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尘封中醒来

[复制链接]
成根 发表于 2009-7-20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尘封中醒来
  



        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申报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数量为全国县(市、区)级第一;从不为外界所知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象山举行;从单项的保护传承到努力申报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象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从人们尘封的记忆中醒来。

                                  “这是一处文化的宝藏”——揭开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纱

      “如此完整、原生态的民俗仪式在全国已不多见,这种祭祀活动,不仅能给渔民带来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而且也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心理上战胜灾难的信念和勇气。”在4月18日举行的开洋节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三之间,东海渔民都要在妈祖娘娘庙等庙宇举行 “开洋节” 祭祀仪式。主祭人去庙里祭祀,恭天地神祗,驱邪保平安,民间文艺队表演节目,整个渔村呈现出欢乐祥和的气氛。农历六月二十至六月二十三,为感恩大海,感谢神灵,渔民又开始演戏庆丰收、庆平安,在庙里上演 “谢洋戏”或“还愿戏”,举行“谢洋节”。
       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贺学君等10位专家、学者见证了开洋节这一盛况。
       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在石浦东门岛代代相传。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石浦开洋、谢洋节榜上有名。象山同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石浦——富岗如意信俗。
       被誉为“海山仙子国”的象山半岛,文化底蕴深厚,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久远瑰丽的徐福东渡传说,古老独特的晒盐技艺为象山增添了历史记忆的厚度;哀婉凄美的拉网遥曲,大气磅礴的渔家船鼓敲响了历史文化的余音;象山新闻、象山竹根雕艺术、灵山狮舞、赵五娘传说……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徐能海介绍,7000年耕海牧渔的象山人,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经过民间艺人或劳动人民集体艺术改造,将先民生活、生产场景更富诙谐、欢快地表现出来,展现了象山先民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进取精神。此外,对民间英雄人物、对民间智慧的歌颂,也成为象山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塘红庙庙会中18勇士争天斗地围垦海塘、戚家军力拒倭寇故事传说、旋潭龙惩恶的故事……莫不体现出象山先民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珠山与射箭山的故事、郑开清巧戏宰相爷等故事,则表达了象山先民“弃恶扬善”和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
       据了解,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象山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个,而全县普查成果共计17类1107项,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6个,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9个。目前,各镇乡(街道)正在积极申报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护传承中创新”——为了忘却的历史记忆

       被东门岛渔民群众称为“活娘娘”的韩素莲,从1992年就开始主持组织东门岛的“开洋、谢洋节”及天后宫所有祭祀活动。2007年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韩素莲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象山竹根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德和,2008年,浙江省文化厅又公布了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象山晒盐技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史奇刚榜上有名。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是要把杰出的手艺传承下来,重要的是还是要“活态”的传承,使传承人不要断代,给他们提供施展的舞台,在群众文化中汲取土壤。”刘教授说。
       象山对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如何抢救和保护,是怎样延续历史的记忆的呢?
       据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吴健介绍,象山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系统分类、登记、整理,编撰了《象山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资料集》、《徐福东渡隐迹文献考述》、《象山蓬莱山诗文集》、《徐福东渡民间故事》等资料。群众自发组织,自筹资金修建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遗迹,如反映海洋文化的石浦“鱼师庙”、涂茨“妈祖娘娘庙”(五座)、渔山列岛上“如意娘娘庙”、东门岛的“天后宫”;反映海防文化的涂茨“抗倭七将军庙”、石浦阳明山庄的“戚将军庙”等;反映盐文化的昌国“大庙”、大徐杉木洋的“常济庙”、林海的“盐司庙”、新桥的“海头庙”;反映民俗文化的 “赵五娘殿”。而茅洋“民俗文化村”,集民间工艺美术、古建筑、民间美术、民间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于一体,是我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博物馆。这些都是我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要场所。
       同时,政府启动了高塘岛乡花岙岛“张苍水纪念馆”的建造工作,实施石浦古城的修整保护工程,开设“石浦历史文化展览馆”,投入1.2亿元;中国“开渔节”活动已进行十一届,使民间“祭海仪式”、“妈祖娘娘巡游”、“民间文艺表演”等“非遗”活动得以延续不息。建立的“宁波市农民画培训基地”、“象山德和根雕美术馆”、“象山才华民间剪纸馆”,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单单保护起来是不行的,还要让一些民间艺术创新,包涵时代元素,这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吴健说。
       象山是浙东著名的渔港,自古有着浓郁的渔事民俗,象山渔鼓起源于当地悠久的民俗文化,它从明代戚家军演练战鼓逐渐变化而来,在上世纪90年代曾面临失传。2004年,爵溪街道进行了挖掘整理,并由原来的器乐合奏不断加工成为现在独具特色的鼓舞。演员们除了手上、腰上各有一面鼓外,脚上也有两只小巧的鼓。这是艺术工作者经过考证后,从当地资料记载中的“鱼鞋”改造成的,这样就糅合现代元素,充分运用手鼓、腰鼓、鞋鼓等,在舞台上一亮相就引发起人们浓厚的兴趣。2008年7月23日,象山渔鼓赴京参加了2008年奥运会广场文化表演,8月20日,赴土耳其参加了“国际民族舞蹈节”。
       “象山竹根雕”在原来传统竹刻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成为“浙江名雕”,传承人张德和、郑宝根、周秉益还赴英国、法国、希腊、日本、以色列等国表演。

                                              任重而道远——使“过去”走向未来

        在茅洋学校,剪纸艺术家正在手把手地教学生剪纸艺术;德和根艺馆张德和正在跟学生讲解根雕艺术。把民间艺术引进学校课堂,老艺术家带徒授徒,使过去的艺术精华在未来永驻,是近年象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鹤浦小学把民间艺术引进课堂,组织了民间美术(农民画、渔民画)兴趣小组,创作了三百多幅佳作;茅洋举办了《茅洋学校农民画》、《海岛孩子眼中的渔家风情》画展,展出了200余幅作品,培养了一批民间美术的后备人才;象山职业高中开设了竹根雕、树根雕艺术班;老年大学、幼儿园、小学掀起了学习民间剪纸的热潮,民间剪纸大师谢才华经常应聘去学校传授剪纸艺术。
       “由于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和展示,引起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唤起了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县文化部门负责人说。
        群众自发组织、自筹资金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发展,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民俗民间活动的庙会焕发青春,精彩纷呈。“赵五娘庙会”、“大塘红庙庙会”、“天后宫庙会”、爵溪、钱仓的“城隍庙会”、昌国“大庙庙会”等等都反映了象山的民间信仰,也是民间文艺的精彩荟萃;而群众自发组织、自筹资金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艺表演和民间美术项目得到了抢救、保护和整理提高。同时许多中断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得以恢复。如爵溪的“七月半”、石浦的“元宵节”、“东门放水灯”、“延昌渔灯舞”、“马灯舞”、“昌国抬阁”;大塘的“车灯”;鹤浦的“龙舟舞”等,为时令节庆增光添彩。名目纷繁的各种“龙舞”、“狮舞”活跃在山乡、海岛。
       “虽然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一点成绩,老百姓也能够参与进来,但是相对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而言,这些工作只是九牛一毛,特别是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还要继续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县文化部门一位创作干部如是说。
       据悉,象山目前正在努力申报国家级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若申报成功,届时,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马振  张艳 孙辉]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7-21 12:29 编辑 ]
我不在 发表于 2009-7-2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与所谓“创新”的矛盾,二个字:困惑!
知秋 发表于 2009-7-21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大 发表于 2009-8-2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 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9 02: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