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杨杰明老师过年的记忆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年的记忆(之一)-------捣年糕        

杨杰明

经过1961年的饥荒,62年到65年那真是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了,年景一年比一年好。特别是过年,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有趣!

放了寒假,过年的气氛会逐渐浓烈起来。村里不停传来捣年糕、軋米胖、胶糖、炒倭豆、炒番薯糕干、炒花生等的声音与香味;我们则在全家吃饭的时候,爸妈会商量捣多少年糕(由于正劳力少,我们从小就知道大人们的艰辛,从不提要求,爸说捣一箩就一箩,或者妈说捣一担就一担)可是磨年糕粉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般不停地磨也需要磨上两天两夜,我年纪小总也得一天轮着与大人们一起累计磨上几小时。直到第二天晚上,妈妈又捧出7:3比例的糯米,这就由大人磨了,因为糯米比早米软----磨起来要费力。当然,这期间我们会叫我的大姐夫来帮着磨上一天,哪怕一个上午或者下午。

粉磨好了还要与另外一户人家合并着捣年糕,不管放在谁家做,家里都得准备好柴火、水、把几口大锅的底刨得光光的。一般几家人的年糕都由我爸负责调水搓糕粉,因为多少米粉掺多少水、米粉颗粒的粗细相当讲究,否则就不会上汽。揉搓好的年糕粉放在上口稍小、下口稍大的饭篜里蒸,蒸到蒸汽直冒,那米粉熟了时的香味,直教人流口水!

最有趣的是,捣到一半时间,我爸抓一把烫烫的粉团,手沾些水搅和、揉捏,马上会捏成一个生肖中的动物(一般根据明年的属相)。正好那年是猴年,我爸很快地捏好猴子左手挡额、右手握拳的形象以后,马上要来一把清洗过的剪刀,咯嗒咯嗒麻利地剪出毛茸茸的外表,然后在猴嘴上轻轻剪出鼻孔、嘴巴,在凹进的眼眶上嵌一对柴里找来的“毛兔眼睛”(一种灌木种子),然后把预先留着的一点年糕做帽子、做带子,最后在灶前柴堆里剪一截金黄色的茅草干往右手上一插,嗨!只五分多钟吧,一个腾云驾雾的孙悟空就这样做成了!当我爸投入到捣年糕的行列中去时,我却拿着“孙悟空”反复推敲,回忆着制作步骤,后来终于有信心模仿尝试一下揉捏“孙悟空”了;捣第二臼年糕的时候,我让爸摘了一小团年糕,要上一小碗蘸手的凉水,也学者捏“孙悟空”了,等我做好后,我叔叔、表哥等捣年糕的人们看到,都夸我这么聪明!我知道,这是他们鼓励我的。再看看我爸,这时他啊,大大小小做了六个“金元宝”!据大人们说:元宝放在浸年糕的缸里,年糕就会吃不完的。

后来的几臼年糕捣好,我爸又做了几件“糕塑”,如:“猪头”、“猪八戒”“唐僧”、“公鸡”、“毛兔”等,当然,一部份分给了另一家的俩孩子。
捣年糕.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的记忆(之二)-------胶糖   

杨杰明

每年农历的11月底,妈妈都会挑些小番薯(我们都叫做“老鼠番薯”),用来制作“番薯糖粅”(又叫番薯饴糖)。这时候的番薯经过霜降后糖分多了,吃起来特别甜。我妈与三姐姐将小番薯拿到晓塘江河埠头清洗后,然后一箩一箩抬回家,等到番薯上的水沥干,妈妈就开始将番薯用番丝刨做成几甲箩番薯丝,等第二天凌晨5点起来将三甲箩番薯丝煮成番薯糊,都倒进大木桶里,再盖上篾编箕;然后将捣烂的麦芽搅拌到番薯糊里用面杖搅匀,倒进预先准备好的清洗后垫着早糯草的大号甲箩里,过滤出的液汁由下面大木盘(大搅桶)接着;再将接来的液汁舀入铁锅里煮,柴火不猛不幽的烧,随着蒸发,锅里浅了就加桶里的汁液,这样反复加,把大搅桶里的番薯液汁加完为止,并在锅里不停的搅动以加快水分的蒸发。

