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与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密切相关的一种有价证券,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粮票开始发行到90年代退出流通4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共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及各类粮票约2000多种,上万个版本。此外,还有食油票、布票、棉花票、煤炭票、肉票、糖果票、火柴票、煤油票、自行车票等等,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票证几乎一夜之间,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收藏价值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备受海内外收藏者的青睐。那么,集藏这些票证有何诀窍呢?有关人士总结了以下“五藏”,可供参考。
一藏“两头票” 既抓首发票和收尾票,又抓面额最大票和最小票。以粮票为例,往往面额最小的还能卖出大价钱。如1996年衢县发行的5厘油票,1963年上海发行的“华侨特种供应肉票”,定量仅为3钱,新疆发行的1钱粮票,这是目前所知道的面额最小的几种票证。
二藏“错票” 在过去发行的票证中,粮票的错票相对较多。如1968年版广西1两票的毛主席语录,把“厉行”印成“励行”;1971年版湖北10斤票上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漏印“地址”两字;江苏1969年版1两、2两票,南京长江大桥上三面红旗的方向与实际不符等。
三藏“特殊票” 这里的特殊票是相对普通百姓而言的特殊人群。如知青、老红军、老干部、外事工作者、华侨侨眷,甚至包括产妇、婴幼儿等。这种票证发放范畴小,时间不确定,票面内容亦多有不同,如“产女红糖票”、“老红军优待票”、“知青补助供应券”等。
四藏“少见票” 这种票证大多集中在购物券系列里,如一张“芝麻酱票”在香港的卖价曾大大超过粮票,即使在内地,这类票证要价一般也在百元或几十元,高于同期粮票,稀少票证甚至可以超过百元以上。
五藏“特殊时期票” 这类票往往时代印迹鲜明,如三年自然灾害、备战备荒、文革时期等。宁夏在文革时期发行的一种补助棉票。票面上既有林彪的“上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题词,又有毛主席语录“财政的方针,应该根据节省的原则”。此外,有些地方在春节时增发的特供票证也值得一藏,如重庆市为春节发行的“糯米票”,一年一票,年年不同,价值也高于一般的常见票证。
中国票证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特殊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它们将永无“复活”的可能,但是在收藏领域中,它们将弥足珍贵,“魅力”永存,收藏爱好者切莫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