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传统节日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7-2-2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 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2-2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 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有的地方行灯会、演“灯头戏”。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意示玉兔伴着月宫(广寒宫)嫦娥,以地上的兔灯和“玉兔东升”相呼应,以慰其寂寞。
  上灯夜,兴吃芦穄汤果。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处,有的手持小铜锣,边敲打边吆呼:“嗄去,哒去,赶到茅山(鄞县南乡地名)喂草籽!嗄去,哒去,赶到深山去吃烂番薯! ”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有的行灯会与“社火”相结合。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相传有家富豪吃厌了山珍海味,要门下各丫环每日轮做一道时新小菜,有个丫环集甜酸苦辣咸五味果品调煮成羹,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后,灯会渐少。70年代末起,有的团体举办彩灯展览,民间有孩童提灯活动。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2-27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明

  农事节气与习俗相融合。旧时,各家的门、窗插、挂杨柳,妇女头发簪柳梢,小孩头上戴柳圈,寓“思青(亲) ”意。俗谚“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
  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里上坟。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麻糍要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饭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请族人,称吃清明羹饭。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盘内鹅头颈则归族长吃,意为“带头者”。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吃的桌上减少酒的壶数(男桌2壶,有妇女的桌上放1壶)。
  建国后,扫墓寄托哀思,仍沿袭,做羹饭、烧纸钱改为送花圈,以缅怀先烈和祖先。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2-27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端 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乡间称“彤红”。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于床。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相营救屈原。此日,药铺结清赊帐,并向老客户赠雄黄、香料粉。民间姑娘,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内塞棉花掺入香粉,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此日午时有喝雄黄烧酒解百毒习俗,先将雄黄烧酒晒在太阳下,并掺放切细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谓可解毒。又有喷雄黄烧酒于屋角,亦有倒写“蛇”字贴壁上。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尚有罕闻者,是日午时,有吃蜒蚰螺(蜗牛)炖蛋和清炖癞蛤蟆习俗,谓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癞蛤蟆、蜗牛、蜈蚣均可入药,故端午节又称“药送节”。有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谓食后可清凉解毒。各家均裹粽子。
  旧时习俗,女婿多备“端午担”礼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这天大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谓孩子可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说:“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梁酒,苍术还须正午烧。”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宁波过端午的另一习俗,就是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是日,用雄黄在婴孩额上写上“王”字(示兽中之王),有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谓“年年端午五月五,剥过粽子做布虎”。与别地稍异者,宁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态各异,尚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30年代时,曾有人收藏至150余种。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供孩童添上红蓝等颜色戏玩,称“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谓可辟邪。
  解放后,端午节迷信色彩大减,吃粽子、小孩挂香袋、悬蒲艾仍行。近年,未婚男青年 (俗称毛脚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节礼品花费趋重。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2-27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夕

  七月七日,传说天上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民间称“乞巧节”、“汰头节”。旧时妇女于此日采摘槿树叶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头发,相传织女用槿叶汁洗头,故头发乌黑。是夕,妇女陈列瓜果于月下,乞求得到织绣技巧,在月下以线穿针,以能穿过且穿得快者为“得巧”;仰望星空,认准一组七颗星,连念“锁星犁星,七簇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一口气念七遍,成者,谓乞巧。亦有相约去茄树丛中卧地贴耳听声响,听得锵锵声音者以为织女来临,视为得巧。亦有以三条长凳搭桥,两条相接,另一条搁于上端,少女相扶走过凳子,称七女“走仙桥”。
  在此季节,男子有吃“童子鸡”习俗。农民于此时挑新鸡娘上市卖,每只一斤至一斤四两,论只出售,价稍贵。鸡的煮法与平常不同,用陶罐放在镬里炖,用红稻草(早稻草〉烧,烧完三脚(撮)即可。吃法亦异,要一人吃一鸡连汤喝光,谓可滋补。
  解放后,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仍广为流传,“乞巧”活动已不行。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2-2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国皆然,是个大节,唯宁波兴十六日为中秋。中秋,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演变成赏月、团圆的风俗,“月是故乡明”,使旅外游子思乡归里阖家团聚。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的来由,按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已生日改之(见《桃源志》);一说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以后传说各异,一说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另一说谓史浩之子史弥远,时任宰相,归途受官员宴请而延期,此说已为乾隆《鄞县志》纠误。清时袁钧《鄮北杂诗》云:“鄮峰(指史浩)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又记:“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即史浩),闻志以为弥远非也。”
  清时万斯同《鄞西竹枝词》云:“鄞俗繁华异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灯社,南郭中秋斗画船。”民国《鄞县通志》载:“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各处端午竞渡不同。今则竞渡之风已息,演戏敬神者尚有之。”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八月中秋月饼圆,节筵都作一天延;城东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闹画船。”
  中秋以吃月饼示团圆,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晶月饼别具风味。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鸭扑芋”。解放后,每逢中秋,各家团聚、吃月饼,亲友间亦互相馈赠月饼。一些团体举行联欢活动。民间有吃“鸭子芋艿”、水拖糕等习俗。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2-2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 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鄞县通志》载:“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汛酒饮之。各家制角黍(昔时尚有牡丹糕,不知所昉,想亦象形),亲戚互相馈遣,谓之挑重阳担。设酒馔以祀祖先,祀毕,家人欢聚享食。惟登高之风,今已不行。”尚有裹重阳粽子、吃重阳糕习俗,有谓糕与高谐音,寓登高意。农历九月正菊花盛开,今常举办菊花展览。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7-2-27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除 夕

  岁末,叫“过年”。除夕,称三十年夜,月小称廿九夜。处于辞旧迎新的这天,是一年到头最忙碌的一天。旧时“过年”,多围绕祀神祭祖、祈求吉祥进行。易门神,贴春联,房门贴写有“青龙吉庆”字样的青龙纸或笑呵呵和合两仙,农家谷仓亦贴青龙纸。此夕,做年夜羹饭祭祖,祭毕,家人聚食,称“吃年夜饭”。席间长辈挟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对全鱼多不动筷,留至新岁,寓“年年有余”意。餐毕,长辈分“压岁钱”给孩子,压于枕下。此夜,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切好。地也扫好,扫时要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扫地毕,洗净扫帚,柄上扎元宝年糕,敬“扫帚公公”和“扫帚婆婆”。以米筛盛酒馔搁凳上,在卧室祀床公床婆,祈小孩终岁平安。农家还在地头祀“地孔大王”,牛栏、猪舍、鸡笼祀各神,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平安。传灶神廿三夜上天,除夕夜下界,清点名册,故媳妇须在夫家过年。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满水,米缸盛满米,置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鱼、肉、饭各一碗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各室点灯,大户人家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红烛,从日落点起至初一日出止,谓之“接光”。信佛妇女坐夜待晓,或径至寺庙坐夜“守岁”。
解放后,破除迷信。各家打扫卫生,筹办年货。除夕晚合家聚宴,近年饭后观看电视,多不出门。长辈分给小孩“压岁钱”,数额趋增。除夕l2点来临,鞭炮齐响迎接新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2-23 23: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