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石浦·中国渔港古城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9-2-5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浦渔港古城,独特而美丽。石浦人世世代代以海为生,蕴涵出众多神奇的渔文化和渔风情,丰富而广博。尽管时代变迁,但徜徉在石浦老街中,依然可以玩味到明清建筑的丝丝风貌,渔贾文化的连绵气息。

      蜃雨腥风骇浪前,
      高低曲折一城圆。
      人家住在潮烟里,
      万里涛声到枕边。

      一首清代古诗勾画出了渔港古城石浦的地形特征,也道出了它的文化特色。
      石浦,600余年的渔港古城,位于长三角经济中心区的南翼,浙江中部沿海,宁波市象山县南部的石浦港畔,依山面港,陆地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其中沿海岛礁176个。
石浦街道.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5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浦因渔而兴港,也因港而兴渔,使她成为历史上沿海中路一个重要的渔港、商港、军港。而散落在岛礁港湾、屋后庭前、茶余饭后的海洋文化、渔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历经岁月的家酿酒。
      石浦使中国最早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镇。如今,石浦时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全国渔业第一镇、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镇”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老屋梯级而建,街巷拾级而上,蜿蜒曲折。古色古香的民居,依稀可辨的古老商号,破壁残垣封火门,幽深狭窄的小胡同,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几百年的风尘。
   碗行街由街上曾有很多卖碗铺而得名,“街道爬山坡,台阶密麻麻”是它的特点。古人用拾级升降的方法,开筑了这段长147米,落差35米的“S”状街道。
   福建街由福建人在康熙年间创建。让它出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在国际上得奖的电影《渔光曲》。1933年,剧组一行30多人下榻福建街金山旅馆。
   中街始建于明代,曾是繁华的商贸街,沿街有商铺100多家,几个别具特色的封火墙,是为防火防盗而建。
   后街上有不少老宅,数百年的历史,历经风雨。
石板路.jpg
金汤永固.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老街上走着,不经意就会遇见一处老宅或古迹,渔港先人留下生活印迹,历历在目。关帝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渔民为了乞求风调雨顺、阻挡海盗而建立;惜字亭则有一段渔民崇尚知识,珍惜字纸的古诗;“大夫第”为清末四品官员院宅,尽显大户人家的气派。
      五彩纷呈的渔文化
  象山的渔文化应溯源于境内的塔山文化,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从两期发掘出土的文物看,居住在今县城南庄平原的先民就已学会以海为生,大量的陶制品留下了他们亲手描绘的水波纹以及贝壳印痕。相继发现的姚家山、红庙山和茅洋庙山头、高塘岛朱门村新石器遗址都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文化根系散发着浓郁的咸腥。
  在长期与海共舞的实践中,我们的先祖学会了打船、织网,制作各类船具、各类网具,掌握了出海、归航的时间、气候、海上作业的一系列程序,包括劳动禁忌、服饰要求等等,形成了与内陆和山地文明迥异的独特的以"渔"为核心的文化现象。以这种物质性的文化现象为出发逐渐成形的渔区风俗、信仰和崇拜和劳动伴生的号子、歌谣、传说、故事等精神品质的要素开始丰富渔文化。我县从宋末开始流传的妈祖神话,到元代建的妈祖(天后、天妃庙,)给县人生活带来了全方位影响。妈祖的庇国护民、救苦救难、乐施善助、孝义节烈的精神,几成县人性格,特别是渔区百姓的性格和传统美德。
船模.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初步调查,我县至今尚有妈祖庙13座,其中保护最完整的是东门天后宫,其历史悠久,形制之巧,规模之大,活动之正常,是宁波市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我们曾在去年6月的调研文章《象山海洋文化的内构及开发之探讨》中,比较详细地谈到了我县妈祖崇拜信仰现象。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已将我县妈祖文化推介到了总部设在澳门的中华妈祖文化基金会。通过特区政府刊物《澳门月刊》,两地的妈祖文化研究开始了接触。我县组建了妈祖文化研究会(筹),和东门岛举办了声势浩大、近万人参加的妈祖谢洋赛会。以"祭、舞、游"为形式,搞得有声有色(这个岛每年都自发举办两次妈祖文化活动,农历三月和农历七月),宁波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均及时作了报道。