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船舶及配套产业如何发展-引

[复制链接]
spoolish 发表于 2009-5-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zjdii.gov.cn/shuzizhe ... sp?CONTENT_ID=15499
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紧紧抓住国际海运景气周期和国际船舶制造业转移的机会,迅速扩大船舶生产制造能力,船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已成为世界主要造船大国之一。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船舶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增速回落、国际航运业不景气,造船需求大幅下降,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轮船舶工业景气周期中,浙江船舶业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确立了在国内船舶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但我省船舶产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尚未根本改观,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关键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通信、导航、控制等船用关键电子产品仍受制于人,核心竞争力还不强,在国际船市趋冷的大背景下,我省船舶工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面对这种严峻情况,如何发展我省船舶电子技术,促进我省船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简要概述了国内和我省船舶产业发展状况,并对国内外船舶电子技术发展和配套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发展浙江船舶电子技术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情况

    1.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总体概况
    据工业与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200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101家(含造船、修船、船配企业),规模以下造船企业2000余家,2007年,船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71亿元,同比增长48.8%;实现工业增加值735亿元,同比增长74%;实现利润总额227亿元,是2006年的2.3倍;2008年1-10月,完成工业总产值3234亿元,同比增长60.5%,实现工业增加值924亿元,同比增长61.1%。
    2007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16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新接船舶订单1.0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手持船舶订单1.68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三大造船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25%、41%、33%。2008年1-10月,我国造船完工量1915万吨,新承接订单5754万吨,手持船舶订单2.09亿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25.3%、38.4%、35.1%。可见,我国已跻身国际主要造船大国行列。

    2.我国船舶制造能力分布情况
    我国船舶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一线。2008年上半年,江苏、上海、浙江、辽宁四省市的造船完工量分别为274.1、246.9、178.2、165.6万载重吨,占了全国约80%的份额。船舶新接订单也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辽宁、上海四省市,但排名发生了一些变化,分别为1188.1、805.9、702.3、485.5万载重吨,江苏仍居首位,浙江、辽宁超过上海处于二、三位,山东位次也明显上移。从企业情况来看,2008年造船完工量排名居前的大多是老牌国有企业,说明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但企业新接订单排名与企业造船完工量排名有明显不同,排在前十位的企业中有6家企业是造船完工量排名在十名之后的,其中不乏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这样的民营企业,这预示未来几年,国内造船业的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

    3.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
    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造船总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等造船主要指标都大大超过国家船舶规划指标,造船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骨干船企的订单大多排到2010年以后,预计未来两年仍可延续较快的发展速度,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可望进一步提高。但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船市迅速趋冷,全球大宗商品航运成本基准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大幅下跌,国际造船市场成交总量和造船需求出现下降,新接造船订单大幅下滑,造船产能将出现过剩,交船难度增加,撤单现象增多,船舶融资出现困难,国内船舶制造业不确定性风险明显加大,中期调整压力显现。

    二、浙江省船舶工业发展情况

    1.浙江省船舶工业总体情况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具有发展船舶工业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水港湾优势,近几年,抓住国际船舶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了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内船舶制造大省之一。2008年1-9月,全省造船完工量334.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1.7%,新承接船舶订单91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7.3%,手持船舶订单249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5.1%。三大造船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占全国的份额分别为19.9%、16%、11.8%,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均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三位。据对纳入工信部船舶工业统计系统的全省142家企业的统计,2008年1-9月,全省船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8.2亿元,同比增长98.3%;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92.4%;实现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183.8%。全省船舶产品出口交货值146.7亿元,同比增长80%,船舶产品出口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和德国是我省船舶出口的主要市场,分别占到我省船舶出口额的54%和30.1%。

    2.浙江省船舶制造能力分布
    浙江船舶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舟山、台州、宁波、温州一线。其中,以舟山的造船能力为最强,造船条件也最好,在普陀、岱山、定海等地形成了一大批造船企业。截至2008年9月,舟山拥有船舶工业企业180余家,规模以上造船企业56家,已经具备建造30万载重吨以下常规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350万载重吨。2008年1-9月,舟山船舶工业产值229.31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省船舶工业产值的61.72%。台州船舶工业近几年发展也很快,临海、温岭沿海一线,船企星罗棋布,台州全市拥有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100多家,配套企业70多家,从事该行业人员有6万多人,造船能力超过200万载重吨,预计2008年产值可达150亿元,已超过宁波、温州,居全省第二位。宁波的修造船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仑和象山一线,这几年造船能力也在稳步提高。温州曾是我省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温州的修造船企业主要集中在乐清,但近几年,由于岸线资源的限制,发展相对缓慢,不少企业开始寻求向外发展,目前台州30%-40%的船企是温州人投资的。由于岸线资源条件不同,目前3万载重吨以上的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制造,台州、温州以制造0.5-3万载重吨的船舶为主。