到了下午两点光景,锅里的糖水开始变成金黄色,而发出诱人的糖香。这时,锅灶里最好是用经得烧的柴瓣,火苗又容易控制,我与小姐姐放学回家还在离家一、二百米远,就能闻到这番薯糖的香味。我与小姐知道,这时谁管灶台,谁就有糖焦吃(锅铲铲下凝集在锅沿上的糖焦),于是都争着管,妈妈为了不使我们争吵就叫我们轮流着管。到了吃晚饭,番薯成糖基本做成了,妈妈将洗好晒干的橘皮丢进糖锅里,等冷却后一些番薯糖能在铜勺子口沿上挂住,妈妈就捞起三块橘皮分给我们吃,她熄灭了灶肚里的柴火,自己草草吃些晚饭,趁番薯糖冷却到70度左右,再忙碌着将番薯糖舀进厚厚的釉面大陶甑里储藏。

12月中下旬,准备年货,其中每户人家要胶糖。其中米胖糖每户要做,然后再“黄豆糖”、“芝麻糖”、“冻米糖”、“花生糖”(我们村里花生糖不太有人胶,因为几乎不种花生)等因人而异,不尽相同。

到胶糖那会儿,我爸那真叫忙,几乎10天内都有人请去胶糖。等到自己家里胶糖时都是12月底了。

那天晚饭吃得比较早,妈妈清理好厨房东西,爸爸准备好面板、糖匣子、辊子、菜油脚(菜油瓶子沉淀物)、快刀等等。爸爸在锅里放一碗多水(烧到发出沙沙响声)再放三勺半番薯糖饴、半勺白糖(以前放一丁糖精也可以的),锅灶里文火烧着,锅里用勺子不停的搅拌,以便加快蒸发水分。直烧到糖饴能在勺沿上挂“大旗”(糖饴冷却后能大面积挂住),赶紧将准备好的一满斗米胖倒入锅内均匀的搅拌,然后铲入抹油的畚斗,迅速倒入桌上的糖匣子里用糖辊子滚压,到八分实时再连糖匣子顺势反面再滚压,特别注意:糖匣子的直角处也要用辊子柄垂直挤压,然后慢慢抖动,使糖匣子与里面的糖自然分离,那约70厘米转方、3厘米厚度的米胖糖块亮晶晶的放在面板上冷却着。那边锅里又在烧第二锅糖饴了,爸爸看着快起大泡的糖饴,就叫姐姐管着,自己则开始切米胖糖了。切糖,也有学问:切长条宽度要估计好,大约切成几条,并且要拉、切结合;切小块,要挫切结合,厚度一致。一作糖切下来桌面上没有糖渣,或者尽量少渣为高手。我爸爸几乎没有糖渣的。

等米胖糖做好,做黄豆糖、芝麻糖,那真是容易多了。因为,黄豆、芝麻、花生等炒过后本身就有油份,切起来特别爽刀、来劲!
胶糖.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的记忆(之三)------做番薯糕干

杨杰明

番薯糕干是农家户户必做的土产小吃,它产自农户,成本低,所以做法也为广大农村妇女所掌握。那时农村穷,交通又不便,吃的东西少,尤其是孩子们口袋里藏的70%都是番薯糕干,既可以充饥,又可以待客,只要储藏在干燥的大罇里,上面封几层旧报纸,管教你吃上一年!

做番薯糕干不比煎番薯糖饴,番薯糕干需要番薯的淀粉率高,做出的薯泥干而厚,裹出来的薯泥块可塑性强------容易切。因此,番薯上场一个月左右便会开始做番薯糕干。

一般挑星期六下午,我妈会拣出上好的番薯,让我们姐弟几人抬到晓塘江河埠头,带上一把笤帚筯、一个打搅桶、两个箩筐和一只挈桶。先将一箩筐番薯倒入打搅桶,再拎上几挈桶水,三姐用笤帚筯抄洗,小姐用竹杠头翻搅,我在旁边加水,每桶洗15分钟左右;再是每桶番薯过清后,将番薯放在清洗过的甲箩里抬回家,妈妈抄刀削番薯皮、小姐姐用皮刨刮皮,我用小刀挖细细的凹缝,三姐姐将番薯切成一样厚度的番薯饼。在劳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趣的事情:小姐和妈妈常会说“啊,这个番薯是黄心的”“那个是舟农白皮”“这个是6038”,只有本地的红皮番薯皮薄水分多糖分也多,妈妈就会让大家休息一会,分给我们一人一块吃起来近似梨头的红皮番薯。同时,妈妈会讲些以前的故事传说给我们听。

