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看姐姐,聊天时很自然就说到孩子的读书问题。
姐姐又很遗憾地说:“我家儿子,只读了职高,上大学没希望了。我常对儿子说,你要用功一点,你咋这么没用?某某读小学时,成绩与你差不多,现在他在象中读,你要争气一点啊!你怎么就不争气呢?”
姐姐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成绩好一点,上个理想的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也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她的愿望是好的,但,她说话的语气、方式不对。一听她那样的语气、方式说话,我就每每提醒她,对孩子不能这样说话,前一句,“你要用功一点”是对的,后面几句“你咋这么没用?你怎么就不争气呢?”,这让孩子听了,会产生不快心理,会有反感情绪。家长或老师,经常用这样的语气、方式对孩子说话,其实是给了孩子消极的暗示,天长日久,便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我是没用,我是不行”等负面的、消极的暗示。从而使孩子不自信,对学习会慢慢地没兴趣,成绩往下掉。成绩退步后,家长和老师如果还是用这种消极的说话方式,批评、指责孩子,那就糟了,孩子心情会更不快,情绪会更对立,对学习更提不起劲,几次下来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对孩子要多肯定,多鼓励,多运用积极的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上最有名、最典型的积极暗示的案例。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因此,提醒各位家长对孩子不要使用消极暗示,要多运用积极的暗示。
[ 本帖最后由 紫藤 于 2009-3-17 20:3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