妈祖文化活动推动两地文化、经济交流,共建澳门、台湾、广东、福建、江苏、山东、天津的中华妈祖文化圈意义深远,上述沿海省市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象山是浙江信仰妈祖最集中的地区,无理由退出该圈。我们认为石浦渔港的开发规划,应将东门岛定位于"妈祖文化村",建妈祖文化公园,搞文化旅游,这里有很厚的群众基础。石浦和以石浦为中心的环石浦港文化带(岳浦、高塘、晓塘、定塘)是我县渔文化特质表现最为显著的区域,历史上这带有同一的渔作业区,人情、风俗、语言、饮食相近或相同,所以开发环石浦港文化带需要考虑这一区位的一体化因素,考虑项目开发的带动力。今年开始的对石浦渔镇古街区的修缮和对全国罕见的鱼师庙的复建,是对象山渔文化心区的修理,是对渔文化建设的一次提升。它必将对这一带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以石浦为"原产地"的各类鱼制品(如鱼饼、白丸)和鱼鲜菜肴,已对宁波、杭州、上海的餐桌产生了令人垂涎欲滴的影响。石浦海鲜、象山海鲜已成饮食文化的品牌,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象山的鱼肴,很多并不是像过去普遍认识的那样具有独立性、原创性。温州的洞头、台湾、福建、广东的濒海城市都有可口的鱼丸、鱼面,是当地的传统美食。如果,我们再不行动起来,将我们的鱼肴革面洗心,我们的"优势",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我们认为两方面工作可以先行,一是给菜肴命名,二是加工超市鱼品。可喜的是,在宣传部的重视下,给象山鱼肴命名的工作已迈出了一步。县文化、经贸、科技等部门会同餐饮协会已于2003年6月进行了初次会商,8月经评委会品评已隆重推出"象山十大名菜"。
  象山的本地餐饮一直以料粗、烹简、味清见长,不讲形、色、器、境。2000年之后,随着夜排档的设置与经营的规范化,国内外著名风景旅游区食品讲究"境"的理论渐入,本县富有特色的夜排档和几个乡镇的农家乐的爆棚现象,象山的海洋餐饮开始了跨越式推进,黄避岙的建于海上的渔家乐、北黄金海岸的"象山水上人家"和石浦港面的珍珠岛,这些投巨资于海上的休闲式的求"境"求"乐"的海鲜餐饮馆,一方面迎合了当代人追求返回自然的归真的时尚,另一方面又把人们的眼光直勾勾引到了象山菜肴的发源地,使象山渔文化遭遇真正意义上的墙内开花里外皆红的境界。可以这么说,象山的餐饮已经走进了吃"境"的新时代,但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微小的起点,象山渔文化需要将文化物质外壳、历史遗存、传统、餐饮和休闲渔业、立体旅游等综合起来,向海洋辐射,辐射点是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和从乱礁洋开始到三门湾外的200里海上丝路,渔文化离开水搞到陆上来,山上来,那只能成为无水之鱼。
  县政府在2003年的社会事业发展计划中曾经提到"启动海洋文化保护与开发工程"。解读该"工程",我们在保护如塔山文化这类历史遗产,建造县博物馆的同时,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将渔文化资源予以开发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今年4月成立的象山渔文化研究会,旨有展开渔文化的整理与探索,有望在这项工作中能有突破。
  一年一度的中国开渔节是象山渔文化"风、雅、颂"的集中展示,她昂扬的主旋律就是"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石浦民间节日"三月三"是一个富有浓郁渔区色彩的传统过节活动,将美丽的辣螺姑娘的传说与渔区歌、舞、灯合于一体,演绎渔家的生存状态,成为国内最富特色的海滩民俗节,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发展中心的专家在经过考察、了解之后,认为"该节日是中国国内汉族地区惟一的节日,有望予以专项保护"。以辣螺姑娘为题材,创作的大型广场舞蹈《辣螺灯》也被列入2003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节目。
  令人感叹的海防军事文化
  大凡有海的地方,就有海防,但是像象山一样具有严密防御系统的,和在岛上留下如此巨大古兵营遗址的,在国内屈指可数。
  可能由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以运销瓷器为主)必经之中转站的原因,也可能附近的岛礁便于海盗、倭寇、以及其他外来民族的盘踞或登陆的跳板,自元代以来,特别是明洪武年间开始,在晓塘、东门、石浦、昌国、松岙、东陈、丹城、爵溪、涂茨、钱仓、贤庠、黄避岙、西周、泗洲头、新桥等地山岙、山头设立了近60个卫、所、寨、堠、巡检司、台,数量居浙江省的三分之二。它们首尾相望,组成了环岛海岸线的一张巨大的防御网。这些军事设施是冷兵器时代国人的"钢铁长城"。目前尚存遗址的有丹城赵岙巡检司赤坎游仙寨(省级文保单位)爵溪的周家山堠(保存完整)和东门岛昌国卫旧址。石浦的二湾摩崖石刻和红心寺摩寺摩崖石刻均记录了宋至明抗倭寇等将士的上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战斗情怀。最明显是昌国卫和爵溪,仅语言,两地尚留有北方方言特征。根据海防设施稠密和相望的特点,现在和以后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日子,选择一个位置和条件较好的"堠"或"台",同一时间点燃相邻几个"堠""台"的烽火,组织游览者领略"烽火连天"古战场气氛。