    3.浙江省船舶工业发展特点
    (1)造船能力大幅提高,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随着一批重点船舶基础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浙江造船能力迅速提高,预计到“十一五”末,全省造船能力将超过1000万载重吨,将远远超过《浙江省“十一五”船舶工业发展规则》提出的实现造船能力650万载重吨的目标,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扬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舟山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连年快速增长,且手持订单饱满,大多已订到2011年,这为确保这些企业今后几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建造周期明显缩短
    我省船舶企业的造船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的整体建造向分段建造转变。部分骨干企业则已开始由分段建造模式向分道建造模式过渡,按照壳、舾、涂一体化和设计、工艺、管理一体化现代造船模式组织生产,并通过提高放样精度,提升预舾装率,改进管理方式,建造周期较往年有明显缩短。一些中小造船企业通过改变传统造船模式,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国内外投资活跃,民营造船企业发展迅速
    在这一轮船舶产业快速发展周期中,浙江对船舶产业的投资大幅增长,特别是民间资金大举进入船舶产业,推动了我省船舶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浙江投入船舶产业的资金达数百亿之巨,而且纷纷到国内辽宁、山东、海南、安徽等地投资办船企。与此同时,国内外对浙江船舶产业的投资也不断增长,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国内江苏、山东等地不少企业也到浙江投资,促进了浙江船舶产业的发展。
    (4)承造船舶大型化、批量化,国际业务发展迅速
    我省承造船舶逐步朝大型化、批量化、系列化方向发展。8000-17.6万吨散货船、700TEU-5300TEU集装箱船、11万吨级油轮、32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5万吨以下多用途船、2万吨级以下化学品船、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PCTC)等船型成为主导产品,批量接单明显增多,部分骨干船厂的主力船型实现批量化。承建船舶除来自我国沿海省份外,还有来自日本、德国、韩国、新加坡、荷兰、挪威、希腊等国家,其中大型船舶订单主要来自国外。

    4.存在问题
    (1)国际船市趋冷,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加大
    随着航运市场急剧下滑,不少船东取消或推迟了订单,贸易放缓,加之银行无力或不愿为船舶订单提供融资,船舶订单迅速减少,且出现了退单现象,而且船价在连续多年高位运行后,将面临很大的调整压力。这些将对我省船舶产业带来重大影响,船舶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不断加大。
    (2)造船产能将出现过剩,行业面临洗牌重整
    我省近几年造船业扩张迅猛,大批企业进入造船业,兴建了一大批造船设施,在目前船舶需求整体下降的背景下,产能过剩的隐患不断增大,一些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低、进入造船业晚的企业,或是在近几年新建且投资巨大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我省船舶产业将不可避免地进行洗牌重整。
    (3)造船技术水平仍然不高,承建高端船舶比重低
    我省船舶工业的技术实力和水平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方式,船舶设计技术储备不足,人才短缺,自主研发能力弱,造船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低,造成先进造船能力不足,承建船舶以中低档船舶为主,高端船舶多被日本、韩国企业垄断,即使同国内上海等先进地区比也有不小差距。
    (4)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成为船舶产业发展瓶颈
    到目前为止,浙江造船业还基本上是以造船壳为主,船舶配套业整体上尚未形成气候,省内配套率低于6%,存在“低、小、散”的状况,与国内江苏等地相比差距不小,一些附加值高的关键配套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致使造船利润很大一部分被稀释,在国际船市兴旺时,还会因主要配套产品供应不及时造成拖期交船,这对我省船舶产业形成了很大制约。(待续)(作者系省信息产业厅科学技术处处长)

[ 本帖最后由 spoolish 于 2009-5-7 18:07 编辑 ]
 楼主| spoolish 发表于 2009-5-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发展船舶电子技术 促进浙江船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下)

http://www.zjdii.gov.cn/shuzizhe ... sp?CONTENT_ID=15728
(接上一期)