从午饭吃后干到下午3点多钟,又等番薯晾干刨皮、切片,刚好是晚上7、8点钟。妈妈开始用大锅烧切好的番薯饼,每锅烧15分钟,还要用锅铲将煮熟的薯片轧成泥状,然后将切好的桔子皮末、生姜末、黑白芝麻、桂花干和少许糖精水调入里面再搅匀(我的小姐姐不喜欢生姜的,妈妈专门有一作是用苔条末代替生姜末的)。最后铲入垫在桌上的一块大方棉布里,妈妈再用力的拉动棉布四角,再使劲往里包裹,这样拉裹一次、同时就用手心压一次,等棉布把薯泥包裹成厚厚的结实的正方形体以后,妈妈才拿来一块干净的木板盖在棉布上面,然后再压上一块6-8斤重的鹅卵石。这样如法炮制,做了三个薯泥立方体晾过夜。

第二天,妈妈早早起床,将昨天包裹的薯泥小心的打开棉布,肢解成方条状晾着,吃了早饭与姐姐们一起,将条状的番薯泥再切成薄片,我和小姐姐负责拿到番薯编笠(专晒番薯加工品的竹编器物)上晒。这可是个细心活,我们轻手轻脚的排成鱼鳞状,等爸爸回家时,再抬到两部水车架上晒,那样防止嘴馋的小孩偷吃。都晒出去了,每天还得翻晒一次,这样接连晒上一周番薯片晒得琅琅响,如果不小心还会戳破手皮的。然后,收集在甲箩里备用。

农历12月中旬左右,我们放了寒假,妈妈叫我们大家将番薯片搬出再翻晒一次,就开始炒了!妈妈准备了铁砂(其实是山里筛选出来的一种粗砂,在锅里用菜油脚翻炒过,变成黑色的极易导热的砂,专门用来炒豆、花生、番薯干片、栗子等的)放在加热的锅里炒得冒青烟为止,然后倒入两升生番薯片(约3斤),用锅铲不停翻炒,直到发出香味,变成金黄色为止,就可用铁丝勺抖筛后倒入篾空心(一种农家用来晒米、翻选粮食的容器)里,等炒完后过半小时,番薯糕干就吃起来喷脆、爽口,作为一种过年零食,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清明。为什么呢?因为,有各种胶好的糖和花生肯定不会先挑番薯片吃;还有豌豆、年糕胖等吃,肯定不会单吃番薯片一种,所以番薯片就成了我们“常规零食”啦!
番薯糕干.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的记忆(之四)------做红豆糰   

杨杰明

农村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做上几样点心,其中红豆糰便是最会做得一种。因为,谁都喜欢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头,“红”就是吉祥、喜庆的意思。

做红豆糰,首先馅子必须是红豆为主原料,然后里面放些桂花干,条件好的还会放些果酱、果仁等料理。做糰的粉很讲究,一般要选用籼米6份,糯米4份;或者籼米5份、粳米3份、糯米2份;或者粳米8份、糯米2份;还有,粳米与糯米7:3浸泡在水里一天一夜,第二天用水磨来磨成粉浆,白布垫在草木灰上,等一天一夜后,草木灰吸干粉浆里的水分,然后就可以掰成小块晒在牛皮纸上,完全干后,碾成细粉收藏备用(这种粉也可以用来做汤糰、篜糰等)。

