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蔡笔下的纯朴
----蔡启发诗歌印象
吴燕红
最近,不知怎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纷至沓来,我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似乎已经忘记了喜怒哀乐,更不用说人间冷暖了。偶一抬头,猛然发现,枝头已经春意盎然,桃花朵朵开了,才发现自己不关注身边变化琐事,大概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于是暂时推开那些惹人烦的任务,沉浸在阳光的温柔中翻阅枕边一直耽搁了的新书《硬伤之水》。
关注老蔡已经很久了,从《季节之河》、《秋水之舸》到现在的《硬伤之水》,一路走来,似乎都于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他的诗歌也无不彰显了他“水与诗”的情结。在《快艇上看水上风情》里,诗人赞叹道:“在快艇上看水中的风光 /我感受道东方大港的光芒 /江面上粼粼舞动的水花 /便像仙女抛出的一路缎子/ 把平静的港湾甩得心花怒放。”在这里,写的最妙的不是他贴切的比喻,而是一种形象地拟人化描写,“舞动”以及“甩”不仅体现出了水花的动态,而且赋予了水花一种女性的美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佳人在湖上翩翩起舞,美丽又妖娆。
老蔡是生活的发现者。他的诗歌几乎都来源于他对平凡生活的提炼,取材都非常的琐碎,琐碎到我们根本不会去注意。比如说《高跟鞋》、《酒店里的鱼》、《声音》等。无疑,老蔡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敏感,这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必备的品质。当然,那些为我们所共同关注的台风之类的大事件老蔡自然定是不会错过的。另外,诗人必须多情,一位作家曾经说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得先感动你自己。”一个麻木不仁的即便用上再华丽的辞藻最多也只能是煽情。读老蔡的诗歌,你能很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感情,虽然只是那么淡淡地渗透在字里行间,但细嚼之下,还是能品出丝丝味道:“……长辈,烟酒不沾 /前屋后屋都知道他憨厚 /长辈,有时脾气暴躁 /屋外的人无法了解 /……一个极其平凡的好人 /长辈。”虽然这里只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长辈的性格,但是也不难发现老蔡对这位长辈深深的敬意。光长辈二字就足能表达出所有的情感,所以即使有时候脾气暴躁,但是他依旧是个非常平凡的好人。细小处透显真情,这恐怕为我们所不及。除此之外,诗人还得有一颗细腻的心,用来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波动。《白衬衫上的唇印》便是个顶好的例子,从刚开始对自己未及时发现唇印的粗心的自责,到现在唇印已被洗尽后没证据盘问的懊恼,直至最后要加倍留心的决定。身为一个男子,老蔡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一个女子的心理变化并用诗意化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和传达,实为不易。
此外,老蔡还有着浓厚的农民情结。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那些被城市的奢侈糜烂所腐蚀,沉浸于花花世界中不可自拔直至忘本的城里人,他们口口声声用一个城市人的身份来标榜自己,看不起所谓的农民工,觉得他们肮脏而低下,然而,他们忘却了自己的先辈也是一个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用汗水浇灌出丰收,换来他的功成名就。回首往事,他们可曾看见,那通往城市的弯曲小道,正是他那身为农民的祖辈们起早贪黑浇铸而成的。对此早已习惯的我,看到老蔡的诗,让我着实眼前一亮。“当我回到老家的时候 /遇见熟人 /说我是工人 /或者叫我是国家干部 /细想之下 /总觉得不是滋味 /我是这一带的人 /骨肉中留着泥土味的气 /从这里出去的人 /细想之下 /都是农民……”《我是农民》。在他的心里,有强烈的对农民身份的认同感,他认为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不管环境或者自身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根始终在这里——你生长的农村,这里有你童年的回忆,少年的奋斗,这里承载了太多的记忆与情怀,你怎能忘却?正如《七子之歌》里唱道:“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正是如此,尽管老蔡身居城市多年,但是他的诗歌中仍然有许多描写农业劳动的作品,有他经历的也有目睹的,《去泗州头卖桃》、《上丹城卖桔》对出发的时间、买卖的过程、遇到的困难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而在《记忆中的杀牛》里,他并没有向我们展示杀牛的整个血腥历程,而是在准备活动上下了较大的笔墨,“临走前杀手们先让他饱餐一顿 /俗称“杀头饭 /牛哪里知道 /吃起来照样香。”与“牛似乎有所察觉 /我是从牛眼角的泪水里发现了他的不对劲”,这一麻木与觉悟的强烈对比,凸显了牛命运的悲惨,而牛眼角的泪水也说明了牛的妥协与懦弱。他的诗歌,有现代农业劳动,也有古代的劳动成果,如在《都江堰》里对于这一伟大工程作了讴歌:“沿着深爱这条纤绳 /又款款走出我们的祖先 /那位叫大禹的人”;他在《石磨时代》里对于原始的农业劳动进行了描述:“父亲双手把握磨担 /单一的使劲 /母亲的使力不然 /一手搭着推杆 /一手添下白米”。与此同时,因为具有浓厚的农业情结而对于劳动者进行了歌颂,如《磨刀》对整个的磨刀的心理过程作了细致的刻画:“这个默契的运动 /传递着身体接触时 /那种愉悦 /那种心情翻起的浪”;又在《种植番薯》中这样表达:“种番薯是人与土地 /通过手传递感情的方式 /又不同于点播麦子 /需要寻找 一个雄浑的点 /定格的严密”;在《割稻客》里更有对农民劳动的敬重:“你弯腰直腰都是一种人生 /骨骼总是一样的硬朗 /你弯腰下去 /我想起沉甸甸的谷穗 /你直腰起来 /我发现了阳刚的正气”。
