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上海市政府公布居住证转户籍细则

[复制链接]
毛毛 发表于 2009-6-17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今天(6月17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叶明忠介绍了上海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的总体情况,以及市政府今年2月印发的《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相关情况。
(一)

    在6月17日举行的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叶明忠介绍了上海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的总体情况,以及市政府今年2月印发的《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相关情况。

    今年2月,市政府印发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这是上海地方户籍管理制度的探索,也是本市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进一步明确的一个具体办法。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应该循序渐进、平稳过渡。近年来,按照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由户籍所在地管理向现居住地管理转变”的要求,上海结合特大型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2002年6月起,上海在引进人才中试行居住证制度,2004年又在来沪人员中扩大施行。居住证制度打破了不迁入户籍就不能在沪正规就业的传统模式,为各地来沪创业或就业的人才拓展了进沪渠道。持居住证的引进人才在子女就读(包括可以参加中考和高考)、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科技申报与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可享受与户籍人口相同待遇,满足了人才在本市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居住证已成为人才进沪的主要方式,也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对于“持《居住证》人员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办本市常住户口”,在居住证制度中有过原则的规定。结合近几年来的实施情况,经过市有关职能部门反复研究,在汇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试行办法》。

   《试行办法》规定,来沪创业、就业,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境内人员,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办。条件设定上分为申办条件和激励条件。

   申办条件主要包括稳定居住就业、参加社保、依法纳税、能力水平、诚信记录等方面。持居住证年限及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年限满7年。

   激励条件主要强调能力业绩和贡献。如在本市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的,或在本市被评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且专业或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的,可不受持证和参保年限的限制;在本市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工作满5年的,持证及参保年限可缩短至5年。为适应部分未实行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制度的企业中就业、创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试行办法》设定了以薪酬、纳税、或创造就业岗位的实际水平,替代申办条件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即薪酬及纳税或解决本市就业贡献达到一定标准的就业、创业人员可不受职称(职业资格)限制。

   今年,符合申办条件的主要集中在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各类人才。如果在2002年申办了《上海市居住证》目前仍然有效的,只要符合《试行办法》申办条件的都进入排队系统,依次轮候办理落户。

(二)

   在6月17日举行的市政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介绍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试行办法》,解决具体的操作问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7个部门今天(6月17日)联合印发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实施细则。

   《试行办法》出台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施细则》的制订工作,市人大、市政协也对《实施细则》的起草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7个部门按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决策原则和科学民主、保障民生的基本思路,广泛征求居住证持有人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集中收集网上咨询意见,经多次反复酝酿,联合印发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居住证持有人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受理工作进入操作阶段。

   《实施细则》依照《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从申办条件、激励条件、申请的提出、申请材料、办理流程、迁入户口、家属随迁、轮候及其他等九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细化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的申办条件。

   《试行办法》共提出了五项申办条件,《实施细则》对其中三项作了进一步细化。
试行办法》规定的“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实施细则》明确为“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累计满7年”。对于《试行办法》中规定的“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是指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正常缴费累计满7年;并对缴纳镇保是否可认定为缴费年限也进行了明确。此外,对于《试行办法》中关于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规定,也进行了细化。

二是进一步细化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的激励条件。

   在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新时期新阶段,上海正在不断优化“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海纳百川聚人才”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凸现人才的业绩和能力导向,《实施细则》就《试行办法》中提出的四项激励条件,作了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于在本市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的规定,《实施细则》明确将奖励等级限定为省部级及以上政府奖励,具有个人证书。《实施细则》更加明确了对本市远郊地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人才积聚的鼓励和引导,规定在本市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连续工作满5年的,持证及参保年限可缩短至5年。同时规定本市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由教育、卫生、农业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提出,经认定后另行公布。对于纳税额及聘用员工达到一定标准的规定,《实施细则》明确,是指创业人才在本市投资创办的企业,按个人的直接投资或者按个人的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三个纳税年度平均每年纳税额在100万元及以上,或者最近连续3年平均每年聘用本市员工100人及以上的创业人才,可以不受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申办本市常住户口。