    三、国内外及浙江省船舶电子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已迅速进入国际造船大国行列,但国内船舶配套产业却非常弱小,企业普遍从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船舶配套核心设备,致使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发动机、电子控制设备等船舶关键配套件一般都从国外进口,进口配套产品比例高达70%以上。目前世界船舶配套产业年产值约230亿—250亿美元,主要生产厂家集中在西北欧和日本,我国虽然在柴油机、发电机组、螺旋桨等船用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但船舶导航设备、通信设备、操舵系统、控制系统等船舶配套电子产品,还多采用国外产品。为了适应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中国船舶配套产业特别是船舶电子产业的规模与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船舶电子产品概况

    船用电子产品是船舶配套产品的重要组织部分,是船舶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的部件。为船舶配套的电子产品主要包括通信导航设备、测量控制设备和信息系统等,这些产品在船舶中的配置因船舶类型和档次的不同而各异,一般而言,越是复杂和高档的船舶,其配套电子产品所占的份额就越高。

    船舶通信导航设备主要有:中高频组合电台、卫星通信设备、导航雷达、GPS(全球定位系统)、SART(雷达应答器)、气象传真接收机,船舶内部通讯系统等。

    船舶测量控制设备主要有:VDR(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EPIRB(应急无线示位标)、电罗经、磁罗经、多普勒计程仪、回声测深仪、自动雷达标绘仪、无线电测向仪,以及操纵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等。
信息系统主要有: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SSAS(船舶保安报警系统)等。

    其他还包括一些船上娱乐设备和辅助设施,如卫星电视系统、照明系统等。

    从发展趋势看,船舶电子技术正朝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用户对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要求逐步提高,船舶电子产品的制造逐步向系列化、模块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鉴于船舶电子技术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发达国家考虑其对海军装备和民用海事航运业发展所起的双重作用,普遍重视和扶持大型军工企业进入海事电子行业。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世界船舶配套产业市场规模约230—250亿美元,在船用设备中价值比较大的设备基本为:柴油机、发电机组、螺旋桨、辅助锅炉、甲板机械、操舵系统、导航及测量系统、舱室系统、辅助系统、安全及救生系统。其中船舶电子产品价值约占15%左右,它的特点是产品种类多,用户分布面广,流动性强,对价格和服务要求高,但对每种船用电子产品的需求有限(不计船舶改造,每年全世界的大小船只的新船造船量约1万艘)。虽然船舶电子产品总体市场规模不是很大,但对船舶业的影响却不小,特别对我国船舶业来说,至今仍是一大瓶颈。

    2.国际船舶电子产业发展状况

    船舶电子产品的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丹麦、挪威、美国、加拿大,以及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市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生产与市场分布呈现一定的不均衡性。

    欧洲是现代航运业和现代造船业的发祥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造船工业及船舶配套工业体系。近年来,虽然世界造船中心向东亚转移,但欧洲仍具有强大的船舶配套能力,在船舶配套市场上处于领跑地位,约占世界市场一半的份额。目前船舶电子产品的高端市场主要由欧美国家掌控,主要厂家有美国:Lockheed Martin, Sperry Marine,L-3 Communications, SAIC等;欧盟:Raytheon Marine, Kelvin Hughes, STN Altas, Kongsberg, Sailor, Thrane & Thrane, Sofrelog, Transas, Saab等,均为大型军火制造商,可提供系统级的解决方案和核心产品。鉴于船舶电子商用技术在支持欧美海军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民用船舶电子系统及技术受到欧美海军高层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推广。

    日韩厂家侧重中、低端市场,主要厂家有日本的JRC, Furuno, Tokimec和韩国的Saracom, Samyung等,可提供系列化的产品。日本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取代欧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在70年代中期,当日本的造船产量达到1750万吨时,已形成门类齐全、技术水平高的配套工业,成为世界船用设备制造大国,目前,日本造船配套设备国产化率达98%。日本主要是通过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对本国企业实施适当保护,将船舶配套企业逐步整合,按专业分工形成集中生产优势,加强协调,才使造船配套设备国产化率得以大幅度提高。韩国70年代建造的船舶几乎全部使用进口材料和设备,到80年代韩国在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积极推进船用设备国产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进口,促进船舶配套工业的发展。目前,韩国造船配套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  

