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渔文化成果 加速产业化进程[上]
――兼论中国渔文化力的构建
〔摘 要〕 本文探索了中国渔文化的演进历程,在分析其体现与功能导向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渔文化力的构建与加速渔业产业化问题。
〔主题词〕 渔文化 文化力 产业化
以历史悠久、功能多样著称于世的中国渔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近年来,中国渔文化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应用渔文化研究成果,对加速渔业产业化进程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中国渔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渔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始终追随人类发展的轨迹,折射出中华民族各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礼仪宗教、艺术传统和审美情趣。纵观中国渔文化的发展史,依据其在各个时期的基本形态,大略可划分为萌勃期、衍生期、兴盛期和迁化期四个阶段:
1、萌勃期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原始时期),是中国渔文化的萌勃期。出土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的原始人饰品――草鱼眶上骨,为我们提供了一万八千年前旧石器时代萌勃渔文化的最早实证。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阶段,作为物质文化的渔具、渔物大量出现,作为崇拜象征的鱼图进入精神社会,由信仰导致的鱼俗、构成社群文化重要方面,渔文化摆脱了形态单一、内容朦胧、结构环合的性质,分解为物质型、精神型、制度型三种人类可观察的基本文化,并趋向繁盛。
2、衍生期 商周至秦汉(上古时期)及南北朝的二千二百余年,是中国渔文化的衍生期。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渔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契机,表现为形态上的多元化、应用面的扩大化,出现新的走向与功用:如商周见之于青铜礼器、餐具上的鱼饰和鱼形铭文,以及墓葬中的玉鱼、蚌鱼具有强烈的礼俗化倾向;春秋战国鱼占活动活跃,渔文化因素还见之于军阵、兵器、漆器、玩具等领域;秦汉则见之于瓦当、铜器、墓雕、壁画、灯具、百戏等方面。
3、兴盛期 隋唐至宋辽(中古时期)的七百余年,是中国渔文化的兴盛期。渔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等领域全面恢弘,进入新的高峰期。在朝礼国律、婚丧习俗、建筑构件、金银饰件等方面,鱼纹大量复出。部分上古时期的文物制度得以恢复,双鱼瓶、人首鱼身墓俑等流行,体现了传统渔文化的复兴。由于外来文化因素不断注入,鱼龙合体的摩羯纹器具、灯具与铜镜、银盘等新出,保留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证。中国渔文化在此阶段,发挥了文化传承中的承前启后作用。
4、迁化期 元明清(近古时期)至近现代的近八百年,是中国渔文化的迁化期。期间既有国势强盛、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亦有国势衰弱、外国列强之入侵,并经历了两度游牧民族的统治;渔文化既挟带着传统因素得以新的应用,亦在变迁中获取发展新机遇而继续创造。新中国成立、尤其是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国渔文化溶入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内涵迅速膨胀、功能更为显著、交流日益频繁。2004年9月首届中国渔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则揭开了渔文化研究新的一页。
[ Last edited by skyhood on 2007-1-19 at 18: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