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岩画,最早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吋代;其延续秦汉、魏晉南北朝,直至唐宋而不斷。但在北方地区发现的多、规模大,很少发现、分布零星的南方岩画,则愈为珍贵。
集渔港、商港、軍港为一体的浙江省象山石浦港,又名“荔港”。据县志载:明永乐年间“县人俞士吉先后奉使朝鮮、日本,均在石浦南关桥启航”。
石浦岩画刻凿于与南关桥相距不远的花坟山南麓、面向东南的崖石上,画高105厘米,阔208厘米,以刻凿而成,线条較粗,与深同的1厘米,刻凿工具似用铁凿子。画面极为概括,并帶有一种裝饰風味:两只头朝东北、呈元宝形的海船,一大一小、一左一右;船舷清晰、船尾有舵,均有桅杆三支;大船泊锚張帆、小船布帆落下,有雨霁涼帆之感。据云:“两船均为三支桅,足見其体量、吨位相当,所画一大一小,意在表现近者大、远者小的远近关系。” 就在岩画东北一里余的海边,有“恩同海水”“德与石存”“季侯顾我” 摩崖三条,似为宋代题刻。
据《石浦俞氏宗祠志》载:宋祥兴元年(1279年),宋使命工在石浦沿线作“暗记”。元元贞丙申二年(公元1296年),铁木耳遣众工至石浦,将港口设施率数破坏,仅留一二处为民间渔民下船捕鱼之用。石浦的船岩面,属岩画发展史上的下阶段。若为南宋末年的话,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吴成根] |