玺和所印发的公告、书籍中。太平天国敲响了满清帝国的丧钟,简体字则敲响了封建腐朽文化的丧钟。到了20世纪初叶的五四运动时期,枯燥、呆板、吝啬文字的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清新、通俗的现代文体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推广简体字的呼声也随之高涨,到了1922年,钱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完整的的简化方案,使得汉字改革走上了快车道。1935年,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郁达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手头字运动,迫使国民政府教育部认可并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解放后,汉字的简化工程没有停步,才有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版本。由此可见,简体字是我们几代前人辛勤研究、探索、抗争的结果,不是拍脑门的冲动之举。反倒是轻言恢复繁体字的人在拍脑门。

  文字的简化既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曾经有段时间,美国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随口就来一句“简直是中文”。在他们看来,如今的简体中文已经让他们大脑时时短路了,如果换成繁体字,他们还会学吗?一些古老的文字之所以消亡、走向没落,就是因为其书写、识别困难,如果恢复使用繁体字,我敢保证,学中文的人肯定锐减一大半!

  要特别指出的是,80后是教育制度改革夹缝中的一代。上小学时候,教育我们努力学习考大学,等真的考上大学了,大学生已经和民工一个价了;上高一时候,微积分还是大学的东东,等到高考那天,微积分已经跑到了中学代数里……类似的东西还很多。简体字是陪伴我们这一代人长大的,小时侯的《新华字典》、中学的文曲星、大学的Windows,包括现在的Mobile phone,我们用的是全是简体字。还有郭敬明的小说、韩寒的博客,连我们的毕业证、身份证和结婚证都是简体字。如果恢复繁体字,那是不是我们这些证件要换?书要重读?小说和博客要重写?这不是对我们的摧残又是什么?现在世界正陷于经济危机之中,这么做的成本有多大,你丫知道吗?

  当然,有人说恢复繁体字有助于保护我国的古文化。那么,繁体字的老祖宗是甲骨文,引导我们炎黄子孙走上使图形记号表示意义而不约束其读音的文字发展历程,造就了绵绵数千年统一的文化意识。如果恢复繁体字很必要,那么恢复甲骨文是不是更有必要?

  越是有学问的人有时候越无聊,民国时的章太炎如此,今天的季羡林们也如此。

                                                        --转自天涯社区《天涯杂谈》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518945.shtml


[ 本帖最后由 寒雨 于 2009-8-21 15:45 编辑 ]
成根 发表于 2009-8-21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窃以为两者并存。
“頭髮”的“髮”与“發財”的“發”,简化后为“发”。偶看到一爿理发店,招牌上两个大字:“理發”!这真不好吧。
陈老大 发表于 2009-8-24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还出现过简化字,被遗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4 11: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