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人们以水域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的生命力,通过劳动取得水产品的物质生产事业。渔文化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的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根据考古学研究:我国渔文化的发端,可以追溯至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五万前的旧石器时期,鱼骨是渔文化的最早载体。鱼类对先民生产领域的开拓、劳动工具的发明、人类智力的开启、艺术创作的推动等,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当渔猎生产由手工捕捉、棒打石击、作栅拦截、围堰竭泽,发展为钩钓失射、叉刺网捞、镖投笼卡和舟桨驱取之时,渔业开始成为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之一;随着人类对劳动对象的了解,从随意的摄取演进到识别其品种与习性、适时地捕捉与畜养,渔文化在生产领域率先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成果,并由此衍生出其它的文化形式。
一、我国渔文化的特性
1、历史性 长期以来,我国先民们留下不少极为珍贵的渔文化遗物:如周口店山顶洞人钻上小孔、涂有红色的草鱼上眶骨,新石器时代的鱼钩、鱼叉、鱼镖、鱼枪和石制、陶制网坠,仰韶文化的典型标志“人面鱼纹”彩陶盆,殷商时代“贞其雨、在圃渔”的甲骨卜辞,象征双手拉网捕鱼、用手持竿钓鱼的甲骨文字“渔”。挂在山顶洞人脖子上、用野藤串的贝壳项链,不亚于当今的金银首饰;古人“以贝为钱”,影响到“财、贸、贵、贱、赚、赔”等汉字的形成。
2、地域性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渔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如香港渔民的天后诞、澳门百姓的妈祖祭、太湖渔家的献头鱼、湖南汉寿的鱼龙会、山东即墨的上网节、天津北塘的跑火把、山区百姓的木雕鱼、青藏高原的牛皮船、安徽黄山的蚌壳舞、浙江温岭的大奏鼓、江西鄱阳湖的渔鼓鱼灯、福建浦源的鱼溪鱼冢、白洋淀渔家的船轿迎亲、新安江“九姓渔民”的抛新娘,渔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推动着各地历史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承。
3、民族性 我国各民族在不尽相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使渔文化具有浓郁深厚的民族特色:如台湾高山族的渔祭节、贵州苗族的杀鱼节、云南白族的渔潭会、满族同胞的鱼图腾、维族同胞的鱼生肖、黎族同胞的鱼茶、侗族人的酸鱼席、撒尼族人的酸菜鳅、布朗族人的卵石鱼汤、雅美人的拼板舟、摩梭人的猪槽船、藏族同胞的马头船、赫哲族同胞的鱼皮服。民族性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时代性 在新时期,我国渔文化溶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内涵迅速膨胀、功能更为显著、交流日益频繁:如浙江舟山的海鲜美食节、江苏泗洪的金秋螃蟹节、山东田横岛的祭海民俗节、广西阳朔的渔火节、博鳌渔家的平安节、台湾省台东的旗鱼文化节等,呈现出大型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出席中国开渔节的外国嘉宾不断感叹:“中国的渔文化真是了不起,太好看了!”“中国普通渔民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太令人感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