三是进一步细化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如何申请、申请材料以及办理流程。
   《实施细则》对如何申请进行了细化。明确符合条件的持证人员向用人单位提出申办本市常住户口的申请,由用人单位负责为持证人员进行办理。为规范管理,《实施细则》提出用人单位不得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其他单位、个人代理申报。

   对于《试行办法》列出的7个方面的申请材料,《实施细则》对其中6个方面的材料作了进一步细化。除了部分共性材料外,所需材料根据不同条件可以相互替代。如,对《试行办法》第八条第四项中“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明”,《实施细则》明确了四项可替代的材料。

   《实施细则》还明确了办理流程的规范化和分级审核的责任制,规定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受理用人单位的申请,并在正式受理后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初审通过的材料进行审核,在3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核意见。

   为体现申办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和申办的透明度,《实施细则》还规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及时将审核通过的人员信息在政务网上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无异议的,出具《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办理本市常住户口通知书》及相关证明。

  即日起,凡符合《试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申办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备齐相关材料后由所在单位向注册地市或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中心提出申请。

《实施细则》以及政策问答将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政府网站公布。2009年06月17日14:39   东方网
 楼主| 毛毛 发表于 2009-6-1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报道--持有上海居住证

91.6%公众支持上海对农民工敞开户籍之门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上海户籍的口子还要逐步放大,一定要使骨干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优秀蓝领工人,有机会从农民工变成上海技术工人。户籍改革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不成功的。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4172人(其中“80后”占61.8%,“70后”占25.7%;男性占55.2%,女性占44.9%)的调查显示,91.6%的人支持上海市的这项户籍改革政策,其中36.1%的人表示非常支持。

61.1%的人认为这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制造业

    李志航在上海市做电工7年了,还是一直漂着。“我已经拿到了中级证书,工作挺顺当。但就是因为没户口,家里人总担心,上个月我结婚,光办手续就回了好几次山东老家。”

   “现在既然要放宽户籍限制,这个口子能不能扩大一些呢?说不定我再努力点儿,拿个高级证书,也有可能成为上海市民。”李志航说。

    还有哪些行业也应纳入户籍改革中来?调查中,57.0%的人首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接下来的排序为:环保产业企业(47.5%)、建筑业企业(39.7%)、物流企业(31.0%)、所有企业(26.4%)、其它企业(12.0%)。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户籍改革可以先在先进制造业试点,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推广到其它产业、企业,最终应该面向所有的城市农民工。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教授认为,农民工一般进入不了高新技术企业,他们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现在实施的细则还没出来,但是应该会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都可以拿到上海市户口。“然而口子开了,就是进步,对北京、广州等超级大城市的户籍改革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调查显示,51.6%的人赞同“上海市提出给予农民工城市户口的机会,这是巨大的进步”;55.2%的人表示,政策虽好,还要看落实,要制定明确的评估体系和时间表;59.5%的人认为,这能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1.1%的人认为,这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

   “其实农民工不光在大城市落户难,像昆山市每年也只有少数高级技工才能拿到户口。因为昆山市不缺技工,重点还是引进高新人才,对蓝领工人的落户政策目前很难放开。”曾在江苏省昆山市人事局工作过的张先生说。

   上海市的举措应该向全国推广吗?调查显示,59.6%的人认为应该全国推广,7.6%的人持相反态度,32.9%的人表示不好说,因为各地情况不同。

49.3%的人担心放开农民工户籍限制会增加城市压力

   安徽籍装修师傅季斌来北京13年了,他已记不清给多少户人家装修过房子,但是他自己一直租房住。季师傅最挂念在老家上小学的女儿,“现在都是一个小孩,怎么不想她在身边呢?可是在北京上小学的话,初中还是得回老家念,老家的学校还得保留学籍,两边的课本也不一样,很麻烦。”

