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普陀何氏与象山普陀何村的关系

[复制链接]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09-2-1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陀何氏与象山普陀何村的关系
2008-11-11 8:47:04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宁波象山县东陈历史上原有个浦头河村,今称普陀何村。普陀何村俗称“何八秀”村,意即该村出过八位何姓秀才。据民国《象山县志》氏族表载:“明末,何姓祖义方自定海普陀迁此。”因名“普陀何”村。

  约在300年前,清康熙末至雍正初,村里也仅有十几户人家(现有60余户)。某年该村有何开其等七位书生赴甬(宁波)府试,雇请一同村后生为书僮担书随行。七位书生顺利通过秀才考试后,考官对同村书生都有如此才学感到惊奇,随口叫那担书后生也上来看看。那书僮聪慧也很有才学,与书生耳濡目染,有空时也看些书,肚中已有几分墨水。考官见其上相,问了几句后就出了上联,后生对出下联,考官甚是满意,决定再送一个秀才名号。八人均定为秀才,平均每两户有一位秀才,这真是奇迹,此后乡里民众誉称该村为何八秀村。如此才有八书生同试出秀才的美谈。

  清代普陀何村还出过一位翰林,时间与“何八秀”相左。此儒在京都教书为业,一直无缘仕门。至70岁,皇太后做寿,才揪准机会写了篇祝寿文传进宫去。皇上阅后龙颜大喜,认为此文之才天下少有,遂问是何人手笔,群臣皆曰不知,传旨呼其上殿,并告,此人若无官平地封官,有官则官上加官,不愿做官赏赐金银财物享用一世。皇上见是一70老朽,只得赐予翰林头衔。因是皇上亲赐,此儒算是皇亲,村人传说见其出行有罗伞等物,任职时做过一任考官,所用铜柱一对亦在“文革”中被其后人转卖而遗失。此儒做翰林后,回乡欲建翰林院,规模方圆10里,却因省里库银不足而作罢,只在村前造祠堂3间,现祠堂仍竖立的四块旗杆石,依稀可见当年风采。

  何氏宗祠经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及解放后1987年扩建修缮(屋梁上均有记载),戏台、中堂、东西厢房、大门及门前四块旗杆石完好无损。祠堂里办过学堂,在祠堂廊柱、戏台、中堂等处挂有9副木刻楹联,其中堂对联署为:薏斋陈得善书,纵135厘米、宽16.5厘米,其余8对纵为105.5厘米,宽度与中堂对联相同。看字迹9副楹联皆出东陈村人陈得善(1855~1908)一人之手。陈得善号一(薏)斋、三蕉生等,是东陈名人、名师陈之翰的长子、进士陈畲的堂兄、晚清诗人秀才,工诗词,著诗词多卷,咸丰五年(1855)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乃著名经史学家、举人陈汉章先生堂兄,汉章少时习诗,常请得善堂兄教正。其工书法,从批注陈汉章先生少时诗词的评语中可见其行书写得中规中矩,潇洒有神,今从祠堂对联中知其颇得元代赵孟 兆页形神。

  据传,陈得善曾拜“何八秀”村秀才为师,祠堂树对时,秀才年岁已大,故请爱好书法的学生陈得善(后曾在此教过书)仿赵帖撰写木刻楹联九对,直挂祠堂柱上。但从内容反映的情况看,与普通祠堂所要显示的崇尚祖德、教诲后人等用意外,也有一些特指。他仰幕和赞赏该村的村风、族风、学风好,人才辈出。如称赞村庄遗民少、逸事多的有“人怜沧海遗民少,昏听开元逸事多”;敬颂何氏祖宗高风亮节,言德有功,教诲有方的有“六府有司存土?,磊落高风绍汝阴”,“室事交皆堂事户,宗言有德祖言功”;赞扬子孙后代用功读书,成才扬名的有“读书莫笑三家村,聚族居然十室邑”、“英名推票骑八士齐驱,阴德贻少卿百世滋大”等,这为“何八秀”村这一俗名的由来提供了最好的佐证,而这“少卿”兴许就指那位大儒。
冷知夏 发表于 2009-2-1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甬象 发表于 2009-2-13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10 16: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