我家做这红豆糰,都选用在农历27左右的晚上时间。妈妈早先在灶灰膛里煨了一大罐红豆,水分控制得很好,里面放上桂花干、少许糖精,然后拿锅铲篦黏了,铲入小甑头里备用;然后,用温水和糰粉,等揉韧了粉团以后,摘一部分粉再揉成圆柱状,然后掇成等份的小团块,让我们大家做。妈妈边做边指导“手指要灵活,旋转要圆,皮子厚薄要匀,上口要收。。。。。”二姐与三姐早几年就学会了,拿做的手势很美,都是“兰花指”的,小姐姐比较慢,我站在一旁评头品足,惹得小姐瞪白眼呢。妈妈就叫我将做好的排在编箕里。等做到糰粉快没有时,妈妈将浸泡的糯米端到灶台上,我再将编箕里的最早一批糰转移到畚斗里递给妈妈攂糰米。妈妈那攂的速度很快,糯米攂得很匀,然后马上放到垫着纱布的篜栏(俗称:羹栏)上,爸爸在灶孔里塞柴火,锅里的水马上发出嗤嗤的声音,妈妈将篜栏放在将要开的水上,盖上了锅盖。6分多钟,锅盖周边蒸汽直冒,爸爸开始盖住柴火,让锅里的糰子再整一下汽,就可以出锅啦,这时随着烫汽散发的糰子香真是让人嘴馋那!可是,爸爸、妈妈说第一、二羹栏的红豆糰不能吃的,要“请太公”的。我们都乖乖的等着第三羹栏出锅啦。当第一羹栏端出来,妈妈迅即将早已经准备的红瓦兰(一种无毒植物做得桃红晶体颜料,水溶解后就可以用来点染、装饰食物)用棉花蘸着点染每个糰的顶尖部位,顿时,二十多个糰子就齐崭崭的通体发出糯米的亮光,顶部那红彤彤的点就格外热闹了,难怪人家又叫此糰为“红头糰”呢!

这样,到了第三羹栏出来,还没有点红,妈妈就用筷子分夹给我们大家一人一个,还叫我先捧给正在烧火的爸爸两个糰,我知道:妈妈与爸爸最辛苦的,可是妈妈总不先为自己考虑,她热汗津津,忙上忙下就为了全家人过上和和美美的生活哦!
红豆糰.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的记忆(之五)------做米馒头   

杨杰明

农户人家,一年忙到头,就在过年可以休闲一下,做些吃得、穿的,可以喜庆一番!可是米馒头这道点心平时也做的。如:预先知道比较高贵的客人来了,或者像“七月半”、“八月十六”、“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里都要做的。

然而,为过年准备的米馒头与平时做的有几点不同。首先,平时以早米粉为原料,糯米只放一份;或者全是粳米的话,就不放一粒糯米。其次平时做的米馒头,形式上不那么讲究:造型不太规整(不很圆),也可以不盖馒头印,或者就用简单的笋壳一缚、剪刀剪齐就蘸红瓦兰来印馒头了。而过年吧,就大不相同了。米粉比例:早米8份,糯米起码2份;或者7:3。.当然,我还听我妈妈说过“比例调配太糯会黏牙齿的”,如果粳米为主,那么糯米一份就够了。再是,发酵的白药都是上等的,这是我爸爸到吃水潭那边亲手割来的小红蓼做的,力性很好,并且,在不放糖的情况下,发出来的馒头也会酒酿香伴着甘甜味的。

我记得,大凡做过年的点心都要么在晚上,要么在凌晨,大约免得孩子们七嘴八舌,动手乱抓吧。我妈妈大约在农历12月28晚饭以后做:将米粉倒入一口可装30多斤的紫红色搪釉面的大毡帽甑(这个甑头很像一顶仰着的毡帽样子而得名),左手加水、右手拿筷子调,最后加入酵母白药调成的粉糊状。我看到妈妈吃力了,爸爸再调4、5分钟,直到粉糊调稠了为止。只见一畚斗馒头粉倒到甑里,调好了只有半大甑,然后妈妈拿平顶锅盖扣在上面,说是等明天早上篜。我平时里看到过:半甑头调成糊状的米粉,等过5、6小时就会发酵成满满的一甑头的,以前我见到这种现象都会大叫“怎么这么多啊!”妈妈就会马上制止我,小声说“不能叫的”,然后我妈拿铜勺轻轻地往顺时针方向旋搅,米粉的高度就会稍稍降下一些,半小时又升高,又搅,这样反复两三次就可以用调羹舀到篜栏的湿纱布上篜了。

约莫凌晨4、5点,我被一阵阵伴有酒酿香的馒头香味熏醒了,同时听到拗柴声和灶膛里柴火的必剝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妈妈已经在篜米馒头了!由于怕冷,后来又迷迷糊糊的睡着了,还梦到我爷爷穿着棉袍、棉斗篷、拄着老藤杖,雪白的须眉,红光满面、慈眉善目微笑着来我家,我拿米馒头给他吃,他掰下小块馒头撩开上颚须一点一点的吃“阿明真乖”。。。。。。不一会,姐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将我吵醒了。我怕她们都去吃馒头,我也赶紧穿衣服起床了!