   农民工没户口会遇到哪些严重问题?调查中,78.4%的人首选跟随农民工父母的子女上学困难。接下来的排序为:难以享受医疗等基本社会福利(67.7%),造成大量留守儿童(61.1%),没有城市认同感和安全感(56.9%),很多农民工夫妻不得不两地分居,家庭不稳定(55.8%);只能租房住甚至居无定所(52.3%),工作更容易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冲击(38.3%)。

   刘尔铎表示,没有户口的农民工不能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即将建立的廉租房体系,工作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冲击后,也享受不了本地救济。他们为城市创造的财富很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

   调查显示,也有49.3%的人担心放开对农民工的户籍限制,会使更多人涌向大城市,增加城市压力。

   “现在的状况还是福利和户籍挂钩,当然有户口的人越多,市政压力越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高技能人才在东部地区一直是短缺的,所以这次还是从人群选择和身份识别上改革户籍制度。优秀的蓝领工人也只是很少的人,并没有触动和整个群体相关的福利问题。

   刘尔铎认为,户口就应该是人口统计工具,从户籍改革的长远来看,不能今天开这个口子明天开那个口子,而是应该把粘结在户口上的福利链条取消。未来30年,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大城市人口和中小城市人口的合理配置也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都阳看来,历史上每次大的危机都会引发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受到重视。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使得美国政府开始为产业工人建立失业保险;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部分城市低保制度建设被提上日程。“现在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良好机遇,首先应该从缩小不同人群的福利差距入手,差异逐渐缩小的时候,户籍的附加值也会减小,改革的难度就会降低。”

  季师傅说,去年年底是装修行业最难的时候,他的很多老乡都回老家了,他坚持没走,“现在形势慢慢变好了,要说期不期待在北京落户肯定期待,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政府给户口的标准,但是政策宽松一点,我们就好过一点,前几年查暂住证特别严,办个暂住证价格最高的时候要花一百多元,去年还要五元,今年就不花钱了,也没人来查了。如果将来小孩能来北京上学,我就知足了。”
2009年05月19日07:38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楼主| 毛毛 发表于 2009-6-1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户籍新政追踪:目前仅少数人能拿到户口
  参与2008年上海市委“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重大调研课题的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张子良认为,上海市的户籍新政凸显出五个核心关键词:条件管理、技能、贡献、品行、轮候。  


新闻背景】


2月23日,上海户籍新政出台,广受关注。


“新政”规定,“居住证转户籍”应当同时符合5个条件:持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持证期间依法在上海缴纳所得税,在上海被聘任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法犯罪及其他不良记录者。政策试行期为3年。


上海现有常住人口约1900万,其中约600多万人没有上海户籍。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先后在1994年、2002年、2004年三次调整户口迁移政策,这次“居住证转户籍”改革被称为上海第四次户籍制度改革。


“盼了好多年盼来新政策,没料到与期待差这么多。”田晓清今年34岁,已经在上海打拼10年,说起户籍新政,他有些失望。


实际上,像田晓清这样失望的“沪漂”一族还有很多——目前持上海市居住证的有400万人。据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咨询窗口的工作人员介绍,户籍新政刚刚公布时,一天有几百人次前来咨询,电话不断。“由于细则和工作流程还没有出台,没有具体信息,因此也谈不上提供咨询。”这位工作人员说。


对户籍新政的“朦胧解读”在田晓清这样的“沪漂”间流传。


田晓清2004年底申请获得了上海市居住证,被卡在了7年这个门槛上。“现在看来,条件虽然不是很苛刻,但是真正能够拿到户口的人,恐怕只是少数。”居住证持有要满7年,这一条件几乎难住他们公司的所有“沪漂”一族。上海自2002年开始实行居住证制度,在他们这家外资公司,同事获得居住证多在2004年到2005年。


新政不是被迫“作秀”