  让象山人刻骨铭心的军事文化,不说太平天国象山义军,也不说黄避岙高泥清代和民国一直计划建造的海军学院,却说1942年执行"东京上空三十秒行动"的美国杜利特尔远程度轰炸中队的三架飞机、15名飞行员在象山爵溪、岳浦、大沙和檀头山大王宫的遭遇,至今仍在中美友好关系上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赵小宝,作为惟一健在营救飞行员的当事人,90年代和2002年先后两次被邀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美国。
  花岙岛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垒兵营群。一在雉鸡山上,一在高渡岙、软岙,间有小道相联,可屯兵六七千,张苍水在此"义帜纵横十九年"。率部与郑成功等明末名将浩荡入长江,一度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令清廷震惊。最终由于降卒叛变而被执至杭州英勇就义。张苍水虽死340年,但花岙村民,樊岙村民几乎人人呼他"煌言"知他事迹,晓他为人,奉他为神。这种现象无不令外人、研究者啧舌。张苍水在高塘已成"张苍水现象",这是无需任何人为包装的军事名人文化。
  张苍水抗清兵遗址是一张只垒着石构的白纸,除了文物部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我们应该有所表示。
    源远流长的海商文化
  历史上明州(宁波)是我国海上丝绸的始发港之一,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证实,吴越大量的丝织品和越瓷通过明州港走向世界,而这支庞大的船队自唐朝以来即将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向东南亚、西亚和非洲。象山从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这条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从现有考古发现,我县的黄避岙乡陈岙唐代青瓷窑址,在唐时即能大量生产碗、罐、盘、钵、瓮等,是唐初著名"越窑"之一,东塘山宋代青瓷窑址,证明我县的青瓷生产从未间断,产品融入了滚滚的海上丝路。
俯视街区.jpg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徐的新罗岙村,据记载,是当年新罗国商人泊舟之处。清道光《象山县志》有载:唐书外国东夷,贞观五年,新罗献女乐二。明礼部侍郎县人俞士吉奉命出使日本,在今石浦南关桥发舟。
  这两件,是象山在历史上融入明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大事。为申报宁波市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世界遗产提供了佐据。
  从地域看,象山历史上的海商活动主要集中于南部的石浦一带,石浦是海商文化的桥头堡。石浦南关桥外的闽广会馆(重建于康熙年间),延昌的三山会馆(清嘉庆间建)虽然都与妈祖济困救难有关,但无疑它们促进了当地与福建、广东之间的人员交往、物资交流。将石浦喻为小上海、小香港是不过分。旧石浦市场之开放、商业之繁荣、资本之集中、经营方式之世界性是县内绝无仅有的。石浦是一个早已步入商业化社会和城市倾向的一个商埠。
  有些老人至今还能忆起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将石浦作为抗战后方物资转运港,上海民生等家几大银行迁入石浦和石浦海关运行等情况。
  有人说石浦的文化是渔文化,我们认为这只讲对了一个,另一个应是海商文化。石浦的商贸活动在历史上不是因为渔而存在、发展,是因为她的地理位置,处于浙洋中路、海上丝路之中转站,简言之,即海上交用优势,她的商贸,渐变成自我资源型的出销、即鱼贸易(渔文化)。
冷知夏 发表于 2009-2-5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浦已经有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厉害的类!
行走光影 发表于 2009-2-5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瑞恩 发表于 2009-2-6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去过
象山港邮 发表于 2009-2-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disksound 发表于 2009-2-6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N次了,全是些人文景观,也就是人造的,不够档次哪!
兔叮咚 发表于 2009-2-6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继续努力,相信石浦会越来越好!
zjdx235 发表于 2009-2-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甬象大作,算是石浦人了解当地历史的教课书,好帖
渔港 发表于 2009-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美啊!
 楼主| 甬象 发表于 2009-2-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zjdx235 的帖子

非偶大作 转载而已 O(∩_∩)O~
8080 发表于 2009-2-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5-1-10 16: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