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和节日内容的变化,是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存状态变化的一种缩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节日在人们的印象里,也就只有春节有点痕迹,上世纪90年代推出“长假制”后,爆发式的旅游景象成为国人新的集体记忆。日前,记者走近韩先生家这个典型的上海大家庭,听他们细数这些来有关过节的种种细节。
70年代:吃一只鸡要拍照 现年60岁的韩先生有一个典型的上海大家庭。他家兄弟4人还有一个妹妹,韩先生的太太家里人更多,整整6个兄弟姐妹。由于韩家兄弟娶了一对姐妹,因此两家人特别亲热,逢年过节总在一起过。
30年前的春节是怎么过的?韩先生翻出一张老照片,在棚户区的老房子里,密密麻麻地挤着十几口人,那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年夜饭。韩先生算了算日子,差不多就是30年前。 “你看那时候我女儿才一岁,我父亲是在孙女2岁时过世的,到今年整30年。”那时候年夜饭吃些什么,韩先生都记不起来了,凭票买肉买米不必说,就算是菜叶子也要排队才能买到。
“要让我爸看到我们现在平时吃什么,肯定要请阿拉吃生活,骂我们浪费作孽。那时候老人家平常就吃点咸菜过了一顿饭。 ”韩先生感叹地说,“过年就算吃点荤腥,也是很少的,大家也就图个热闹。 ”在另一张照片上,年轻的韩先生正在杀鸡。那时候吃一只鸡也是大事情,要拍照。
年夜饭上给两老拍照,还要兼顾桌子上的情景,结果因为房间实在太小,两老只能拍到脸部。那是个住房超级紧张的年代。韩先生仍记忆犹新,为了给弟弟讨媳妇腾空地,自己借了一部黄鱼车,把妻子、女儿和不多的家具放在上面,当他骑着这部车出门时,却不知道该去哪里。
80年代:看着春晚过大年
改革开放后,不过几年,人们的生活就出现了很大变化。从毫无休闲娱乐可谈,到电影、舞厅、电视……特别是电视机出现在生活中。
“几乎一下子每条弄堂里都有人家有了。 ”韩先生记得那时候,一台凯歌牌或金星牌的黑白电视机就是一个社区焦点。 “有电视机的人家感觉好得不得了。 ”
从那个时候开始,除夕夜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夜大餐”。一家人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直播成为一个新年俗。春节晚会的影响力空前强大。 1986年的春节,帅哥费翔在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的专辑根本无人问津,一年后,他穿着大红衣服在春节晚会上唱了 《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后,盒带竟销了160万盘。稍后,卡拉OK登陆中国,唱卡拉OK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流行的休闲时尚,大家开始在家里购置设备,趁着节假日心情好,专练难度大的歌。高质量的音响设备美化了演唱者的声音,人们发现,只要稍微跟得上节奏,自己简直可以唱得跟费翔一样棒。
韩先生那时候有张照片,穿着时髦的皮夹克。“我那时候还有四喇叭的录音机呢。 ”韩先生笑着说,自己那时候是音乐爱好者。听的多数是邓丽君的歌。
90年代:走出家门去饭店
过年回家吃饭从90年代开始不再是全民行为。韩先生清楚地记得,从十几年前开始家里的兄弟姐妹约定,年夜饭轮流请客,地点除了自己家,还包括了饭店。让饭店师傅烧菜,亲人们舒舒服服地聊天,吃喝。照片上,韩家的人们在饭店里坐了整整两桌,饭店里还有空调,这个年过得越来越惬意了。
除了去饭店吃饭,春节不远游也变成了历史。 1996年春节开始,机票价格开始上浮,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旅游的黄金季节,据统计, 1997年仅在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就有 10万之众。1999年10月,老百姓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周,当时很多人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但即便如此,全国出游人数也达到2800万。第二年,缓过神来的人们就像久居笼中的鸟儿一样,一旦放飞,蜂拥而出。这一年的 “十一”黄金周,全国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30亿元。
韩先生一家今年也举家携幼到海南岛度了一次假。韩太太还是第一次坐飞机去那么远的地方。住的宾馆是当地最好的丽思卡尔顿酒店。 “那可是超五星酒店,相当于上海商城的波特曼。”韩先生十分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