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项羽 拔山盖世之雄 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 使破轮自修其政 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 拿全轮而不胜 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此笑话出自清末科举八股取士时的一张试卷 让我看后哑然失笑 这考生敢于作这篇文章倒也真有一点“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的气概 科举考试在当时确实已成为一个破轮 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向前滚动了
当时出题者为了迎合执政者中外历史都要考的旨意 把拿破仑和项羽放在一起比较 因为粗略知道拿破仑和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告终的勇猛战将 便出了这个时髦的题目----《项羽拿破轮论》 当时拿破仑被译为拿破轮 便出此怪事 细细想来 在当时落后的中国 依旧是重农抑商的格局 人们都将科举看成一夜光宗耀祖的门路 “朝为天舍郎 暮登天子堂”正是这种通俗心理的描述 历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被社会各方赞为胸有大志 至今也是一种被社会充分肯定的意识形态 数不胜数的书生为了及第通宵达旦的刻苦 有今没明的努力 只为换得一个资格和地位而已 有人在京数十年未见家人 妻离子散 便有了“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这现象真是亵渎了千年沉淀的泱泱文化 可以想象 参加过科举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的 读书却没有读出半点门道的失败者傻乎乎的与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端坐 一个已经创造了大量财富 而且有可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的活力的实践者像奴仆一样侍立 这究竟是那时怎样的怪事
也难怪那考生这样了 他哪里知道什么拿破仑 他穷经皓首只不过是为了成为某个行列的其中一员而已 文化在这样的人身上 顶多只是看上去华而不实的外衣而已 这是个什么形象啊 抓着它 满手芒刺 丢弃它 步履维艰 科举走过千年 可是那原本的出发点却像是海中没有了罗盘的帆船 走的再远 也只是南辕北辙
呵呵 好个《项羽拿破轮论》 你狗日你真敢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