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人 蔡 启 发
出生于茅洋乡李家弄村的蔡启发(笔名硬伤),从小就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1977年中专毕业后,他分配到台州市水利局工作,从此开始正式与水打交道。水的灵性拨动他的心灵,他用诗歌抒发心底深处对水的热爱。蔡启发说:“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而诗最能表达我心中的情感。”
以水入诗
“整日坐在机关的人,倘能真正喜欢吟阅诗歌已属难能可贵,然而他却坚持笔耕26年,出版3部个人诗集。”这是一个诗人对蔡启发的评价。
从1982年开始,以一个水利人特有的职业自豪感和对水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识,蔡启发的诗歌陆续发表。刚开始写诗时,他觉得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逐字逐句斟酌,反复推敲。为了提高诗艺,他几乎把自己赚来的钱,都用来买书了,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来看书练笔了。他家的“启发诗屋”,堆满了书籍,书香弥漫整个家。他的办公室里,也挨挨挤挤着各类书籍,以及当代众多诗人的墨宝。
年复一年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诗绝句,渐渐的,蔡启发对于语句的运用得心应手了,诗歌创作水平稳步提高。他在诗集《季节之河》的后记里写道:“我从长期的水利人生中,感悟出了水孕育人类的生命与文明,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水利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叫我如何不热爱,它让我吸着诗歌的乳汁。”越是平凡朴实的东西,越恒久美好。不用华丽的词藻,只用敏锐的视角,另类的诗思,就展示了生活波澜壮阔的无限景象。蔡启发诗歌的内容,有人生,有亲情,有爱情,也有友情,非常全面。著名诗人、美文作家大卫先生说:“他的每本诗集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河流的梦想和对小溪激流与平凡生活中的行吟。”
很多人认为写诗需要灵感,是天生的,而蔡启发则认为,灵感并非天生,是长期积累和沉淀后的迸发,是勤奋的结果。
广交诗友
2005年8月25日,对于蔡启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他被一份来自我国外交部的信件和一部作品感动着。这是一封当时任我国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写的亲笔信件,李部长寄来的这部作品名为《黑色,是美丽的》,书的扉页上,李部长用行草书写了“启发同志,谢谢大作,祝好”几个字以及他的亲笔签名。
“李部长是国际知名的外交家,也是著名诗人。”说起李肇星部长的诗作,蔡启发如数家珍,“他在《诗刊》、《星星》、《诗潮》等国内众多知名诗刊上发表过的作品,我都拜读过。”2005年7月28日,蔡启发将自己的《季节之河》、《秋水之舸》两部诗作随信寄给李肇星部长,希望得到他的指点。让蔡启发没想到的是,李部长这么快就回信了,令他深为感动。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赏识蔡启发的才华,特为他的诗集《秋水之舸》题写书名。著名诗人李小雨、林莽、韩作荣、陆健等,一直以来,都关注着蔡启发的成长。
蔡启发的心和同样爱诗的师长、朋友们一起跳动。读到温家宝总理《仰望星空》一诗,他激动万分;看到余秋雨的新诗,他无限感怀;得知会写诗的演员陈晓旭去世,他在博客上向诗人们发起“追悼陈晓旭”的建议。他不远千里,专程到北京、上海等地,仅仅为了与诗友交流。
他不光看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作品,也经常关注没有名气的作者,仔细看他们的作品,学习别人的长处。
家乡情结
“母亲的名字叫春兰/母亲兰一样宁静的晚年/便成我梦里的牵挂/每夜我在室内的灯下/出神地欣赏兰花/隐约飘起了思念的轻纱……”
蔡启发的家中,养着许多兰花,他说,这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蔡启发90岁的老母亲现在依然住在茅洋的李家弄村,他每年都要回乡探望母亲。
“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让人惊喜。”蔡启发说,尤其是每年的开渔节,会特别想念家乡。今年的开渔节,因为台风来临,单位里安排他值班,原本打算回家乡的愿望终成泡影。但他却以“向象山同乡赠送诗集”的方式庆祝家乡的这一盛大节日。凡开渔节期间在“中国象山同乡网”上留下地址的同乡,都收到了蔡启发寄来的诗集。通过“赠送诗集”,他与众多原本陌生的象山同乡结成了好朋友。
中国象山同乡网、中国象山港网两个网站开通后,蔡启发十分开心,他天天上家乡的网站看看、聊聊,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今年,蔡启发还参加了“茅洋同乡促进会”,再一次牵动了他的家乡情结。李家弄老屋、万人坑、茅洋民族文化村等都走进他的诗中,诗人借此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怀念。
有耕耘就有收获,蔡启发在《人民文学》、《十月》、《诗刊》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业务论文,并出版《季节之河》、《秋水之舸》、《硬水之伤》3本诗集,第4本诗集《沧浪之水》以及散文集《在水之湄》即将出版。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收获的季节里,收获喜悦。[记者 郑丽敏]
转自:《今日象山》报 2008年10月29日第12版
[ 本帖最后由 skyhood 于 2008-11-3 14:4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