    3.国内及浙江省船舶电子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造船工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船舶配套设备的需求,包括对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的需求。目前我国常规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只有30%左右,高新技术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仅20%左右,特别是作为附加值很高的船舶电子产品本土化率还不到10%,这与我国造船工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目前每年全球船舶电子设备需求接近300亿人民币,其中我国的造船修船市场可为船舶电子设备提供每年将近百亿人民币的市场,但90%均被进口产品垄断。船舶电子产品的开发制造是我国船舶业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国内船舶电子产品生产厂家主要侧重低端市场,以代理国外产品为主,自主创新较少,提供单个零星产品,在产品技术性能、质量、品种和规格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存在着很大差距,甚至还有一些关键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用设备和部件国内根本不能生产,只能依赖进口,目前国内能自主研制的产品仅有磁罗经、陀螺罗经、计程仪、测深仪等,且只能在部分国内船舶上使用。从服务方面看,国内大多数配套厂没有能力或没有意识去建立全球售后服务网络。总之,我国船舶电子国产设备存在缺乏核心技术、没有品牌、没有国际性的销售维护网络,产品单一、技术起点较低、系统性差、工艺落后等突出问题,基本上还处于学习跟进阶段。在引进国外技术方面,国内江苏、上海、辽宁、山东等地已陆续引进了一些国外厂商或进行合资合作,但大多是一些非核心的技术和产品,在雷达、GMDSS设备、自动舵等方面,由于海外少数发达国家的电子导航生产厂商相对垄断,一般不愿意签署专利转让协议,使船舶电子技术的引进具有相当的难度。

    浙江省船舶配套业基础还非常薄弱,即使与国内其他沿海省市比也有很大差距,本土化配置率仅为10%,船舶电子产品的本土化配置率则更低。从事船舶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的只有一些零星的中小企业,产品主要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载移动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海上卫星救助系统、船用照明和控制设备等,除船用照明产品在国内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外,其他产品生产规模普遍不大,总体上难以形成气候,核心的通信导航类产品至今还没有厂家可以提供,也没有综合信息集成供应商,售后服务网络不能覆盖全国,更谈不上覆盖全球主要港口。在对外合作上,开始有所进展,已经有一些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资或合作,以借助其技术、品牌和全球服务网络等优势,拓展全球市场业务。但在船舶电子领域,我省目前还没有企业与国外知名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4.船舶电子产品配套的关键因素和途径

    船舶电子产品能否进入船舶配套体系取决于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和服务网络等因素。船舶电子产品研发出来后首先要通过船级社认证,如要进入国际市场,则要经国际著名船级社资格认证,如中国 CCS、英国LR、美国ABS、法国BV、德国GL、挪威DNV、日本NK、南韩KR等。通过认证的产品还需要努力开拓市场,通过用户的不断使用、逐步为客户认可,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同时,是否具有网络化的维修服务保障,也是船企选择的重要因素,产品质量过硬,但没有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也难以打开国际市场,进入大型船舶修造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由于国内企业全球服务网络不完善,影响了自有品牌提升和国际市场拓展。

    从船舶电子产品配套流程来说,一般由船东提出选型要求,船舶设计单位根据船东要求在设计时加以考虑,提出配套产品厂商表,造船厂在厂商表范围内选择供货商,进行采购安装。所以配套产品供货商需要船东、船舶设计单位、造船厂三方协商确定,船舶设计单位、造船厂可以对选型提出建议,但主要决定权在船东,船舶设计单位也往往由船东指定范围,由造船厂从中选择。国内有部分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利用他们已形成的品牌效应和服务网络占据市场,逐步把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培育起来,并实现自己的网络化服务功能。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容易入门的方式。

    四、思考和建议

    船舶电子产品是影响船舶成本、性能、效益、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建造现代化船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我省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省船舶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省船舶电子产品的国产化率与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本土化船用设备国产化率 2010年要达到60%,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系统部分产品实现装船突破的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为加快我省船舶电子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我省船舶产业做大做强,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推进。 

    1.加强船舶电子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国内自主品牌

    要打破国际知名企业对船舶电子产品市场的垄断局面,首先必须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掌握通信导航设备,船用雷达、控制装置等主要船舶电子产品的关键技术,保证产品质量,通过船级社的认证。要密切跟踪国际船舶电子技术发展动态,引导有实力的单位进入船舶电子领域,采取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技术引进、中外联合设计等多种方式,提高船舶电子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水平,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增加品种规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在市场策略上,鉴于短时间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和主流船型,可先设法在国内船东上打开缺口,从内河船、小船、特种船的应用逐步进入到主流船型,通过不断应用、持续改进,争取得到行业的认可,逐步形成自主品牌,融入船舶电子产品的全球开发、制造、采购和销售体系,扩大市场占有率。

