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最易误解的常识
“丰碑”古时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与现在工地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工作原理相似。
秦代以前的碑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特定称呼“丰碑”。 其作用还有竖于宫庙大门内拴性口;立于宫庙前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曰:“上当碑南陈”,郑玄注释“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所谓丰碑在当时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周礼》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就是说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到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在自己亲人坟前立起石头。只是忘了碑最原始的功能。后来,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8-16 14:2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