老蔡对于大自然情有独钟,他的诗歌很大一部分取材于自然,像《雾中三青山》、《龙虎山——大地之母》、《走泗淋乡(组诗)》、《周庄之歌》、《今晚的月亮》等等,无不用唯美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他的陶醉、他的崇拜、他的喜爱都满满地从字的缝隙中挤出来,兴高采烈地奔向你,拉住你的手,把你拖进他的情感中,与他一起沉醉。他在《就是你,周庄》中真情告白:“假如我在中国版图上漫步 /扩展的记忆格外映入 /那就是你 周庄 /假如我在祖国大地上行走 /无误的风景首先选择 /那就是你 周庄 /假如我在百家姓中检索两字 /眼帘的翕动特别欣喜 /那就是你 周庄 /假如水乡江南像一位女子 /含情的眼神幽泛秋波 /那就是你 周庄/是你是你就是你 周庄 /历史沧桑与吴越文化的见证 /荡漾着人间美好的去处 /小桥 流水 瓦屋 砌墙。”所谓生活的诗意,我想可能正来自于此。
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李白的畅快淋漓,苏轼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柳永的清新婉约。这些诗人的风格从老蔡的诗歌中也能读出一二,然而,老蔡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和平实,这让我联想到一个人:白居易。我们知道,香山居士的语言最大特点是平铺直叙,真正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而老蔡的诗歌正是继承、发扬了香山居士的风格。我们不妨看看他的《流泪的书与喝彩》:“……一种随便的语调 /刺痛了我的平常心 /在经济发达的台州 /为书奔忙的人真是傻瓜……忽然回忆起李肇星外长寄给我的新书 /《黑色,是美丽的》 我擦干 /流在心里的泪又为书而喝彩 /为我钟情的诗喝彩。”该诗写的是他知道他寄放在报刊亭的书一本都没有被卖出后心里的酸涩,觉得在这个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当艺术已经不能妨碍到人的日常生活后,纯粹的艺术已经不再被人所欣赏,心中不免泛起层层苦涩。忽然话锋一转,当他想到家中还有他心爱的新书时,心中的阴霾便一扫而光,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艺术征途。全诗没有一个生词僻字,然而却表达了诗人所有的情感,从懊恼到欣喜,从失望到希望的心理过程直接地表露在了读者面前,语言通俗易懂,却含义深刻。
读老蔡的诗,总觉得他是一个睿智而富有才气的诗人。他的诗,犹如一阵轻微的风,夹杂着阵阵泥土的馨香,带给我们这些被城市的快节奏折磨的沉闷而压抑的人们一片新的天地。他的诗,更如一坛清清的池水,为我们洗去常年的疲惫。读他的诗,是喜是悲,时而轻快,时而沉重,但是,更多的是放松与惬意。算起来,老蔡写诗已有二十余载。我们相信,在人生的海洋里,老蔡一定会继续以诗为舟,乘风破浪,逍遥自在。
附:《台州当代作家评论丛书》前言
在台州文坛上,活跃着大批老中青作家。他们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虽有零星的点评,但一直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的评价,这是台州文化建设的薄弱点。
五年前,我们开始策划由写作组的教师们承担起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经过艰难的前期准备,我们克服了没有经费、相关信息匮乏、难成体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在2006年正式开始创评。
之所以从小说、诗歌、散文三个方面展开,是为了打造台州作家的群体形象,为台州的文学的进一步提升贡献力量。我们全面分析了一批取得较高成就的台州作家,研究他们的创作意义和文化地位,探索在台州这块土地上,历史与现代文明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台州的传统精神和经济建设在作品中的反映,台州的乡土文化和现代生活在文学中的结合,解读台州的新文化创作,为台州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台州的文学艺术家们秉承台州人的韧性,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尽管在全民经商的大潮中,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已十分艰难,但能耐住寂寞、浮躁的作家大有人在,不少写者放弃一切世俗的享受,孤身一人,苦心探索,将自己的生命与热情全部熔铸在作品中。对于他们的研究和发掘将使台州的文化地位提升,使台州人的执着为世人瞩目。
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我们适时地将研究的目光平移,全力考察地方文化、地方文学、地方特色,一方面源流溯源地方文学的发展脉络、现实状况和历史走向;一方面爬梳辩正其意义和价值,并对其中优秀作品加以鉴定和保存,这种努力本身是意义繁富的。人文学院应为适应文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发挥地方文学的特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与努力方式,对台州文学而言,对我们自身而言都是一次脚踏实地的进步。
“文学批评应为适应文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发挥地方文学研究所的特色服务,近年来我国完成了研究方向的转型,即由侧重文学研究转型为文学研究与地方文化研究并举;并由侧重基础理论研究转型为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性、实践性研究并举”,借此东风,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为浙江的地方文学研究开一个先例,从而推动地方文学的繁荣。
我们期待此次大规模的评论的开展,能为台州的文学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为台州的作家们的已有成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台州作家,了解台州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 本帖最后由 蔡启发 于 2009-1-18 23:4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