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醒的股市常识-一位象山籍高手的论文(上)
道-琼斯曾说,趋势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换言之,趋势会自我强化,直至自我否定。当上证突破3800点的时候,当股市突破历史最高点的时候,我们是否处于这样的自我强化之中呢?
在市场群体中,个体也只能是渺小的一分子,在著名投机家的经验谈里,都重复了这一点---顺应市场。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财力,最终都要被市场吞噬。
技术改变了一切,使短线客们忙碌起来,对着现买现卖价一回车,“成交回报”已经显示在屏幕上。权证允许当天买卖T+0,成交最活跃的交易者一天平均买卖六七次。网上有人贴出自己的交易记录,一天二十几个来回,可谓锱铢必较,几个点的盈利或亏蚀都要变现或止损。
巴菲特曾说:“股市与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自助者,但与上帝不同的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几乎每一位投资大师都提到过“自助者天助”的投资真理。
有人说,买了基金,基金经理人会替基民做判断,但问题是,买基金仍然是风险自担,意味着唯一对你金钱负责的仍旧是你自己。基金界的权威统计是,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不能战胜市场。把钱投资在基金,长远看不能战胜市场,更何况你要支付基金经理的管理费用,没开始投资已经先支付掉一笔成本。反正不管怎样,我是不相信基金的,不管它以前的业绩怎样.
即使是投资大师也多从破产开始,屡次赔本出局,痛定思痛,总结出投资制胜的诀窍。曾有人采访过美国顶尖的期货高手,几乎无一例外地先尝到小甜头,于是加大投资,接下来账户清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市场扫地出门,终于认识到市场的凶险。身处市场,如同进了澳门的赌场,小赚总会把人留住,赚多了还想再来,最终免不了输光了金钱。投资股票的投资者也面临着同样的未来,要么把钱留给市场,要么在炒作中学习到战胜市场的诀窍,最终获得超出市场的投资回报。
在《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中,两位大师都是把保本放在第一位,因为投资市场,一旦丧失了本金,就丧失了参赛的资格。两个人都尽力规避风险,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承担的风险越大,预期利润就越高,但投资大师不相信风险和回报是对等的,他只在平均利润期望值为正的前提下投资,因此他的投资风险很小,或根本没有风险。“市场总是对的”,很多投资理论认为,市场反映了它背后所有的因素,价位反映一切,但巴菲特和索罗斯都用长时间的思考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明确且具有内在连续性的投资哲学,这样的哲学是不会跟风而变的。有了主见,你就不会被市场的日常波动弄得筋疲力尽,无所适从。
投资成功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原则和投资方法。而所有的原则和方法都是建立在对规律的认识上。在这屡创历史新高的疯狂时刻,我摘了几条时刻提醒自己:
1.保本,在保本基础上赚钱
纳粹占领匈牙利影响了年轻的索罗斯,生存就是指保住本金。对索罗斯来说,一笔投资损失,不管是多小的损失,都是退向生活“底线”的一步,是生存威胁。
早期的艰苦生活也让巴菲特痛恨财富的损失。他的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投资法则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
大师心里的那本账,其实普通投资者也能算得清楚——如果你损失了投资资本的50%,必须将你的资金翻倍才能回到最初起点。如果你设定年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2%,要花6年时间才能复原。对年平均回报率为24.7%的巴菲特来说,要花3年零2个月。
1987年,索罗斯判断日本股市即将崩溃,于是用量子基金在东京做空,在纽约买入标准普尔期指和约,准备大赚。但在当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指创纪录下跌了22.6%,日本政府也支撑住了东京市场。索罗斯遭遇两线溃败时没有犹豫,他严格遵循自己的第三条风险管理法则,全线撤退,他以低于自己报价10%的价格卖出了所有期指合约,赔光了全年利润,但保住了本。
2.止损
如果你没有事先确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
一般投资者在入市前都没有设立这样一个系统,所以无从判断什么时候该卖掉赔钱的股票或基金,赚钱的股票或基金又该持有多久。
利润和损失会让这样的投资者感到紧张:当一笔投资小有盈利时候,他担心这些利润会化为泡影;为消除压力而出手。而面对损失时,他可能会告诉自己那只是纸面损失——他希望那只是“暂时”调整,价格很快就会反弹。如果损失越来越大,他可能对自己说,只要价格反弹到他的买价就抛出。而价格继续下跌,对持续下跌的恐惧最终取代了对价格反弹的期望,他会全部抛出——往往这个时候是价格最低点附近。
3.不预测
全球最伟大的投资人巴菲特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永远无法预测股市,永远不要预测股市。
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马克·泰尔曾经是“要想赚大钱,必须先预测市场的下一步动向”信念的虔诚实践者,但他最终发现,在他结识的几十位市场“权威”中,在市场预测上比自己高明的一个也没有。而他见过的基金经理中也没有一个擅长市场预测。
在此轮牛市前,沪深股市持续5年的下跌,有哪个基金经理或分析师事前成功预测?
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投资者也是如此,基金经理如果认为自己对市场波动有敏锐的嗅觉,适当选时进行波段操作,无疑将会提高收益并降低风险。但如果基金经理完全依靠选时获利,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股市波动根本不能准确预测,选时操作不但很难获利,而且可能早晚会让你赔掉老本。
4.不盲从
巴菲特的良师益友,被称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讲过一个寓言,来描述投资者因股市巨大影响力而产生的盲目性——一个勘探石油的人死后要进天堂,圣·彼得在天堂门口拦住他:“你虽然有资格进入天堂,但留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爆满了,我无法把你安插进去。”这一位听完,想了一下提出一个请求:进去跟那些住在天堂里的石油业者说一句话。圣·彼得觉得这没什么,就答应了。于是他对着天堂里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天堂大门顿开,里面所有人都疯狂冲向了地狱。圣·彼得吃惊之余请这一位进天堂,但他迟疑了一会儿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到地狱去吧,传言说不定是真的呢!”
即使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遇到市场冲动也往往无法做到理性。金融学家用羊群效应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
巴菲特则用旅鼠的成群自杀来比喻投资者的盲目随大流。旅鼠常年居住北极,繁殖能力很强,理论上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但到了丰年,它们就会大量繁殖,使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比如一公顷内有几百只之后,就会发生奇怪的现象:这时所有旅鼠都变得焦躁不安,开始四处乱窜,并且停止进食。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旅鼠会显出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仿佛一声令下开始沿着一定的方向进发,星夜兼程,一路狂奔冲向大海。
巴菲特指出投资中的旅鼠行为就是“无意识的模仿同类的行为倾向,无论这样的模仿是多么的愚蠢”。
事实上,基金选择和动物的选择并无二致。在寒冷的熊市中,持续低迷的行情,基金经理们也会抱团取暖,持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防御性股票,希望共同度过寒冬。在刚刚过去的熊市中,我们看到大部分基金都买入大致相同的防御性股票,而符合这些基金选择标准的防御性股票又相当有限,因此每只基金都持股有限,加上防御性股票本身的特点,于是在那一轮熊市,相当数量的基金跌破净值并曾长期在净值之下徘徊。上涨阶段,基金经理同样会盯牢一些大致相同的股票,抱团取利。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如果有我不愿买的股票,那它一定是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
所以,不管现在基金板块红得多么耀眼,不要指望你的基金能跑赢大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