走到灶间,发现爸爸正在编箕上排列蒸熟的馒头。那馒头正中印着红色的馒头花印,这“馒头花”可是一种叫“苍耳”的草药的种子,直径2公分左右,印出的图案挺像一朵小菊花(一种均齐式单独纹样);洁白如玉的米馒头,个头正圆、大小一致、泛着柔光、冒着余气,真美啊!爸爸说:“这里不能动,要请太公的(祭祀祖宗的);那边可以吃的,现在洗脸、刷牙去!”等我洗好脸,妈妈又在出笼最后一篜栏的馒头。只见她一边轻轻吹开烫汽,一边麻利地拿馒头印点印米馒头,我知道:如果不趁热印上颜色,红瓦兰就不会很鲜艳的。等烫汽小了些,妈妈叫姐姐撮到各人的碗里去(因为,空心、编箕放满了馒头),用来当早饭。
米馒头.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的记忆(之六)------做夹沙糕

杨杰明

夹沙糕,可能只有我们象山农户人家会做,其他地方我连见都没有见到过。这种糕一般是定亲“送日子”、孩子出生后“满月”或“周岁”、造房子上栋梁亲戚朋友祝贺送的、农村喜庆做戏文、过年等日子会做,一般不会这么麻烦地去做。因为,做夹沙糕技艺要求很高的。做这种糕,我爸爸是能手,像胶糖一样,每年会被好几户人家请去连做带教的。人家叫他带几块回家给我吃吃,他从来不干,人又勤快、热心,所以叫他的人特别多。

夹沙糕,原料同样是米粉,比例基本上与年糕相似。至于它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将粉如何做成粗细不等的砂粒状,粗的像仁丹,中等的像芝麻,最细的像鱼子。用米筛滤出粗的;用糠筛滤出中等的;剩下的就是细的。这些由粗细粉粒夹层叠加一块的米粉篜糕的名字就这么来的。

夹沙糕的蒸笼是特制的木质圆筒,直径有50多厘米的、40多厘米的、30多厘米的不等;高度基本上都是40厘米,两道竹篾箍絿;圆筒内高度的一半处由一块木制的有缝道的笼屉隔开,上面垫块湿的棉纱布就可以放粉砂篜糕的。难度最大的就是掺水、搅拌、搓捻糕粉。如果,水稍稍多了,就会筛出大粉球,如果,水少了,根本就没有粉砂,吃起来黏牙、不爽口。怎么办呢?我爸教人家时我听到了:就是掺水、搅搓均匀后,一把抓来捏拢放开,粉在手掌上不会结团为适中!

我多次看到,我爸在温开水里加放土红糖,使“强盗大腕”里的糖水变得像绍兴老酒的颜色,使雪白的米粉变成酱黄色;掺糖水搅拌时将手指张开又稍弯拢,像太极“抱球状”的手掌,手势娴熟,不一会就拿米筛、糠筛(或粗眼纱筛)分门别类地分不同位置倒开来(当然都在竹编的心空里面做文章)。然后,把放好笼屉的蒸笼拿过来,整理一下纱布,先将中等粉砂倒进去,用手匀平;再将粗粉砂倒进去匀平;然后到细砂粉;最后,倒上一层薄薄的白色细粉可是用纱筛小心翼翼铺上去的。这样蒸出来的夹沙糕从上到下细细看它的厚度:上面半厘米洁白如玉、第二层2公分多细砂粉、第三层3公分粗砂粉、第四层3公分中砂粉。因为,下面所放的中、粗粉粒容易上汽,熟起来快。如果,测试熟否就用一根竹筷子垂直一插,放到嘴里一啖就可知到还要多少火候(这个我爸没有告诉我)。

当然,人家送“喜日”的夹沙糕做起来还要考究了:在倒放粗粉砂、中粉砂时分别在中层多倒几层红、绿、黄的细粉,篜出来所看到的横剖面就会像彩虹一样镶嵌在夹沙糕中。只要是用刀垂直切,你随便切怎么薄、方向怎么改变,那一道道彩虹般的彩色层永远会留着的!