符合条件的人员以后会逐年增加



据有关部门介绍,首批符合“累计7年”条件的人有3000名,同时符合其他条件人数将更少。这使户籍新政一出台就遭到质疑,有人认为,此举是为了填补社保基金的缺口,或是迫于各种压力不得已的“作秀”。


“不能说是‘作秀’,说为了填补社保基金的缺口更是误解。”王大犇说。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曾在去年参与上海市委研究室关于“上海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课题研究。


王大犇解释,社会保险是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这部分人参加了城镇社会保险,解决户口后,老了才能更好地在上海享受社保带来的福利。“更何况户籍新政每年也只能解决上万人,而目前上海养老保险的缺口上百亿,只能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王大犇说。


上海2002年有关居住证制度的文件承诺,持有居住证到一定时间、符合条件的可以转本市户籍。到2008年,第一批办理居住证的已有6年,积累的期望开始转化为各种压力。比如,不少上海企业因不能解决进沪指标,影响了人才引进。王大犇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上海市着手研究居住证转户籍的政策。实际上,有关部门曾多次进行类似调研。


根据上海市人才居住证办理的情况,2002年办理居住证的确实不多,所以今年能够符合“累计7年”条件的人也不多,但以后会逐年增加。文件试行3年,未来户籍制度只能越来越松。


新政只能“小步走”


建议逐步建立户籍转换相应的评估体系

“改革的逐步推进有利于社会稳定。”王大犇说,我国有些地方的户籍制度改革步子较大,后来由于大量农村人口的进入,公共设施和公共财政难以承受,又重新设置门槛。政策多变,给社会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希望入沪的人很多,除了在上海就业和创业的这部分人,还有为数不少的外来媳妇、历史上响应政府号召支内支边人员及他们的子女。如果户籍完全放开,上海需要解决低保、医保和经济适用房、廉租屋等相关问题,政府不得不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这次只是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开了一个小口,而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部。”王大犇说,居住证转户籍的标准还是比较严,未来标准可以适当降低,“毕竟上海户籍人口已经进入到一个负增长的阶段,适当放宽,不会对上海人口总量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通过户籍新政“引才”的期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梁鸿认为,这也许只是政府“一厢情愿”,因为政策一旦公开,想成为上海人的群体并不是由政府定的。


王大犇建议,应逐步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为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建立户籍转换的通道。居住证暂时不与户口直接挂钩,只作为其在沪居住的证明,为其就业、租赁房屋等提供方便。同时,应建立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的通道,凡提升为高级技工者,可建立专门的“人才居住证”转户籍通道。


必须降低户口“含金量”


配套措施不落实改革难有实际进展



“户籍制度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回归到户籍管理的本意。”梁鸿说,“理想的户籍管理方式,应该是户籍改革与福利保障彻底分离,户籍没有‘含金量’,转不转也就无所谓了。”


梁鸿说,户籍管理本来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人口登记,二是人口管制,避免城市因人口承载压力过大影响发展。然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户籍“含金量”非常高,户籍转化为城市福利制度安排的基础和城市社会保障的前提条件。“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就业、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如果在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落实之前匆忙改革,‘户改’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纸有名无实的空文。”


王大犇说,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均是由地方财政兜底解决,都是以户籍为对象。由于我国财政、医疗、教育等资源各地差别较大,放宽户口进入,对于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必然会有财政压力。因此,改革方向是逐步减少附加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至少不应增加新的以户籍为前提的各种政策。


“如果只是简单地改变户口性质本身,而不打破它所维持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链’,户籍改革就只能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王大犇说,切实解决因户籍而产生的各种不公平问题,就要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福利与户口脱钩,其核心是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


“今天迫于客观现实不能开大口子,开小口子也可以。”梁鸿说,“有了通道,制度的改革就不可逆转,就有望向理想的户籍管理方式转变,这也是上海户籍新政引起多方普遍关注的更深层次原因。”  2009年03月16日14: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楼主| 毛毛 发表于 2009-6-17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户籍新政遭质疑 本地人担心减少就业机会
  2月23日一大早,陈洁打开电脑,登录上海市政府官方网站,查看居住证转上海户籍的政策。两天前,她作为网友代表和上海市市长韩正交流时,韩正告诉她,周一就可以在网上看到这项政策了。

韩市长没有食言,陈洁在网上看到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仔细阅读,她发现根据自己的条件,目前还不能把居住证转为户口,不过她并没有失望,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我们应该对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这项政策顶一下。只要我们愿意,人人都能成为可爱的上海人!”

