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回顾 中 日 韩“风水申遗”之争

[复制链接]
兮是真宝 发表于 2009-6-30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水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但是自近代中国在世界竞争中落败之后,中国人开始全面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风水等被打上“文化糟粕”的标签。如今随着国家的复兴,人们开始重新寻找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但这个过程仍然充满争议,对于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的争论一直未断。

      而这个时候,韩国人已经于2005年11月25日抢注了“江陵端午祭”,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而且,从2003年开始,韩国以政府行为启动了韩国“整体风水地理”项目,准备尽快将其列为韩国国家遗产名录和申报世界遗产。而有消息说,日本的申遗工作也已悄然展开。

      半年后,即2006年12月14日,上海生活美学学会也宣布启动风水申遗。会长张良仁说:“倡导‘天人合一’等内容的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当之无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申遗,因为媒体的全面介入,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正反面意见喷薄而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志哲说,风水绝对是个宝贝,不能丢。“为什么现代中国人非要把这个祖传的文化排斥于外。日本、韩国已经先后向联合国申报风水遗产了。难道风水起源的中国还要重犯端午节这个文化遗产被人抢走的错误吗?”

     但是风水申遗“捍卫文化主权”的动机,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相反,质疑之声不绝。舆论压力下,2007年初即传出上海申遗夭折的消息。但上海易经学会副秘书长吉容良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称,上海方面的申遗活动仍在进行。徐韶杉也表示,他们已与上海方面联合,共同推动风水申遗。

      申遗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当初《周易》是因为尊孔所以得到‘解放’,《周易》的解放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从海外影响到国内。风水也可能要走这么一个过程。”



     风水申遗的可行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定,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须具备5个条件:(1)这种文化必须深深扎根于一个地方的传统和社区文化历史中;(2)能够作为一种手段,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对社会团体起到促进作用;(3)是现代和传统的唯一见证;(4)能够进一步开发和持续发展;(5)这种文化在现代文化发展竞争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必须保护。

      针对上述条件,易学学者余杨元认为,风水完全具备了申请非物质遗产的可行性。第一条,从6000年前仰韶文化阶段的青龙白虎风水遗迹萌芽阶段开始,风水文化就一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起成长,指导我们合理地和自然对话沟通;第二条,风水在东亚的大中华文化圈内产生巨大影响;第三条,风水文化是大中华文化圈的一个独有的宝贵文化现象;第四条,风水技术和文化一直指导着中华文化圈人民的生活;第五条,风水故迹日益减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需要继承,累积在风水中的精华与糟粕亟需厘清,否则风水很可能失真。

      在上海申遗夭折的讨论中,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苏颐忠表示,“风水文化”申遗的最大障碍还是在于缺乏传承的载体。他认为“风水文化”是一种习俗,它的内容比较空,因此,从申请的程序上来说,静态的文字资料和动态的录像资料都难做,难以行得通。

      而南京师范大学张栋杰教授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他说,风水在一般意义上可分为“有形的实物”即“风水遗产”和风水的文化与思想理论两种。“说起风水的遗产简直太多了,”张栋杰说,像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等,都与风水有关系,都可称为“风水遗产”。

      事实上,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从未间断过“风水遗产”的申遗,在最近的开平申遗中,负责人在其申报的材料第三条就是开平建筑风水,开平的申遗成功暗示着风水独立申报遗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从风水文化和思想理论层面上看,中山大学民俗专家叶春生教授认为,风水并不简单是一种民俗,在古代都城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都有风水文化的体现,风水书籍也可谓“汗牛充栋”。南京大学原天文系主任卢央教授认为,只要中国人存在,只要风水书籍保存下来,风水就不会消亡。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来光贤认为,风水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人对风水精华部分进行系统完整地挖掘与提高,从而为人类造福。

        事实上,传承的载体并不是风水申遗中的最大障碍,“迷信”这顶帽子才是最沉重的现实问题。今年7月,《人民日报》文章称:“若是‘风水学’能经得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检视和验收,那么接下来的‘卜卦’、‘跳大神’甚而‘三寸金莲’,是不是也可以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中国风水文化申遗筹备委员会”主任张栋杰说,风水有迷信是肯定的,5000年的历史没有迷信的东西也是不现实的。但其顽强存在到现在,也有其合理的科学因素在其中,并且是占大部分。“水喝多也会致人死地,关键是如何发展‘风水’与规范‘风水’。”

      而申遗恰恰提供了一个发展“风水”与规范“风水”的契机。徐韶杉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风水申遗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同等重要的。“在风水申遗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培训和新闻媒体的推广,把真正的风水知识普及到群众中去,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正性都非常有意义。”

       2005年8月10日,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下发建文办200577号“关于成立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的通知”,第一句话便是:“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强调的和谐、循环、平衡等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正面肯定了建筑风水文化的价值。

      同年,南京风水培训班在全国掀起波澜,在风头最紧的时候,建设部一名官员接受媒体采访,并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表示“尊重风水文化研究”。

      第一、二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国际论坛”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召开,为风水正名起到作用,影响较大。而即将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国际论坛”,由中国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主办。据悉,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把风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济权认为风水之谜应该和科学家一起来探讨。“但现在两方谁也不服谁,科学家说风水是迷信,风水师说科学家不懂风水,谁也不和谁交流。”

       “风水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而且不怕实践去检验,迟早有一天,风水之谜能被解开。”

      风水在《辞海》中的定义是:“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这个定义屡屡被批风水者所引用,以作为“风水是迷信”的证据。

       科普工作者陶世龙还曾在《风水的名与实》一文中,引用了以往法令法规,以证明“看风水成为公认的迷信,并为国家法令、政党政策、宗教教规或不成文的习惯所禁止”。

       但风水界对此意见颇深。在一场风水论战中,王济权称:“如果你们能够和我们心平气和地在一起打击假风水,我能协助你,因为我是研究风水的,我知道什么是假风水,我要比你打击的力度更大。但是如果你们不辨真假,统统打击,那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让假风水、假易学占满了市场,那真风水就没有了。”

       几乎所有的风水界人士都对目前真伪难辨的风水市场深感忧虑。“现在民间到处是一知半解的假风水先生,除了小部分是家传外,大多数地下风水师靠招摇撞骗为生。”于希贤说:“一提风水,人家就想到这些人。这种情况下,要让人们不把风水当成迷信,那倒真是难了。”

       “他们之前也听说过风水,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风水感兴趣并不是因为猎奇或者实用,主要还是为了求得真知,为了了解风水中的奥秘,他们觉得风水是一种智慧。”。。。。。。。。。。

       此文引自“风水申遗”一文的部分内容,非本人原创


[ 本帖最后由 兮是真宝 于 2009-6-30 23:16 编辑 ]
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村.jpg
青春的速度 发表于 2009-7-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1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