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炳璋寻找蓑衣岩
姜炳璋是阿拉象山大才子,乾隆年间和纪晓岚同科中进士,名气很大。姜炳璋早就听说蓬莱山中有一块蓑衣岩,岩上镌刻着古里古怪的文字,谁也看不懂它写着什么,心里感到很奇怪。
有一天,姜炳璋心血来潮,便约了几个学子一起上蓬莱山,彭姥岭去寻找蓑衣岩,他们翻山越岭,东爬西攀,走得筋疲力尽,就是找不到“蓑衣岩”的地方。
一行人坐在彭姥岭凉亭,唉声叹气,姜炳璋说:“蓑衣岩上文字,是天外仙人留下的字,哪有这么容易就能找到的?心不诚,灵不显,大家要诚心诚意,才能感动上苍;如果大家泄气了,我看不好回去算了。”其它几个人看白岩先生如此诚心,不禁肃然起敬,便恭恭敬敬道:“我等都是唯先生是命,先生走到哪里,阿拉便跟到哪里,决不半点犹豫。”说罢,个个重整草鞋、整束腰带,卷卷衣袖,准备再上山寻找。
姜炳璋见大家又鼓起劲头,十分高兴,便说道:“天下事为之则成,不过我等也要动动脑筋,不能盲目乱找,否则是吃力不讨好,阿龙捣年糕了。”
于是大家便坐在凉亭里议论开了:有的说,要知道,问三老,应该找找老年人问一下,蓑衣岩在什么地方;有的说,最知道这山凹里的人是牧牛儿童,俗话说,“看牛娃,小活猴,上树吸壁山里怪,”他们可能会知道什么地方石壁里刻有文字。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得十分热烈。姜炳璋听了,微微点头,觉得大家说得很有道理。
这时,彭姥岭正有一个放牛娃,骑着黄牛,唱着山歌,缓缓走上岭来。大家高兴地说,“说得好,不如碰得巧。”说程咬金,程咬金便到了。
放牛娃上得岭来,姜炳璋便拱手相请:“小兄弟,借问一句话,不知肯否?”放牛娃见这先生恭恭敬敬,不由得跳下牛背,说道:“先生请说,不用客气”。
姜炳璋说道:“听说蓬莱山上有一块蓑衣岩,上面刻着古代的文字,小兄弟经常在山上放牧,是否见到过这块石岩?”
放牛小孩听了以后,静静地立在那里,似乎若有所思。口里不断地念叨“蓑衣岩”、“蓑衣岩”……突然两手一拍,喊道“有了!”
姜炳璋和众人正凝神地盯着放牛娃,看他神情,似乎正在回想什么。猛听他一声“有了”,不禁精神大振,都围了上去。
放牛娃向下一指说道:“蓬莱山谷处有一块石岩,倒好像有点弯弯曲曲东西刻着,是不是刻着字,我也不知道。那天在山谷里看牛,牛不知怎的走到坎去了,我就攀岩上去,结果看到这岩石上好像刻着什么,你们不信,我可以带你们去看一看。”
大家一听大喜过望,便请放牛娃带路,走向山谷,放牛娃加快脚步,用手向前进一指说:“看!就在前面岩石上。”
姜炳璋等抬头一看,山谷里有一片像小牛牯在奔走似的群岩,气势果然不凡。旁边还有一块象农夫穿的蓑衣似岩石。心想,大概就是这块石崖了,放牛娃三脚两步爬上岩石,拨开柴草,大家抬头果然看到了这些弯弯曲曲古篆字。为了让姜炳璋看得真切一些,大家扶的扶,搀的搀,硬是把姜炳璋送到蓑衣岩下一块高高突起的岩头上。
姜炳璋是大学问家,篆书、隶书、草书都是很懂的,但是看了半天,不象隶书,不象蝌蚪,也象石鼓文,看不出这是怎样的文字。底下的几个读书人议论道:“先生都看不出名堂,这肯定是很古老很古老的文字了。这么早的时候,谁到过象山呢?”“要说最早到过象山的,应该是徐福吧!”有人插话。大家七嘴八舌,都说这是徐福留下的文字,可惜说不懂它的意思。
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只有姜炳璋低头不语,连连说道:“神物!神物!”回去后还写了一首诗:《蓑衣岩》。其中二句是:“何年披蓑翁,画石砟生鼍。”回去以后,苦苦思索,还生了一场病。(作者:讲述人:李良才 记录人:张利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