不仅如此,在白色的夹沙糕圆圆的顶面上还要描图画呢。如:送“喜日”的画“凤穿牡丹”“鸳鸯戏水”“莲开并蒂”;孩子满月的画“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祝寿的画“五福捧寿”、“寿桃”或者“松鹤延年”;祝贺造房子的画“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等等。我到读小学开始就给人家画了,“文革”期间还画过“葵花向太阳”“大海航行靠舵手”、“为人民服务”等;粉碎四人帮后画“五谷丰登”、“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等等。到了后来(1978年上半年),我就读书去了,就再也没有画过了。可是,现在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啊!
夹沙糕.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的记忆(之七)----印模点心

杨杰明

模子点心即印模面点,是我国传统面点,它与我国其他食品一样,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印模面点”从史料里粗粗考查起码有1000年的历史。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介绍的点心看,都讲到印模、印花的面点。后来我就想:从美术史料记载中看到战国、秦代、汉代等的瓦当泥模出土,又马上联想到我们小时候吃过、印过的“印模麦股头”、“印模包子”等点心,那模子印的精美,的确现在青少年不曾见识过的。

我所见到的印模点心,有三种:“印花麦股头”、“印花包子”和“印花寿桃”。印花麦股头平时吃吃一般都是实心的米粉做的,粉里面放少许糖精水、碱水揉匀了,蒸出来是淡黄色的,因为里面放了碱水。它的原料不等,有芦稷粉、早米掺些糯米的粉、还有麦粉,不过米粉做的居多。做的时候要将木模子清洗干净,晾干;揉好粉后,摘成相等的粉块,再揉成小粉球,将木模子仰过来放入小粉球,用手轻轻摁匀,再反扣轻轻磕一下木模,印花麦股就倒出来了,上面的浮雕花饰清晰就好,要是不清晰再重新将粉球揉几下重新摁、磕就可以了。然而,用于过年的就不一样,也容不得你重新印模,因为里面有馅子,重揉就会破烂了。原料也不一般,要求糯米粉与早米粉对半,里面还装馅子。如:炒黄豆粉白糖、红糖篦红豆泥、猪油揉炒芝麻粉等。由于蒸熟很糯黏,做时外面就攂松花粉,这样金黄色,又香、又好看,如果凉了还可以再蒸着吃或者放锅里烙一下,这样更香啦!最后造型效果有:传统的暗八仙、花鸟、吉祥物等浮雕图案,很精美。(网上已经难以找到其原型,这里不过是做月饼的印模,有些像,就权做参考的)


第三种就是“印花寿桃”,它的原料几乎与上面“印花包子”相同,不过馅子是甜的。里面有红豆泥拌桂花糖、黄豆泥、绿豆泥等。造型酷似大半个桃子,它上面雕有:寿字(有隶属体的、楷书体的、行楷的)四周由桃花、祥云、两分滚边,甚是精美!蒸熟了,头里点上红色,通体保持白色,高雅、精美!我记得,从我记事起我家就做过5、6次,现在模子都没有看到过了。不过,饭店里吃到的“寿桃包”是完全写实的造型,只好吃、不好看,这样也好,省的我不舍得下口啊!
印模点心.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的记忆(之八)----谢年

杨杰明

儿时的农历过年,都是在家家户户的打扫、清洗、准备年货、置办新衣服等忙忙碌碌中迎来的。每年从12月中旬到12月底,我家的堂前间,照例会被打扫得格外干净:两边的杉木板壁被洗得露出了条条板筋;廊柱与棱驳柱上的八道白藤箍被洗得亮亮的;最壮观的是堂前里的正面大墙,上面的壁画更是打扫得焕然一新:当中的大狮子一对铜铃般大眼睛、血盆大口横衔着一柄锋利的宝剑、宝剑上的穗子都是环佩宝结;十个小狮子姿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在大狮子背上,有的在大狮子鬃毛间,有的在前爪上玩耍、背景是瑞霭缭绕、五只蝙蝠在上面飞翔;两边的那就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孝悌乃传家根本”,下联是“勤俭是处世文章”。佛棚上紫檀色的老漆泛着蓝光,上面的玻璃门晶莹透亮;透过玻璃,看到两尊牌位还是金光闪闪的,上面团龙贴金如意额头与牌面的佛头青底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照相辉映、典雅古朴;牌位间两尊30多公分高的老年男女塑像,分别是穿戴明式的员外衣帽和贵夫人福寿团花对襟宽袖长衫。我问这是谁的塑像,则有的说是我们的祖辈造像,有的说是土地公与土地婆,反正大人们经常叫我们仰视礼拜的,说是,拜了小孩子会乖、会聪明,于是我们将信将疑的就按照大人们这样做了。

