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喜马拉雅瑜珈"?
喜马拉雅瑜珈(Himalayan Yoga)禅修的师承可上溯到几千年前,过去只是住在喜马拉雅山岩洞中修行的圣哲在师徒之间相传。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近代的传人斯瓦米①拉玛帕若堤(Swami Rama Bharati,1925-1996)②,他是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年幼双亲去世,即追随上师出家,遍访灵异之士。二十余岁成为印度的最高精神领袖之一,但两年后便挂冠而去,退隐喜马拉雅山中修行。其后奉上师之命,只身前往西方世界,以现代的教学手法弘扬喜马拉雅瑜珈的哲理和修行法门,接引众多弟子,并且在欧美的实验室中做了大量关于禅定的科学测试,追随者甚众。继而集结整理印度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哲理和修行法门,改革而创喜马拉雅瑜珈,教导非宗教性质的瑜珈修行。至此,喜马拉雅瑜珈逐渐为世人所知。
译注:① 斯瓦米,又译为斯哇米,是印度对出家人、僧人的称呼(女性僧人则称为玛Ma),成为斯瓦米者须摒弃俗家姓名身份,舍离亲族财产,以世人为家人,遵守清规戒律。一般多在成家有子女后,经家族同意出家。他们习惯穿橘红色的袍子,代表火,也代表东升的太阳。
② 本书作者斯瓦米韦达为其门生,于斯瓦米拉玛去世后接掌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瑞诗凯诗(Rishikeshi)的禅修道场。
晚年的斯瓦米拉玛回到自己在瑞诗凯诗的道场,以一己之愿力号召世人捐款,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德拉敦(Dehradun)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医疗小区,内有现代化的大型医院和传统的阿育吠陀诊所,旨在为贫苦的山区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也设有医学院和护理学院,致力于培育医护人才。1996年斯瓦米拉玛离世,此时喜马拉雅瑜珈的种子已散播全球。
喜马拉雅瑜珈融汇了印度千年以来各宗派的哲理智慧和修行法门,以静坐禅修为主要手段,旨在净化人心,引导人们觉醒内在本性。其三大源流为:派坦伽利的《瑜珈经》、吠檀多哲学(其中尤以泯除对立的"不二"观为主)、师徒口耳相传的"密续"(Tantra)。
时下流行把瑜珈的体位法当做一种运动,喜马拉雅瑜珈则训练学生做些轻柔而缓慢的延伸和扭曲动作,特别注重心念和呼吸与肢体动作的完美结合。结束体位法的训练之后,一定要有足够时间做摊尸式①的大休息,让身心彻底放松。与其他瑜珈训练课有别,喜马拉雅瑜珈的学员在课后还需静坐。换言之,各种体位法、调息法、放松法,都只是静坐的准备工作而已。
译注:① 摊尸式,也称大休息式,是喜马拉雅瑜珈极为重视的体位,除了有放松身体的功用,也用以练习横膈膜呼吸,做睡眠瑜珈,进而放下对肉身的执着,进入更深的心灵层次。
为了适应现代人忙碌的生活,斯瓦米韦达提倡利用日常的空档时间多做两三分钟的静坐,以收摄散逸的心神。对于初学者而言,坚持每日短时静坐的效果会比每日一两次较长时间的静坐更佳。每逢满月①之日,不论身在何处,斯瓦米韦达都会和世界各地的人士同时静坐(例如在国内是晚上八时开始)。欲深入自心,让心灵中的杂质沉淀,就需要体验身语意的静默期,时间由三日、十日,乃至三十日、九十日不等,依个人情形而定,场所最好是瑞诗凯诗的禅修学院,或是世界各地举办的禅修营,有专人指导并照应日常生活为佳。
总之,喜马拉雅瑜珈并非一门宗教,也不排斥任何宗教信仰。其体系博大而精微,既有讲理论的理门,也有讲实修的行门。无论任何宗教信仰或文化背景的人士,都可通过学习喜马拉雅瑜珈使身心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