    2.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知名厂商

    我省船舶工业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对船舶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大,势必对国外船舶电子制造商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发展船舶配套业的经验,走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地化的路子,选择引进国外船舶电子先进技术和知名厂商。现在欧洲、日本、韩国等厂家正瞄准中国船舶配套产品市场,尚不具备自主研发条件的企业应借此坚决走国际合作之路,通过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船舶电子技术和产品,既可以通过制造许可证方式引进,也可以通过合作生产或合资方式引进的,通过与国际知名厂商合作,可以较快地掌握技术,并借助国际知名厂商的品牌和服务网络进入市场。支持省内企业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船舶电子设备制造商和营销服务网点,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配套体系的形成,加快船舶电子产业转移。

    3.加强国内行业协同,推动船舶电子产品制造商与航运企业、设计单位、造船企业等的互动

    政府船舶行业管理部门、海事港口管理部门、各类船级社、船舶协会、船舶学院、科研院所、国内船东、船舶设计单位以及重点修造船企业要加强协同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国内品牌船舶电子产品的发展;船舶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要加强与航运企业、船舶设计单位、造船厂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产品需求,做好服务,争取上下游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先进入国内配套体系,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4.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军技民用

    在船舶电子领域,国内制造商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积累少、创新能力弱、市场渠道少、资金实力不强等问题,在与国际知名厂商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但国内也有不少科研单位从事船舶电子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多年来一直为军用舰艇和特种船舶提供装备,具备开发制造为船舶、港口和航道管理服务的电子装备和系统的能力,在通信、导航、识别、监控、信息集成、船岸一体化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因为服务对象主要是军方,在民用和产业化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推动我省企业与船舶电子领域的科研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不影响保密的前提下,将部分军用船舶电子技术转为民用,鼓励军民品共线生产,特别是技术通用、工艺相近以及军民两用的配套技术和产品,做到军技民用,寓军于民,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共赢发展。

    5.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国产船舶电子产品推广应用

    国内船舶电子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和省层面统筹运用产业技术政策、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采购政策等加以支持。要加大对船舶电子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各类科技计划优先安排船舶电子技术和产品研发,对相应的技术改造项目应加大贴息支持力度,要引导金融机构优先保障采购国产船舶电子产品的造船融资要求;鼓励企业引进船舶设计所需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应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船舶电子企业优先享受国家机电设备进口贴息政策,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产品除外);在国家层面应加强统筹协调,出台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鼓励国内船东、特别是国家控股的船东采购国内船舶电子产品,对采用国家投资购买的船舶,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在符合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先购买国内船舶电子产品,以促进国产船舶电子产品的推广应用。

    6.逐步培育船舶电子产品研发、配套和服务基地

    根据国内外船舶产业发展规律,在船舶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往往会形成船舶配套基地,上海、南通、大连、青岛、武汉等地已形成较具规模的船舶配套基地,浙江目前造船能力处于国内第三位,且市场份额还在扩大过程中,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之一,但配套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应充分利用对船舶配套产品的需求,建立船舶配套和服务基地,引进吸附一批科研单位和企业。鉴于上海、江苏等周边省市已经在柴油机,金属构件,电气及仪表,甲板机械以及其他相关设备和涂层材料等方面形成较大规模和相对技术优势,也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浙江在配套基地建设上要注意与江苏、上海间的错位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船舶电子领域各地起步都比较晚,国内尚未形成像样的基地,浙江如果在引进船舶电子科研单位和企业上有所突破,可望在该领域形成有特色的配套和服务基地。

    7.加强协调、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浙江船舶电子产业基础薄弱,需要政府部门创造良好的环境加以培育,省市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互动,在营造氛围、落实政策、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推动区域合作、加强服务和指导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促进船舶电子企业外引内联,争取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使浙江成为国内重要的船舶电子产品配套基地,促进浙江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 (作者系省信息产业厅科学技术处处长)

[ 本帖最后由 spoolish 于 2009-5-7 14:22 编辑 ]
 楼主| spoolish 发表于 2009-5-7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的造船业要做大做强,更要在船舶的装配上下功夫,这样产业链才会更长,价值更大!!!
清鸿 发表于 2009-5-8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的船舶制造的水平,想当想当的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又在无序盲目的扩展,注定了它的命运.
胡雨 发表于 2009-5-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引导是方向,企业实施情况繁。
 楼主| spoolish 发表于 2009-5-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南部港口众多,大力发展船舶的装配业,不但可以为本地的产业链增加长度,而且可以辐射周边,如舟山,台州等地。随着造船产业的进一步升级,船舶的装备零件进口还是相当的贵,大量挤出造船的利润;我们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在造一个船壳。而放弃船的装配附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22 21: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