自从农历12月26集市以后,比较富庶的人家就开始筹办“谢年”了。“谢年”既是一种祭祀祖先活动,也是一种祭神活动。一次谢年,起码要花50元费用。我家对面邻居(我外公生前的养子----我的舅舅)家里除“公社化”、“文革”那些年没搞外,几乎每年举行的。而我家没有经济能力,除小规模祭祀祖宗仪式外,我记忆中没有正式谢过年。因为,我与两位姐姐每学期读书的一人2元学费与一元书费都成问题啊。不过,我每次留意看他们的“谢年仪式”,舅舅怎么请神、筛酒、祷告、烧纸钱、送神还是历历在目的。

一般是大年30(也有12月27、28、29)早上开始忙乎灶上、桌上的点心、祭祀用的荤素菜肴;下午,三点左右开始布置堂前。一般须两张八仙桌相接,桌前围着大红桌帏,周边放五条长凳(两边各放两条,上横头放一条)、桌前放一只垫着红布的蒲团、桌前端两边放两只高大气派的锡质蜡烛台,上插着大红蜡烛、一个褐色瓷香炉、桌上陈放祭品。谢年分两个程序:先祭祀神,再祭祀祖先。所用的东西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6样东西(因为6很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祭品有猪头、全鹅、鲜、咸鱼各一条(鱼头须朝里)、蛋和蟹,均用红漆筒盘盛装;用瓷盆装有:豆腐、红糖、豆面或米面、盐酱及面点、糕饼和水果等。祭桌前方还有两叠年糕和年糕做成的两个”大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摆完供品即放礼炮(叫三门炮仗)以迎接神的光临。等酒筛三寻,主祭者跪地参拜,祈祷神的保祐;还祈求明年“五谷丰登、合家平安、子孙成名、年年有余”等等。神明祭祀结束后,舅舅在山门外撒庚饭、放鞭炮;然后,舅舅会撮个小水果给我(如:金柑之类),我呢马上就跑开说“不要”。一、爸妈说过不准拿人家东西吃;二、放这种地方祭祀后认为不干净。这时,舅舅的孩子们就会迅即帮舅舅先搬走糖果、糕点,生怕要被人家分走了似的。等表哥表姐收拾好桌子,搽干净桌凳,第二个仪式“祭祀祖宗”又开始了!



我家堂前的壁画已经被文革宣传队粉刷,画上毛主席像了,佛棚也已经被舅舅拆了。。。。。。这是网上找来的“谢年”照片,只是气氛有些相似。



这两个锡质蜡烛台,是网上找的,太粗糙了。我们那副烛台造型,如:四脚间开“如意”档,对上还有须弥座,上面还有喇嘛塔状握手处,塔上寿字艺术变形,对上有一层小圆盆状的接烛盏,最上面才是钎烛针。通体比例协调修长、细腻典雅,而又古朴。
谢年.jpg
锡质蜡烛台.jpg
空子 发表于 2009-2-1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珍贵的记忆,70后应该都能记得这些小时候的东西。

甬象给介绍一下杨杰明老师吧?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杰明---象山县美术教研员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14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县的美术老师们

杨杰明
发表于 2008-3-24

我与县内教育界人士交往中,经常会听到:“杨老师,你们美术教师队伍中当负责人的很多么”、“美术老师素质蛮高的”等等。可最近,有人问我:“你们美术教研有什么经验哦?”我当然坦然回答:“我都50多了,工作劲头不如年轻人,工作激情显示不出来了,还有什么经验呢?”他们就问:“教研工作一定要整天忙忙碌碌地到处转么?”我说:“这是各人工作风格不同,不能单看‘风风火火地奔’就一定有效”。我说:“教研员在这阶段有工作目标,根据制定的目标,分配各组明确的教研任务,然后让各组分头进行正常的工作,他们需要我时,就会叫我去,不需要就少去搅和。人家有人家的工作思路、工作特色、成长空间,老去会使他们产生依赖性、丧失自信性。”我还打比方:好比农民种水稻,不能想它长快而经常去耘田,否则就会长不下根而起反作用。他们听了纷纷表示赞同。