户籍难以承受之累

陈洁是河南郑州人,5年前到上海,现在是银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资深商务经理,持有居住证已4年。工作期间,陈洁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成了一名上海媳妇,但没想到办理结婚证时还得回户口所在地。

陈洁身边有很多同样来自外地的朋友,办理居住证已有数年,但办理准生证、孩子在上海念书等相关手续都要回原籍。除去这些,想要在上海长期发展,孩子考大学、养老等问题都和户籍息息相关。

从1994年2月起,为促进投资和房地产行业发展,上海试行外来常住人口的蓝印户口政策。1998年,为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上海对政策进行修订,满足一定条件的外地来沪购房者也可以申办蓝印户口。

但从2002年4月1日起,上海停止受理申办“蓝印户口”,因为外来人口申办增长速度过快,超过申办控制总量而积压待办的数量过多,给上海的人口综合调控带来过大压力。

同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分人才类、普通从业者类、投亲类,其中引进人才居住证俗称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

虽然上海一直在大力推行居住证,而且宣称“享受与上海市民完全同等的待遇”,但拿着上海居住证的外地人早就把户口和居住证的区别研究透了,大到享受“四金”的不同,小到能不能在上海办理护照、办理婚姻登记,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归属感”。

2001年,宁波人李海波来到上海,娶了个上海媳妇,2003年在上海注册了公司,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在香港等地也拥有了公司,可就是领不到上海户口。每次到香港谈生意或出国旅游,都得回宁波老家办手续,有一次甚至因为去香港的签证不能及时办理,让新加坡的客户在香港多等了两天。

除了居住证和户籍的待遇差异,办理居住证对很多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麻烦事。

去年本科毕业的肖冉冉由于没有上海户口,只能办理居住证,这个过程被她称为“漫漫长路”。首先,需要单位在网上进行注册,然后拿着公司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原件去单位注册地的人才服务中心认证;单位认证结束后,再去网上单位的注册页面申请居住证,填写相关资料,然后带着身份证复印件、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劳动合同正本和复印件、税单、房屋租赁合同正本和复印件、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原件和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等一堆材料去居住地或者单位的注册地办理居住证。

当然,这些材料也并非轻易可以搜集齐全,比如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文件,就得带着房东的身份证和房产证一起去所在地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租赁登记备案,万一碰上个不好说话的房东可就费事了。而且办理租赁登记备案还要交280元的费用,材料交过去一个星期才可以拿到证明。

材料全部审核完毕,还要等一周左右到指定地点拍照,费用25元,最后再耐心等待20天才可以拿到“朝思暮想”的居住证。“整个过程办下来既费时间又花钱,单位要是不人性一点,还要扣掉其间请假的工资。”而且,根据规定,拿到不同类别的居住证每隔1至5年还要去更换居住证,又是一番折腾。

谁是“人才”

去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多次谈到上海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问题。俞正声表示,上海没有多少资源,土地资源有限、矿产资源缺乏。上海发展靠地理优势和商业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靠人才优势。他说,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使上海成为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

在今年1月举行的上海“两会”期间,韩正再次表示,上海始终把人才发展、吸引人才的各项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推进。而“上海人才居住证和户籍制度的衔接”就是很关键的一项工作,这实际上把持有普通从业者居住证和投靠亲友类居住证的外地人排除在外了。

了解《试行办法》制定过程的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王振分析,居住证转户籍主要针对的是人才引进类人士。

