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当下时兴的“中产阶级”大讨论,一位理财咨询行业的从业者说:“我觉得这个讨论非常有意义,毕竟社会对我们这个群体的关注实在太少了。”
毫无疑问,他早就死心塌地把自己归入到“中产”这个行列中了。作为这个行列中的一员,他很坦然地要求社会给予他所在人群更多地关怀和瞩目,就像公司里的员工要求公司增加健身津贴那样义正词严。
和他相比,另一位刚工作三五年的市场经理则没这么自信。在谈到一个房产的话题时,他说:“虽然我没买房,但……也算中产吧。”我很后悔当时没有追问他认为自己是中产的依据是什么,是银行存款百万以上,是开别克或者帕萨特,还是因为他对红酒特别有研究,家里光葡萄酒杯就有130 多只?
这么多人急于把自己归入“中产”的阵营里,有点像小学生急于加入少先队,首先是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别开来,注意,这里的“其他人”,指的是看上去不怎么样的一些人;然后有一种找到组织的归属感,注意,这里的“组织”,指的是看上去很怎么样一些组织。
抛开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中产”的种种界定,在普通中国人的想象中,中产就意味着有房有车有存款,有一定的余钱享受生活——品酒啊旅行啊等等、等等,对于刚刚习惯喝烹煮咖啡才没几年的中国人来说,这当然是个值得自己归属的优质社群。就像五六年前“小资”这个词在中国刚刚流行起来那阵,表明自己喜欢在咖啡馆里坐一个下午,意味着跻身“小资”行列,意味着拥有了一种超越别人生活水准的生活品味。短短几年,因为“中产”这个词的兴起, “小资”已经沦为穷风流的代名词。现在你再说谁“小资”,恐怕只能招致对方的白眼了。
只是在写字楼里每天忙忙碌碌,嘴里嚷着“累啊,要养家糊口啊”的那些所谓精英人群,哪一个不是在努力跻身或者维系一个“中产”的名份呢?在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时,每个人都希望跳到头顶上的那个阶层去,而与脚底下的那个阶层说拜拜。
遇到过一个年薪一两百万的高级律师,住在一千多万的别墅里,很谦逊地称自己为“中产”。大概他觉得自己太富有了,混迹在这个数量相对庞大的人群中感觉比较安全。也遇到过一个年薪三四十万的高级白领,她很不愿意把自己归入中产行列,因为和她相比,连年薪六七万的穷小子都可以算作中产。她更乐意称自己为“manager”。可以想见,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称自己为中产的话,那么社会的流行话题就会变成:你是manager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