我们美术教师的工作态度确实是比较积极、自觉的,这是我在每个学校调研中,他们的领导反馈给我听的。如:写会标、出墙报、装饰校园、布置教室等。我呢,的确也在历次会议上所强调的“我们是弱势群体,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工作要主动、积极,”如果,要让人们看得起,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抓住每一次机会展现学科特长,“别丢美术教师的脸!”(这是,前象山职业高中特级教师、副校长陈显庭老师的原话)

是啊,我们就算在“小三门”中,也是排不到前面,(领导只青睐 “动态学科”,比如在艺术节中可以拨给音乐10万;(体育运动会还要多)美术呢?好多老师向我提议:可以出本《画册》,(因为,她是造型艺术,具有永久保存的优越性)可以留存,永久性地载入象山教育史册啊?没有!我自己东奔西跑,叫朋友帮忙,才勉强搞个书画展,我自己脚底起泡、鞋底跑穿、工夫化了是乐意、应该的,然而,很少领导会领会书画的存在。甚至会怀疑:美术是否也算“艺术”。......因此,我们美术老师没有理由笑口常开,你听,平时听到的是音乐老师那银铃般的笑声与体育老师豪爽的笑声。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美术老师照样要生活好,工作好!看看我们美术老师在学校中的聘用情况,你就会知道:

我们美术教师队伍中,不乏人才。到目前为止,我所了解的就有:(1)墙头学校的蒋利,现在任墙头学校副校长;(2)新港小学江虹,任该校副校长;(3)石浦小学陈宏杰,任该校工会主席;(4)职高的汤兆科,任该校“至高培训学校”校长;(5)下沈小学石玲群,任该校幼儿园园长;(6)职高王璐敏,任该校“至高广告公司”总经理;(7)新港小学高素姬,任该校政教主任;(8)丹城二小的姚剑峰,任该校的政教主任;(9)涂茨中学的金登挺,任该校团总支书记;(10)职高张炎,任该校教务处负责人;(11)丹三小的李常相,兼任象山书法教学会秘书长;(12)丹城中学郑旭敏,兼任象山美协副主席;(13)城南学校的邬永亚,兼任该校的少年先锋队大队辅导员;(14)昌国小学的励筱敏,兼任少年先锋队大队辅导员;(15)新港中学的王光辉,兼任该校教导处副主任;(16)延昌小学的吴文敬,兼任该校的教导处副主任;(17)丹城二小的郑张楠,兼任该校的总务处副主任;(18)实验小学孔繁荣,兼任该校工会委员;(19)石浦中学任毅,兼任该校工会女联委;(20)定塘小学胡建胤,兼任该校工会副主席;(21)东陈小学祝金圆,兼任总务处副主任;(22)东陈中学龚菊香,任该校的报帐员、出纳;(23)林海学校王美霞老师,任该校的“工会女联委”;(24)爵溪中学的周丹伟,兼任该校报帐员、出纳。这里初步统计就有二十多位美术老师,兼任着本校或社会艺术团体上的一定职务。他们是我所钦佩的,当然还有其他的美术老师。他们同样不光会绘画、写字、做手工,还会教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课。可能,还有我所不了解的(请原谅)。

现在,教育局专门召开了“报省学校文体课外活动示范县动员大会”,领导重申了小三门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各校负责人明确办学方向,加大素质教学的力度,落实文体课外活动的各项措施。我们期待着美术学科的春天真正到来的那一天!


[ 本帖最后由 甬象 于 2009-2-14 16:00 编辑 ]
看牛人 发表于 2009-2-1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杰明老师乃象山一大才子也
其诗词书画样样精痛,尤其一支萧,悠悠扬扬,予人遐想。。。。。。。。。。。。。
大海 发表于 2009-2-14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为楼主转载,忍不住加了分。勾起我好多童年的美好记忆,特别是离开家乡后好多东西都很少能吃到了。
象山龙女 发表于 2009-2-17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象山的民俗活动写的那么详细,真了不起
袁翔 发表于 2009-2-17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不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10 17: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