根据《试行办法》,持有居住证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必须同时符合5个条件,其中第4个条件是“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能够符合这一条件只能是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高校等单位工作的外地人才,而众多在外企、民企工作的外地人,以及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媳妇,都很难符合这个条件,尤其是在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只能缴纳综合保险,而不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因此申办上海户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有媒体报道,上海曾制定出两个版本的户籍改革方案:A版本和B版本。其中A版本由上海市发改委(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主要是针对外来农民工的,但最终被搁置,最后采纳的是由上海市人事局牵头制定的B版本。

参与《上海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调研课题》的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张子良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表示,“调整增量人口结构,才能弥补本市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根据上海市政府的统计,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9岁以下,占80.9%,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农民工。

曾被评为“第三届上海市优秀外来务工青年”的鲁传江,来自安徽滁州,已经在普陀区的一个菜市场卖了11年猪肉,被媒体称为“卖肉小子”。因为文化程度不高,鲁传江也没有人才类居住证。他告诉记者,医保自己先不想,养老等买了房子之后“自己考虑”。他最担忧的是就读于上海一所公办初中的孩子,“上学这块弄不好,前途确实渺茫”。

农民工中是否有人获得上海户口?鲁传江连说了四个“很少”,对于上海户口能带来的一系列福利,“我们想是想,但是不敢讲”。

从江苏来上海打工23年的周女士比鲁传江经历得更多。她随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潮来到上海,经历了没有粮票、没有油票、没有煤球票的生活,“生孩子时因为失血过多,需要输血时,却因为不是上海户籍输不到血”。

周女士表示:“我们不像有学历的人为国家作多大的贡献,我们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我们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也为这座城市创造了财富,作出了微薄的贡献……现在有学历,有技术,有贡献的人能成为上海人,可我们这号人算不算有贡献?”

公共资源如何承载

在外地人为上海的户籍新政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少上海本地人对此新政表示了质疑甚至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放开户籍政策,大量外地人涌入上海,会导致城市公共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减少本地人的就业机会。

对于放松户籍之后公共资源可能不足的猜想,有网友举例:假设现在的上海公立幼儿园(也就是政府负担一部分费用)可以正好容纳上海户籍的儿童入园。放开户籍以后,必然造成外地户籍儿童和本地户籍儿童竞争,因为公共资源不足,很可能导致原来就是本地户籍的儿童无法入园,而转向私立幼儿园。

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在网上给韩正写的一封公开信称,目前连本地居民基本的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都得不到保证,户籍开放后势必带来严重后果。

针对城市人口承载力,有网友评论:“一个城市的人口多少,实际上不是由户籍决定的,而是由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给外来人才户籍,只是给他们一个公平的个人保障和环境。”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畸形的城市化,全国各地的人口单方向的向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集中,而这些大城市的土地面积有限,就业机会、住房、教育、医疗、道路交通资源以及治安力量也有限,不可能无限地容纳源源不断涌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

一位网友以“我也是上海人”为题,写下自己的观点:“上海原本就是个移民城市,只不过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所谓‘老上海人’其实就是第一代移民的后代……认为外地人抢了工作机会,抢了教育机会,抢了福利待遇等……他们没有看到外地人为上海做的贡献,没有看到外地人承担了上海人不愿做的工作……上海需要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发展,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这才是真正的上海人。”2009年02月26日05:51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stephen_sun 发表于 2009-6-17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已经是新上海人了,不需要和那么多人去争一个户口了.户口这个延续千年的制度,到底什么时候才不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桎梏?
悠悠 发表于 2009-6-1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上海移民第三代。
青春的速度 发表于 2009-6-17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气的上海人
 楼主| 毛毛 发表于 2009-6-18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春的速度 于 2009-6-17 21:14 发表
小气的上海人

为什么说小气的上海人,那我接触的上海都很大方的嘛!

[ 本帖最后由 毛毛 于 2009-6-18 16:5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16 10: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