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多一本证书,将来就业的机会就多一点”。当下,很多在校大学生达成了这一共识。四六级、雅思、注册会计师、驾驶证、软件工程师……尤其在每年的暑假,许多大学生冒着炎炎烈日,为考“证”疲于奔命。
当“就业难”日益凸显,社会上种类繁多的各类证书考试和培训机构应运而生,针对大学生的各类“套餐”层出不穷。一些大学生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盲目跟风,为了考“证”而考“证”,考了这“证”考那“证”,甚至出现逃课考“证”的现象。一位大三学生称,她已经花费数万元钱考出了10余本“证”,并且正在继续考“证”中。为了考“证”,三年来,她没有好好休息过一个周末。
大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课余结合社会实践适当学学“一技之长”,考考“证书”,这是自我完善的好途径。而不顾一切,一味地追求“证书”的行为,说到底是人事体制的悲哀。传统的招聘人才方式,基本上是靠手中亮出的“证书”来说话,“证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个人能力的唯一凭证,成为职场的准入证,正因为考“证”有利于就业,才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冷落专业,热衷于考“证”。
在呼唤大学生理性考“证”的同时,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就业方面的引导?政府如何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监控?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如何做到科学和规范?当“考证热”兴起的时候,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